从我国第一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看我国的博士论文质量_博士生论文

从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看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士学位论文,论文论文,看我论文,全国优秀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已列入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该计划第一项启动项目,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0篇已经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公布。我们对首届参评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一、评选标准、评选过程、评选结果

1.评选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从选题与综述、论文成果的创新性、论文体现作者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来考察论文的质量,并以此作为论文评价的主要指标。

根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类评价要素如表一。

2.评选过程

首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过程分为学位授予单位推荐、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初选、全国范围内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专家会议审定四个步骤,并设立了为期两个月的异议期。

本次评选对象是全国所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1995年至1997年期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共计16700余篇。有毕业生的24个省、市、自治区共初选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59篇。这559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科分布见表二。

表二 初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科分布

学科分类 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合计

初选篇数 92 136 22420 87 559

占总数比例(%) 16.424.340.13.615.6100.0

注:文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和管理学学科门类。

对初选出的559篇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议。每篇论文聘请5名专家独立评议。为保证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对返回评价意见表少于4份的论文,又再次聘请专家进行评议,使所有参评论文均保证至少有4份专家评价意见表。在评价意见表中,不仅请专家对七个二级指标给出评价分数(百分制)和定性的总体评价(分为“特别优秀”、“优秀”、“一般”三个档次),还请专家给出了具体的综合评价意见。

3.评选结果

1999年6月16日,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等100篇博士学位论文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的学科分布为:文科17篇、理科30篇、工科40篇、农科3篇、医学10篇;单位类型分布为:高等院校75篇,科研机构25篇;地区分布情况见表三。

表三 获奖论文地区分布情况

省市名称 初选 获奖 省市初选 获奖 省市 初选 获奖

篇数 篇数 名称篇数 篇数 名称 篇数 篇数

北京市18045 上海市7614 湖北省 405

天津市17 1 江苏省46 7 广东省 162

内蒙古1

1 浙江省21 4 重庆市

92

辽宁省20 5 安徽省 6 1 陕西省 344

黑龙江省 22 6 福建省 5 1 甘肃省

72

二、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初步分析

这次参加全国评选的559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在12个大门类,74个一级学科,覆盖了目前国内培养博士生的绝大部分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些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特点,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专家对参评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

(1)总体定性评价。同行专家通讯评议是论文评价最重要的依据。对559篇论文共返回2698份评价表,专家给出的定性总体评价统计结果见表四。

表四 总体评价统计表

总体评价 票数 百分比

特别优秀 49718.4%

优秀1460

54.1%

一般74127.5%

合计2698

100%

从表四可以看出,有72.5%的专家,认为参评的博士学位论文为“特别优秀”或“优秀”。这说明参评论文的总体水平是好的,但被认为“特别优秀”的论文所占的比例比较小。

(2)分指标统计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对2698份评价表的7个二级指标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博士学位论文各个方面的相对水平,进一步考察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特点。我们将7个指标的得分,分成三个分数段进行统计分析,得分低于75分为低分数段,90分以上为高分数段。各指标的得分分布情况见表五。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项指标在低分数段的比例均小于15%,说明参评的559篇论文的总体水平得到专家的肯定。但在高分数段的比例均未超过50%,说明获得专家一致肯定的论文不多,这与专家定性总体评价是一致的。

从各项指标在三个分数段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各个指标的相对水平。表五中,论文反映出的选题意义和科研能力两项指标评价最好;而表征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上的创新和创新性成果及效益两项指标得分在低分数段(<75分)比例最大,在高分数段(>=90分)比例最小,说明创新性是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薄弱环节。

2.参评论文中获奖论文与未获奖论文的比较分析

对于获奖的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返回评价表483份)与未获奖的459篇(返回评价表2215份)论文的各二级指标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获奖论文的特点。表六、表七分别是获奖论文和未获奖论文在7个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

从表六、表七可以看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水平变化不大。但是,获奖论文在高分数段的比例比未获奖论文大大增高,在低分数段的比例相应降低。

将参评论文、获奖论文和未获将论文的各项指标在高分数段的比例用直方图表示,如图1。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参评论文、获奖论文和未获奖论文的各项指标之间在高分数段的相对情况变化不显著。说明专家对入选论文各项指标评价都比较好,对未入选论文各项指标评价均比较低。该图还显示了获奖论文和未获奖论文在表征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上的创新和创新性成果及效益二项指标上差距最大,虽然创新性在获奖和未获奖论文中得分均较低,但获奖论文在这两项指标上的得分比未获奖的论文高出29.5个和32个百分点,而在其他指标大致高出15到20个百分点,可见未获奖论文在创新性特别是创新性成果和效益方面与获奖的论文差距较大。

3.100篇获奖论文的特点

从获奖的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看,在总体上代表了几年来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最高水平。我们可以从这些论文中总结其共同的特点。

