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讨&以江苏省为例_大学生村官论文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官论文,江苏省论文,为例论文,长效机制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已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成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国家政权制度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到目前为止,大学生村官工作仍未走上长期的制度性建设轨道,故迫切需要从权宜之举向长期的制度性建设转变。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涯发展理论来研究探析大学生村官问题,力求突出改革创新、作用发挥、制度建设和有序流动,从体制机制的层面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问题,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一、回眸: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聘——开全国先河

大学生村官是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产生的。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招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15年来,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基层探索阶段(1995-2006):以县为主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1995年8月,江苏丰县为适应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开始实施“雏鹰工程”,招聘了13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成为全国第一批大学生村官,①对解决农村发展人才匮乏问题的新路子进行了初步探索。此后,江苏各地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从1995年到2006年,全省有26个县(市、区)开展了90多批次选聘工作。如无锡市华西村现已有高校毕业生3 600多人,其中村、企领导班子成员有近50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第二,重点突破阶段(2006-2008):全省集中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这一阶段,正值江苏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开始起步,农村发展急需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问题,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目标要求,重点突破经济薄弱村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选派了1 011名大学生到苏北1 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2008年江苏省又组织选聘了1 670名高校毕业生到全省村和社区任职,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了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第三,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至今):省委、省政府开始加快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采取省市联动、分级选聘、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组织选聘。这一阶段,大学生村官工作有了跨越式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完善等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进一步实践创新,科学推进,提高层次。2009年,省、市联动选聘5 010名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任职,计划到2012年全面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目标。省、市、县(市)积极探索,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了择优选聘、跟踪培养、激励保障、管理使用的工作机制,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见表1)。

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江苏大学生村官制度迈上了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加速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历史性转变,也延伸了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大学生村官的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使得新农村建设开始向知识化和科技化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变得更有活力,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农村干部素质和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

二、践行:尝试大学生村官模式——探实践经验

在创新的实践中,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创新积累了五条经验。

第一,坚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美好江苏建设的战略部署。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选聘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总体部署,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谋划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考虑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工作举措。从早期适应农村生产力和乡镇企业大发展,到加快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再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大学生村官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中心大局共融,更好地服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1 300份大学生村官调查问卷(以下简称“村官问卷”)②显示,认为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服务农村发展的占96.6%,对其在农村发挥作用的评价满意和很满意的占94.6%。实践表明,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一项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长期性、战略性历史任务,大学生村官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坚持择优选聘与跟踪培养相结合,建立大学生村官培养链。江苏在选聘工作中确保大学生村官质量,在强化教育培养中提高能力,在放胆使用中经受考验,在优胜劣汰中精干队伍,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学生村官培养链。2007年以来,省委集中选聘了7 691名本科以上大学生到村任职,其中研究生学历378人;中共党员占73.8%;荣获过优秀党员、团干部、学生干部以及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占79.7%;分期分批组织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到华西等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集中培训,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2008年省集中选聘的2 681名大学生村官中,26人被选为县直部门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52人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850人当选为村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19人当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人当选为团十六大代表(见表2)。实践表明,择优选聘是前提,跟踪培养是核心,干事创业是途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第三,坚持政策引导与项目带动相结合,搭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多年来,江苏坚持把大学生村官的智力优势与农民群众的致富愿望结合起来,在政策扶持上突破,省里相继出台了16个文件,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支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的创业富民引导资金,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贷款和项目奖励。在项目建设上指导,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南》;各级涉农部门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在创业载体上推动,各地通过开展创建“创业示范园区”、“创业示范基地”,举办“创业推进会”、“创业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村官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2007、2008年省选聘的2 681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 242名通过领办、联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982个,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103个,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有效途径。只有让他们的事业在农村扎根,才能赢得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组织认定。

第四,坚持组织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构建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工作实践中,江苏坚持一手抓组织引导,一手抓典型示范,最大限度发挥组织和榜样的力量。省、市、县成立了由组织、人事、教育、财政、共青团等部门组成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全省大学生村官联络员队伍,开发了大学生村官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推进会,评选表彰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个人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集体。全省选树了黄俊、戈新化、张天然等38位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激发了广大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致富农民、奉献社会的热情,帮助250个经济薄弱村甩掉了落后帽子,1万多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大学生村官黄俊通过4年努力,使所在村总产值从2 5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了4.8倍;农民人均收入从4 860元增加到8 270元,净增70%;村集体由负债20万元变成年可用财力100万元。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工作只有把组织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释放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能量。

