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浪漫主义小说的历史演变_小说论文

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历史流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演义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也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产生、发展、变化、完善定型的完整历程。如果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历史流变作一番描述的话,那就是:从源流看,呈现由史传和传说而形成的虚、实二派的双源双流态势;从内容看,呈现由演史的纵向延展向写人的横向枝蔓变化的态势;从文体看,呈现由文、白并流向文衰白盛的发展态势;从形式看,呈现由短到长的章回定型态势;从趋势看,呈现由简到繁的盛衰转变态势。

1.从源流角度看到的双流双源

我们若从创作态度和表现方法的角度,对历史演义小说进行分类的话,基本可归纳为两大类,即“虚”与“实”;若从动态流向分析,则呈现双流趋向,即导源于神话传说的“虚”派流向和导源于史传文学的“实”派流向。

中国小说的源头之一是神话传说,已是无需论证的定论。作为中国小说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题材小说,与神话传说的渊源关系是既密切而又直接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史相连体所致。神话传说中的神,带有极浓的人性色彩;而上古史传的人,又带有较强烈的神性光环。不用说尧舜女娲等上古英雄,就是后来的一些神,也是人性味十足的。如《太平广记》293引《搜神记》中的土地神蒋子文,原来就是“嗜酒好色,佻挞无度”的广陵人也。《异苑》五中的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到了《三教搜神大全》七中所说的门神,原来就是唐朝的大将“秦叔保胡敬德二将军也”①。在《史记》中,商的始祖契,就是其母简狄吞燕卵而生商。汉高祖的来历也不寻常,是龙与其母亲合的产物②。这些神话传说,与正史或史传文学的连体,对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初始奠基性的影响。

其流入汉,仍呈双流并进的演进态势。《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小说,无不呈此种状态。刘向撰《列仙传》,所写七十仙人中,既有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又有见诸史籍的真实人物。“皆广陈虚事,多构伪辞”③。《汉武洞冥记》中,关于东方朔的传说,就充满了神异的色彩。总览《汉志》所载的十五家小说,按题材可分为三类:近史;似子;方士。从数量上看,方士之书近千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可见,志怪内容为汉小说的主体④。鲁迅先生指出:“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⑤虽说“近史而悠缪”,但毕竟是近史,当视为“实”的一派。近史类的《青史子》,班固说该书是“古史官记事也”、可称为“实”派的代表。其他如《燕丹子》,因其依史近实特点,以至该书的性质究竟是小说还是信史尚有争议⑥。

当虚、实二流流经魏晋六朝时,时代和社会为志怪小说的发表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于是志怪小说便长足的兴盛繁茂起来。“张皇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虽是此间小说的主流,但并非全部。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阶段,与志怪小说呈现一体混流状态。如被视为此间志怪小说代表作的《搜神记》,该书作者干宝说他所述志怪战事,并非全是事实,虚构自不可免。《晋书·干宝传》指出:《搜神记》“即博采异同,遂混虚实”。书中的《干将莫邪》(又称《三王墓》)与《吴越春秋》、《列异传》的情节相似,可作近史近实的例证。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铸剑》(初名《眉间尺》),就是取材于《列异传》和《搜神记》的。当然,与志怪小说的虚妄荒诞相较,说《干将莫邪》近史近实,但用历史演义小说的虚实标准来衡量,还应属虚派作品。再如晋王嘉撰《拾遗记》,其卷一《少昊》、卷二《夏禹》、卷三《周穆王》等,均可视为近史之作。《周灵王》中,将孔子写得神乎其神,是“天感生圣子”的“素王”。卷四《秦始皇》中甚至把奸臣赵高写成得道的方士,死后尸解登仙。这些借历史人物或事件为“因由”、“什不一真”的小说,是应视为这个时期历史演义小说雏型期的“虚”派代表。

那么,这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演义小说雏型期的“实”派代表是什么呢?那就是轶事小说中的历史题材作品。如东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就是以具史料价值而见称。其中的“画工弃市”,就是写著名的昭君出塞故事。在史书《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均记载了这件事。而“本篇所述,当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其中增加了虚构情节,使历史变为小说。”⑦南朝祖冲之撰《述异记》,“在记鬼怪故事时,与历史、实地、真人相连系,既增强了真实感,又密切联系了社会人事,现实性较强。”⑧其他如南朝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殷芸撰《殷芸小说》,不但多为依史近实,留下弥足珍贵的史料,而且被后人称为“通史之外乘”⑨。

从小说的演进角度考述其源流,说两汉魏晋六朝小说的变迁,是必不可少的。但当时的小说毕竟与今天定义的小说有一定的距离,就是小说,那仅仅是从发展意义上看到的“粗陈梗概”的胚胎或雏型而已,真正理直气壮称得上小说的,那还是隋唐五代以后的事。特别是唐传奇的出现,不仅“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⑩虽如此,但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源流考察,六朝前的流变迹象,也同样显示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双源双流演进趋势。