(1)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涉及本学科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国际上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例如复旦大学乔志军博士的学位论文“可积系统的广义Lax代数,r-矩阵及代数几何解”,专家评价其选题是“当前国际上的热门前沿课题,难度相当大”;清华大学朱志刚博士的学位论文“视觉导航中环境建模的研究”,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有开创性,属于难度高、技术复杂的前沿性课题”。

(2)论文在理论上或方法上有创新,具有开拓性,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论文的作者,通过科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提出了合理的实验方法或试验步骤,得出了科学的理论结果和数据,有独到之处。例如北京大学盖峥博士的学位论文“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研究”,在纳米科技方面,提出利用Au(001)表面重构形成的莫尔条纹来测定位移的方法,使STM横向精度达到0.005纳米。中国科技大学谢毅博士的学位论文“纳米材料的溶剂加压热合成、结构与物性”,首次用有机溶剂代替水,在低温下制备了氮化物、硫化物,实现了GaGl[,3]和Li[,3]N的双交换反应,克服了以前在37万大气压以上才能形成的岩盐型GN亚稳相。有关论文在国际级别最高的刊物Science上发表。

(3)论文的成果和效益显著。1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平均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9篇,其中一部分被SCI、Ei等收录,其学术价值已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同行专家的关注。例如清华大学张红武博士的“黄河下游洪水模型相似律的研究”,提出的一整套黄河下游动床河工模型相似律的设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黄河下游的模型实验研究,并得到验证,使黄河下游动床河工模型的实验水平大大提高一步,1997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胡威武博士的学位论文“共享存储系统中的访存事件次序”,在共享存储器处理机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论文有关成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4)论文书写的系统性、逻辑性较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表达准确,文字精练,图表规范。

4.目前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选题上看,目前有些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过窄,没有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有些选题面太宽,题目太大,研究不深入,重点不明确。

(2)论文综述缺少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动态分析,平淡介绍多,比较分析不够;有些综述与论文无关,有些文献综述不够系统,综述部分的归纳过于简单。

(3)论文的创新性不够。有些论文理论研究和模型较粗糙,研究过于拘谨,缺乏创新;有些论文缺乏对理论结果的验证和进一步发展,结果部分过于简单;有的论文提出了新的方法,但缺乏与其他方法的全面比较和对自己方法全面客观的评价;有些论文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研究成果缺乏实验支持,实用价值不高;还有的论文主要数据缺乏统计学依据。论文作者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少或论文发表的学术刊物档次不高。

(4)文字不够简练、流畅,图表不够规范,错字漏字多。英文摘要语法混乱,某些英文词译法欠妥,英文写作能力差。有些论文表达不够准确,推论不够严谨;有些论文主体部分明显看出是由许多小论文拼装组成,某些内容具有较大的重复性,各部份之间的联系不够,缺乏整体性。

三、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为契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以上分析的样本,是经过了学位授予单位推荐和省级学位或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初选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仅占同期论文总数的3.3%,也就是说,是我国同期博士学位论文中比较优秀的部分。因此,其存在的问题,就更具有普遍性。我国的博士生教育要承担起培养21世纪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们培养的博士要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骨干,因此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科学研究的精髓。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足。为此,建议国家设立“博士生培养基金”,吸引、支持和鼓励优秀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支持组织全国范围的同学科博士生高级研讨班,为博士生接触学术前沿,进行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学位授予单位设立相应的“研究生培养基金”,鼓励博士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创新,在学习期间取得优秀成绩和科研成果,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博士生提出新颖学术观点,探索对学科发展或产业发展有重要科学意义或重要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为做出创造性成果打下基础。

2.实行弹性学制,把创新性作为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最重要的指标

博士生能否撰写出具有创新性的学位论文,选题至关重要。纵观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选题绝大多数为本学科前沿,涉及本学科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挑战性。要完成这样的题目,具有相当的风险,而且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学制过死,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常常因担心时间不够而放弃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或对有关问题没能深入研究而草草收场。实行弹性学制,有助于增强博士生攻克前沿课题的信心,也有助于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为博士生做出创造性成果提供时间保证。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都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事实证明,每一名博士生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与导师的精心指导分不开的。要把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落实到实处,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在加强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同时,完善导师负责制,使导师真正把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关。

4.建立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要使与博士生教育有关的全体人员,包括博士生、指导教师和其他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各级管理人员树立强烈的质量观念,使之自觉地投入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并形成以博士生和指导教师为中心、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质量保证概念;第二,要完善各种制度。为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对博士生招生、课程学习、博士生中期筛选、学位论文题报告、博士生科研工作、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都应做出明确、严格和规范化的规定,提出具体要求;第三,严格遴选论文评阅专家和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并提供论文评阅的准则和标准,保证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第四,建立检查和奖励制度。除国家每年评选1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对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外,省级学位委员会和学位授予单位相应开展本地区、本单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检查和评选,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标签:;  ;  ;  ;  

从我国第一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看我国的博士论文质量_博士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