第五,坚持强化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从激励大学生村官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才出发,江苏在提高政治、生活待遇和学习、工作条件上下工夫,在组织关怀与群众关心、社会关爱结合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地改善和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省里专门出台了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参加当地社会保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计发住房补贴;对到苏北农村任职的大学生实行学费返还等优惠政策。省财政厅按每人每年1.8万元标准对省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下拨财政补助资金。各地整合资源,实施大学生村官“五有”关爱工程,免费提供宽带服务,赠送报纸杂志,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各地还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基层干部帮带制度、大学生村官家访制度,形成多方联动、共同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2010年,省委组织部还创办了《大学生村官报》,搭建大学生村官交流平台。实践表明,各项优惠政策待遇,消除了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良好的人文关怀,坚定了大学生村官奉献农村的理想信念。

三、解析:探求大学生村官问题——破机制难题

尽管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已创新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缺乏制度层面的长效机制,还存在着亟待破解的机制难题。

第一,利益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服务农村、奉献基层的原动力不足。村官问卷显示,关于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动机,有23.6%的村官认为这是多一个就业途径;16.2%认为今后考公务员可享受优惠政策;6.8%认为离家近、待遇好;59.8%认为在农村实现了自身价值。251份组织调查问卷(以下简称“组织问卷”)③显示,认为大学生村官应具备有理想、有抱负素质的占86.1%,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96.0%。可见,在两份面向不同对象的问卷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高校毕业生报考村官的心态更加复杂、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村官纳入国家计划就不可避免地使部分高校毕业生愿意到村任职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盲目性”。有的心理定位不当,把到村任职作为临时性、阶段性的柔性就业;有的把到村任职当作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跳板”,处于“带薪待业”状态;有的心理准备不足,心理预期过高。墨西哥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该国明文规定高校必须用3至6个月的时间开设为农村服务的“实际工作课”,使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了解社会、热爱农村,增强奉献农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今后走出校门为社会尽职尽责打下较好的心理、行为基础。④

第二,知识技能偏离,履职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够适应。村官问卷显示,认为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知识的占84.8%、最需要增强群众工作方法的占55.0%、不能很好处理与当地干部群众关系的占8.8%。组织问卷显示,认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需要提供致富信息的占76.5%,传播农业新技术的占59.4%,认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农村经验的占93.6%,缺乏技术的占23.5%,与当地群众关系处理不好的占19.5%。两份问卷具有较大的重合度。从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组成看,与农村工作的需要差距较大,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缺乏的是技术,需要的是服务,盼望的是致富,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他们带来致富的信息和技术。而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知识储备上恰恰缺乏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专业不对口、才能难施展的情况日渐突出,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工作的周期相对较长,有的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因为对“三农”工作不熟悉,往往有弃职的现象。与此相比,德国90%以上农业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扎根农村,农学专业的学生有八成来自城市,希望毕业后经营农场。这是由于各大学的农学专业包括3-4年专业理论学习和1年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以农村市场为导向,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解决了到农村干什么的问题,实现了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衔接。⑤

第三,服务管理欠通畅,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亟待形成。首先,大学生村官管理存在上热下冷、管理倒挂现象。村官问卷显示,有42.3%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是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认为应帮助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方面,省级组织占3.2%,市、县、镇、村分别占6.8%、36.8%、41.2%和12%。组织问卷显示,认为影响作用发挥的外部条件是村班子是否对大学生村官放手使用、使其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占50.2%,缺乏组织支持的占6.0%。从实际情况看,一些镇、村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认识、支持不够,甚至有的村“两委”负责人怕他们顶替自己的位置。由于大学生村官身份特殊,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普通乡镇干部管理,也不能以农村干部对待和使用。其次,大学生村官管理存在部门管理不到位现象。各地虽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责任意识较弱,工作主动性不强;出台的相关政策之间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关联度不强,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第四,配套政策缺失,发挥作用的制度性障碍尚未得到根本突破。从身份定位看,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重庆、海南等地是准公务员身份;江苏定位为专项事业编制身份;还有的地区实行人事代理,身份不一。从工资比照参数看,国家规定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有的地区按照县(区)事业标准执行,有的地区按市级事业标准执行,有的地区则参照所在地的村(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执行,不同区域之间待遇差距较大,带来相互攀比。从政策导向看,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等优惠政策,使大学生村官的行为短期性更加明显。从经济层面看,各地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政策不统一,创业配套政策不完善。村官问卷显示,认为创业最大障碍缺乏资金的占52%,缺乏技术的占19%,缺乏政策鼓励的占8.4%。组织问卷显示,认为需要建立专人帮扶机制的占63.7%,缺乏政策鼓励的占14.7%,政策待遇落实程度仅占7.6%。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提供承包经营和租赁土地、创业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由国家投保,解决了后顾之忧。⑥正是由于该国政策倾斜农业,举国上下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德国才从传统农业弱国发展为现代农业强国。

