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思想的现代意蕴论文

传统“和”思想的现代意蕴论文

传统“和”思想的现代意蕴

闫虹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620)

摘要: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是“和”的理论基础。“和”的思想折射出独特的民族智慧:第一,承认差异、正视矛盾,是“和”的前提。第二,求同存异,是“和”的致思方向。第三,和谐有序,是“和”的理想(终极)目标,是宇宙万物生存的基本法则。“和”曾经是中华民族处理矛盾解决争端的有效手段,在今天依然是中国求得和平发展之路的有力支持。

关键词: 和 仁爱 和谐有序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矛盾丛生:叙利亚内战引发的欧洲难民问题困扰着欧洲各国、英国脱欧严重影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英国间谍中毒事件导致俄罗斯与英美等国关系交恶、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手促成的中美贸易大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和”的思想,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的和谐共存的外交思路和务实合作的外交策略,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赞同。“和”曾经是中华民族处理冲突矛盾的基本准则,凝聚了我们古老民族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是中国求得和平发展之路的有力支持。

(1)调研活动,应清楚领导的调研意图,及时播发领导调研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既做好时政报道,又能拓展报道内容,做深做活做优做精新闻主题,使之前后呼应。对于不便于拓展内容的活动,可从形式上进行拓展。

一、“和”的思想理论依据

“和”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其理论依据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诸侯争霸,征伐不已。伴随着周平王东迁,“天下共主”的局面被打破,由礼乐文化为表征的礼法社会制度不足以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原来的诸侯国纷纷采用暴力的方式掠夺别国土地、人民和资源。诸子百家大多支持这样的处世之道,纷纷为帝王出谋划策。但孔子却认为这样的办法不能持久,更不能代表社会的文明状态。孔子改造了传统礼法社会制度,赋予它道德的内涵“仁”,主张以仁义之礼治理国家,即通过伦理纲常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结束战争状态,回归人类本初的和谐共存状态。

在孔子看来,源于人类最本真情感的仁爱是人能“和”的坚实基础。《论语》中有多处描述弟子们询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虽有不同回答,但其中心思想则可概括为“孝悌忠信”。孔子认为,仁爱源于家庭生活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一个人孝敬父母(“孝”)、爱护兄长(“悌”),就是仁爱的最原始质朴的表现,因而人的原初状态就是互相关爱、和谐有序。不仅如此,孔子认为,礼法社会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以家庭为原点串联起来的“大家庭”,因而社会就是家的扩大化,家庭伦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交往。换言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完全可以转化为邻里、朋友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友爱,推而广之,人人都能以“孝悌”之心对待他人,对上“忠”,对友“信”,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仁爱的思想,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四种天然的情感成分,他称之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仁爱就是这四种原始情感的升华,仁爱是人的本性,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所以人们能够彼此和睦相处。后世儒家基本沿袭孔孟的观点,认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源于人们最自然、最简单的亲情,这是人类社会所有准则及制度的出发点,也是人可以“合群”的关键。

二、“和”的思想折射的民族智慧

仁爱作为人的本性,有一个从应然转化为实然、从个体推及社会的过程,《大学》将这个过程浓缩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递进式扩展模式。这一模式独特性在于:以理性的自觉为主导,以修己为起点,最终指向群体关怀,其最终的目标是建立起一套层级分明、上下有序,规范个体行为的社会管理秩序。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因而“和”的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处理冲突与矛盾的主要手段,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内涵:

③(宋)朱熹集注.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58.

①(宋)朱熹集注.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208.

注释:

第三,和谐有序,是“和”的理想(终极)目标,是宇宙万物生存的基本法则。以仁爱为内核的“和”对个人和社会管理者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个体而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性自觉,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现实关怀。对社会及国家管理者,是对内追求和谐有序,对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儒家区分了“国”与“天下”两个概念,认为,“国”是政治含义,你可以用武力建立一个“国”,使用暴力使别人臣服,但不能让别人信服。“天下”是价值含义,意味着文明程度较高,是众人效仿的对象。“天下”是文化认同,其理想境界就是大同世界,既强调族群地域的差异,又试图通过文明的交流、传播,化解矛盾,走向共存共赢。北宋理学家张载将这一思想扩大化,提出“民胞物与”,认为“和”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道,还是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和”更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秘诀所在。由于这一思路突破了地域和族群的界限,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力量,和谐有序一直是农耕时代的中央政府对内处理社会矛盾、对外应对族群冲突的准则。

三、结语

②(宋)朱熹集注.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75.

第二,正视矛盾、寻求和解,是“和”的致思方向。儒家认为,人首先是一个感性的存在者,作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他有感性欲望和需求,为了自身的生存,他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取资源,通过各种活动不断求取生存。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与人之间会因为自我需求的满足产生冲突与矛盾。有差异有矛盾才有“和”的必要。和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不是取消矛盾或者忽略矛盾,而是通过各方努力,达到平衡状态。由于差异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冲突在所难免,但儒家认为,解决的方式不是以暴制暴或者取消、逃避矛盾,而是正视矛盾,承认差异,寻求各方认可的解决方案,“和”的目的是化解冲突、缓解矛盾。

近日,由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和安特威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石油和化工仪控技术大会暨安特威智能智造发布会”在苏州成功召开,来自各大工程公司、行业协会、设备制造商约500人共襄盛举,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安全、环保、智能工厂,共同见证了安特威近年来所取得的智能智造成果。

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曾经描述了宇宙万物运行法则:“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尽管当今世界区域冲突不断,质疑中国发展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但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谐有序始终是不变的理想目标,也是人类文明必然达到的理想境界,就此而言,传统“和”的思想依然具有迷人的魅力,将继续引导国人走和平发展之路,为世人奉献中国智慧。

第一,承认差异、求同存异,是“和”的前提。尽管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的本性,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理论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然而这个道德本体是潜藏于人心的,需要个体的道德实践才能显现出来,道德实践过程因人而异,依据个人的德行,“仁”就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孔子在《论语》中区分了“和”与“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于每个个体对“仁”的认知不同,德性修养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人人都是圣人贤人,包容差异,求同存异,体现了国人灵活务实的处事原则。

④(宋)朱熹集注.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248.

这意味着人只有经验迷误才可能步入迷途,这就是说,迷途是人类必须不断经历的,因为对于存在者的解蔽(die Entbergung des Seienden)同时也是在它自身之中对存在者整体的遮蔽(die Verbergung des Seinenden im Ganzen)。《论真理的本质》中人必然经历迷误与《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沉沦的必然性如出一辙,存在的真理的解蔽与遮蔽同属一体,因此,人在走向真理的过程中的歧途是不可避免的。海德格尔也经历了自身的“沉沦”,1935年开始的《林中路》当中的各种演讲与笔记等可谓海德格尔思想动荡、沉沦与挣扎的艰苦历险。

对此,我们引入去除二次项的回归(1)’-(3)’进行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kaopen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说明金融开放对金融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合这两组实证结果,虽然理论上金融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存在双向性,但以跨国数据验证两者的关系还是以正向为主。至此,作为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金融发展的中介效应已经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得到证实。

⑤(宋)张载.张子正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97.

参考文献:

[1](宋)朱熹集注.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宋)张载.张子正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02-0246-02

作者简介: 闫虹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于蕾

标签:;  ;  ;  ;  

传统“和”思想的现代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