第五,法规层面有困惑,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配套健全。从法律层面看,“大学生村官”作为行政指导行为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依据,依然还是一种法定外的行政指导行为。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但仍然视为法定外的行政指导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和确定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仅仅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户口并不在村,如果其对所在村的事务享有管理权就不符合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遇到的困难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大学生村官由上级委派有悖于村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由于不能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大学生村官这一模式无法制度化,名不正言不顺,导致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⑦村官问卷显示,认为大学生村官缺乏涉农法律法规知识的占14.8%;组织问卷显示,认为需要法律法规培训的占11.2%。

第六,发展出路尚疑虑,缺乏长期留在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村官问卷显示,有25.6%的村官愿意继续留村,3.9%希望考研深造,44.5%希望报考公务员,10.4%希望自主创业,19%感到前途模糊。组织问卷显示,认为最担忧的是能否带领群众致富的占9.6%,能否长期扎根农村的占67.7%,能否很好融入农村的占32.3%。由于各地大学生村官工作长远规划不够、培养目标短期,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设计方案与组织引导、农村实践需求衔接不够,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时不能安心,创业时举棋不定,投资时有所顾虑,成长中左右观望。如果大学生村官看不到自己的发展愿景,而是看重任职期满,考研、考公务员等特大“利好”,这就削弱了他们有志贡献农村的长远打算和信心。美国用职业生涯理论为指导,协助学生了解自我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及时调整个人的期望值和价值取向,辅导帮助学生在个人追求的生涯目标与社会发展的职业需求中权衡利弊,做到合理选择自身潜能的开发,选定人生职业。⑧这对于我们从高校就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生涯规划设计、扎根农村创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当前我们既要防止“泛村官化”现象,争相一哄而上,甚至有的直接把老村官划为新村官,增加了工作本身的潜在风险;又要防止“去村官化”现象,淡化大学生村官群体优越感,防止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攀比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带来政治生态的不和谐。

四、构思:创新大学生村官体系——建机制框架

(一)科学把握机制创新的基本取向

第一,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创新大学生村官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实现宏观领导、政策导向、作用发挥和保障流动等体系科学化,把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培养教育、考核评价、竞争激励、监督制约和服务保障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体现科学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长效机制链。第二,坚持行政化与市场化的统一。坚持行政化主导、市场化调节。行政主导应发挥党委、政府的宏观领导作用,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激励、服务保障、完善制度、改善环境,搭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平台;市场调节要创建大学生村官资源市场和村官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由政府就业向市场就业、由组织包办向市场选择的转变。第三,坚持法治化与人性化的统一。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配套性法律法规,解决法律层面的困惑。制定好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使之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规章制度相衔接,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结构合理、程序严谨、执行顺畅的法规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机制,政治上多引导、工作上多关心、生活上多爱护、社会上多宽容,营造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科学处理机制创新的内在联系

第一,科学处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关系。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既要在继承中求创新,对于长期以来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结合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予以丰富和发展,转化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又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第二,科学处理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关系。政策创新是内在要求,制度创新是有力保障,组织创新是有效手段。制度创新要依靠政策创新推动,政策加以配套化、系统化。只有把制度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以组织形式落实下来,才能形成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使党的组织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操作更加规范、内容更加具体,长效机制才能更加持续长久。第三,科学处理选聘创新、使用创新和流动创新的关系。选聘是前提,使用为核心,流动要有序。把选优作为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探索更加有效的选聘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要、业绩为重、公认为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得其所。有序流动是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考量,拓宽出路不搞一刀切,疏通多元、有序、柔性的流动渠道。

(三)科学定位机制创新的目标框架

第一,基本形成科学的宏观领导体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新格局,形成协调统一、管理高效、保障有力、执行顺畅的宏观领导体制。第二,基本形成科学的政策导向体系。构建自上而下、相互配套、吸引力强的政策体系。坚持标准、竞争择优,科学选聘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培养帮带和挂职锻炼途径,能力提升机制更加健全;科学制定考核评价制度,考核激励机制更加有力,政策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成为大学生向往、集聚、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第三,基本形成科学的作用发挥体系。科学分层分类大学生村官,差异化作用机制更加健全;“双强”型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新文化、新知识、新科技的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放大,成为农村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政治参与、民主理政、民主监督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第四,基本形成科学的保障流动体系。完善绩效工资等制度,政治、生活待遇有新提高;健全配套法律法规,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有法可依;探索大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通道,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有序流动机制,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成为党政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四)科学实施机制创新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完成目标,夯实基础。到2012年,全面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作目标,力争5%的村和社区“两委”正职由大学生村官担任,20%的大学生村官成长为“双强型”村干部;乡镇新录用公务员的70%从大学生村官产生,50%的乡镇班子成员中有1名大学生村官,每个县有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党政正职;县、乡事业单位缺员的30%从大学生村官中补充,30%成长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第二步,动态平衡,常态管理。到2015年,在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基础上,构建规模适度、补充及时、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动态管理机制,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职业化、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有15%的村和社区“两委”正职由大学生村官担任,30%成长为“双强型”村干部;每个乡镇班子成员中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官,每个县有2至3名担任乡镇党政正职;县、乡事业单位缺员的40%从大学生村官中补充,40%成长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第三步,深化发展,全面提升。到2020年,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扩大选聘规模,实现一村一社区多名大学生村官,逐步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保障的大学生村官体系。有30%的村和社区“两委”正职由大学生村官担任,50%的成长为“双强型”村干部;每个乡镇班子成员中有多名大学生村官,每个县有5至7名担任乡镇党政正职,每个省辖市有3至5名进县级领导班子;县、乡事业单位缺员的60%从大学生村官中补充,50%成长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五)科学制定机制创新的突破重点

围绕“两个走在前”的目标要求,抓住事关大学生村官工作系统性、全局性和基础性问题,紧贴新农村建设这个实际状况,紧扣改革创新这个核心,紧系农民满意这个根本,实现四个基本形成,完善十二大机制,着力在六大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破除利益价值观偏差,实现从大学生到现代农民的角色转换;二是扭转大学生村官知识技能偏离,全面提升履职能力;三是解决服务管理不畅,形成大学生村官管理长效机制;四是破解配套政策缺失,革除大学生村官制度性障碍;五是破解大学生村官法规层面困惑,健全结构合理、程序严谨、执行顺畅的法规体系;六是拓宽大学生村官出口,打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有序流动体系。

五、完善:铸就大学生村官队伍——谋长远策略

机制创新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长远策略奠定了基础,而真正能铸就大学生村官的稳定队伍,还有待于从宏观领导体系、政策导向体系、作用发挥体系和保障流动体系这四方面入手,建成“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工作机制(见图1)。

图1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框架图

(一)创新宏观领导体系

第一,完善理念引导机制。(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利益价值观则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建议不妨借鉴美国将大学生生涯辅导融入学生人生观的做法,帮助学生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高校开设大学生村官课程,把大学生到农村实践作为必修课,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大学生村官工作部门要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角色定位和心态调适,确立正确的利益价值观。各级组织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情系农村百姓、情倾乡村发展、情牵村民致富。(3)大学生村官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虚心向乡镇村干部和基层群众学习,学会独当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要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农村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农村工作;树立有为有位的理念,为所在村带去新面貌、新变化、新发展,有为更有位,有位更有为。

第二,完善宏观管理机制。建议创新领导方式方法,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管理责任体系。(1)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长远规划和宏观指导,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各类表彰评先活动。建议各地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制定出科学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战略规划,从整体上调整需求和供给,部署工作同时考虑村官措施。(2)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联管的责任体系,省市两级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等工作;有条件的县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明确乡镇党委是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体,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内容。

第三,完善社会推动机制。(1)提高社会宽容度。建议宣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宣传教育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社会从理性的角度,宽容对待大学生村官,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2)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要为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提供社会智力支持;动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探索企业与大学生村官挂钩帮扶机制;以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投向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村官工作。(3)健全各类社会组织。鼓励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类社会组织,形成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会机制。

(二)创新政策导向体系

第一,完善科学选聘机制。(1)在选聘计划安排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中央和省计划指标有重点地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借鉴高校毕业生定向、委培模式,建议由中央或省一级指定院校和专业,由各地拿出一定数量的名额,委托培养、定向使用,有针对性地选聘部分村级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业和本籍高校毕业生的选聘。(2)在选聘的规模和方式上,要根据当地财力和期满分流消化能力确定合适规模,采取开放式的面试考察,注重考察人选志向性和适岗性,增加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权重比例,加强群众、媒体的监督,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第二,完善能力提升机制。(1)加强教育培训。建议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典型示范、分层分类等方式,差别化培养大学生村官。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先进村考察学习,邀请优秀农村基层干部说经验、谈体会、教方法。通过组织专家讲座、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等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创优能力。(2)强化实践锻炼。给大学生村官任实职、交任务、压担子,通过“传、帮、带”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有计划地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县、乡机关单位、乡村骨干企业挂职锻炼。(3)落实帮带措施。推广县领导挂钩联系、乡镇领导成员结对培养、村党组织书记指导帮带的“三帮一联”制度,明确镇党委书记为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所在村党组织书记为结对帮带第一责任人。建立农技员、“双强”村干部、专业大户与大学生村官“3+1”技术结对帮带机制,提高技术水平和创业技能。

第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1)合理确定评价指标。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突出创业创新创优,解民忧、办实事,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满意度等内容,坚持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设置关键性指标和一般性指标。(2)科学实行考核方式。建立动态考核体系,坚持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考评。实行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和年度工作目标承诺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双述双评”,向所在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代表述职述廉,接受村“两委”班子和群众的民主评议。(3)正确运用考核结果。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分类晋档、勤绩联酬,实现业绩与待遇挂钩。凡考核优秀的,评选先进优先、提拔使用优先、发展党员优先。对民主评议满意率过低的,由组织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当年不参与评优评先。连续两年民主评议满意率过低,进行相应调整。对考核不称职的,予以解聘。

(三)创新作用发挥体系

第一,完善职能作用机制。(1)明确职务职责。大学生村官是正式党员的,建议其任村党组织副书记或书记助理,非中共党员的任村主任助理。明确职责分工,让他们有职有权。(2)提高履职水平。建议参与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等事项的全过程,了解村两委运转的基本程序,积极出谋划策,用先进的理念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做好村务工作。(3)做好群众工作。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宣传形势政策、接待群众信访、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联系群众的服务员、促进社会和谐的调解员,在服务人民群众中不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第二,完善创业带富机制。推广“产业+基地+协会+大学生村官+农户”创业富民模式。(1)提供项目支持。农业、科技、经贸等部门建立创业项目库,组建创业导师团,为大学生村官选择创业项目进行科学论证,提供技术指导。(2)提高创业本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金和培训平台,有重点地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知识培训,帮助解决创业的技术难题。(3)加大政策扶持。建议省市财政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引导资金,县乡设立创业扶持资金,对其创业贷款给予贴息扶助;金融部门要优先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加强“政企银”合作,为创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工商、国土、税务等部门,在注册资金、土地租赁、税费减免等方面进一步放宽创业门槛。优化调整职能部门资金使用导向,加大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建设集成支持力度。(4)壮大创业实体。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实体,加大扶优扶强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企业逐步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当地有影响、带领群众致富的有效载体。

第三,完善科技示范机制。(1)当好科技特派员。建议发挥大学生村官科技服务优势,择优聘请大学生村官担任科技特派员,参与各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产学研活动的联络和科技项目的组织,参加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等各项科技服务活动,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进步的新生力量。(2)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建议发挥大学生村官科技兴农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把农业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民,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基层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逐步建立成果转化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匹配的投入机制。(3)发展文化产业。建议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文化、知识优势,支持他们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繁荣农村文化阵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农村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

(四)创新保障流动体系

第一,完善待遇保障机制。(1)加强公共服务。建议整合现有部门资源,加大财政投入,配套建设大学生村官基本的生产条件、公共学习生活服务设施、教育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2)优化政策措施。根据各地实际,建议规范相对公平合理的工资标准,逐步实现大学生村官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养老保险制度化。探索建立绩效与工资挂钩的激励机制和探索大学生村官“安家工程”,促进其安居乐业。(3)兑现待遇承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要按时拨付到位,市县财政部门及时落实配套资金。为大学生村官办理银行卡,保证工资、生活补贴逐人足额按时发放;及时办理聘用、社保、户口等各项手续。(4)搭建交流平台。建议通过走访看望、谈心交流、网络传媒、大学生村官QQ群等手段进行情感沟通和思想引导;联合群团等组织,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论坛、各类联谊活动,加强村官文化建设。

第二,完善权益维护机制。(1)更新维护权益理念。建议将维护村官权益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树立人的发展的维权观,健全司法保护网络、村官咨询投诉机制、普法宣传和维权监督机制,以从源头完善和维护保障大学生村官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提升源头维权的质量。(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议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允许户籍不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委会主任的选举,使大学生以合法身份参加村委会的工作。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权利及法律义务,理顺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定位和基层政府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3)配套地方法规规章。各地已出台的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建议条件成熟的要形成政府规章固定下来。

第三,完善有序流动机制。(1)扎入农村干事。建议国家制定激励政策,让聘期考核合格、能够胜任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除享受大学生村官原有政策待遇外,还享受当地村干部待遇补贴政策,鼓励引导继续留村工作;对“双强型”村干部,及时推选到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岗位,列入党政后备干部培养。(2)投入基层创业。建议大力度鼓励创业,支持一批发展有潜力经济实体,在各项政策上予以扶持,让有志向、有能力、会经营、善管理的一批村官进入企业家队伍进行重点关注培养。(3)选入党政机关。建议对特别优秀、发展有潜力的,通过公推公选等竞争性方式选拔进入镇党政领导班子;对那些能吃苦、能干事、能奉献、党员群众普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扩大从中录用公务员比例,增加考核权重,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选入公务员队伍。(4)聘入事业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激励企事业单位多拿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通过公众推荐、公平竞选、公开承诺、跟踪评议的方式进行选拔补充。(5)考入高校深造。落实考研加分政策,分别在笔试、面试等环节向优秀大学生村官政策倾斜。鼓励高等院校拿出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计划,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6)进入村官市场。建议建立大学生村官基础信息库和职业能力评价服务系统,打破区域、户籍、身份制约,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主择业、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机制。

党中央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决策正确,成效明显,意义重大而深远。大学生的生涯辅导和专业教育是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阵地有准备,打起仗来有弹药”的重要基础;根系农民、融入农村是大学生村官干出一番事业的关键环节;创新创业、提升能力是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成长的有效途径;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村官淬火升华的根本方法;由此可以逐步实现由理想憧憬向现实务实转变。我们深信大学生村官必将在青年与农村关系史上续写新篇章、在青年与国家发展史上创立新坐标、在青年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铸造新辉煌,实现中国青年与农村关系发展史上的新飞跃。

注释:

①参见《大学生“村官”政策沿革》,《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9日第3版(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07/29/content_15482.htm)。

②村官问卷由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设计,目的是通过大学生村官本人了解全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涉及大学生村官比较关注的22个热点难点问题。问卷对象是近年来的大学生村官,分布全省13个省辖市有大学生村官的所有乡镇。发放问卷1 300份,采取抽样调查、本人匿名填写等方法,1 300份全部收回,并综合统计整理。

③该组织问卷由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设计,目的是通过基层党组织进一步了解全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现状,主要内容涉及基层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19个热点难点问题。问卷对象是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部分村干部代表,分布全省所有市、(市、区)和部分镇村。发放问卷251份,采取抽样调查、本人匿名填写等方法,251份全部收回,并综合统计分析。

④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3期。

⑤青木:《德国:九成农业大学生扎根农村》,《党课参考》2008年第6期。

⑥青木:《德国:九成农业大学生扎根农村》,《党课参考》2008年第6期。

⑦林善炜:《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⑧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论评》,《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标签:;  ;  ;  ;  ;  ;  ;  ;  ;  ;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讨&以江苏省为例_大学生村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