从近史尚实一流看,隋代侯白的《启颜录》,其中的《晏婴》,就是在《晏子春秋》的基础上加以删节而成的。作传奇小说《游仙窟》的作者张鷟,还著有笔记小说《朝野佥载》。其中《英公》一篇,写的就是唐初大将徐茂功及东魏大将王羆珍惜食物反对浪费的故事。还有多闻往说的《隋唐嘉话》,其作者就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知己的儿子刘他在自序中说:幼年“便多闻往说,不足备之大典,故系之小说之末。”诸如《魏征三则》、《太宗尝止一树下》、《尉迟恭贵不易妻》等篇,近史求实的色彩是很突出的。还有“纪事实,采风俗,助谈笑”的《唐国史补》;“与史相参证”的《因话录》:“吊古追往”的《太平广记》等,均为“实”派作品这支流向的构成部分。

与“实”派一流相较,“虚”派一支则是波涌流宽。且不说隋唐间的《古镜记》,也不说唐初“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的《补江总白猿传》,就单说蔚为大观的唐传奇,其中以史为因由的篇什,便可看出“虚”派的流向轨迹。杜光庭著《虬髯客传》被称为风尘三侠的虬髯、红拂、李靖,既有真实人物又有虚构人物,故事情节以虚为主,但背景却是历史,亦可视作历史演义小说的初成期作品。陈鸿的《长恨传》更是吊古追往的代表之作。所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奢侈淫纵、生死之恋,是一篇史与情交融的历史小说。至于此间的《韩擒虎话本》、《唐太宗入冥记》、《秋胡话本》等,对历史演义小说的演进所具的特殊意义,更是自不待言。

对历史演义小说来说,宋五代至元,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话本的兴起,遂使白话通俗小说以生力军的姿态,充当了历史演义小说的主角。于是,历史演义小说的“虚”、“实”二流,不但河面拓宽,而且流量增大,其势汹涌。此间的传奇文中,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虚多实少。如《绿珠传》、《杨太真外传》、《李白外传》、《赵飞燕别传》等。“唐人喜言明皇,宋则益以隋炀。”(11)隋炀帝的野史传说,成为宋人传奇中的重要取材对象,如《开河记》、《迷楼记》、《海山记》等。以上作品,虽依史,但多为人物传记式,从此也为历史演义小说奠定了一个特点,即传人近虚。这个特点,在讲史话本中也有较明显的体现。话本,只是说话人凭依的底本,而讲史时,为吸引听众,说话人往往离开话本,而作生发,掺进民间传说情节。这就是“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是知讲史之体,在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12)。如《薛仁贵征辽》、《水浒》故事中的《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杨家将故事中的《五郎为僧》等。均为写人蹈虚与史相去甚远的作品。

与“虚”派一流相并行的,是“实”派一流中的“讲史”话本和拟话本。如“说三分”、《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宣和遗事》、《乐毅图齐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评话》等。虽杂有虚辞,但在总体和题材总量上,还是以史实为主。如《宣和遗事》,讲述层次多为编年体结构,与《五代史平话》相同,全书约76000余字,子目有293条,有关宋江等36人的只有6条。这与后来的《水浒传》相比,不仅字数相差悬殊,就是虚实关系的比例也大相径庭。这就为其后的以编年体为结构的通俗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等,奠定了“七实三虚”的“实”派创作基础。

元末经明至清初,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由繁荣鼎盛到高峰定型的历史时期。此间的文言历史小说,仅是涓涓细流,难与滔滔的白话历史演义小说这一小说主流相比并,因此,历史小说的“虚”、“实”二派,主要体现在通俗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演进中,其表现为以写历史人物为主的英雄传奇类型的“虚”派,其高峰代表作为《水浒传》、《说岳全传》等;而“实”派则以编年体叙历史事件为主的作品,其高峰代表作为《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

以上对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流变,作了先详后略式的描述。如果归纳而言,即是:

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总的流变,基本呈双源双流态势。其一为导源于神话传说的“虚”派流向。其轨迹为:神话传说中的近史成分→汉代涉史的神仙怪异→隋唐五代依史的传奇→宋元明清以写人物为主的长篇通俗演义。在题材的量化比重上,虚构多于史实,是以史为因由的虚构联想,铺陈敷衍。其代表作为《水浒传》。其二为导源于史传的“实”派流向。其轨迹为:包括文学色彩浓厚的史传→汉代小说中近史似子之书→魏晋六朝的志人小说→隋唐五代的吊古追往的证史小说→宋元明清演史讲史小说话本中以历史事件为主的长篇通俗编年体演义小说。在题材构成上,史实多而虚构少,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其代表作品为《三国演义》等。

2.从文体看到的文白交错

如果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最基本的分类,那就是文言与白话两大类。就历史题材小说而言,在唐以前,曾是一枝独秀的文言短篇小说统治的局面。这与小说的初创期诗文为正宗而小说受到歧视有直接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传说的山花烂熳,统治阶级为实现对平民的历史教育,以达到寓教于乐和“载道”的最终目的,加之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平民百姓对文艺的审美需求,通俗长篇白话小说应运而生。但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出现,则是宋以后的事情。

然而,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却是后来居上,并在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领域占压倒的优势而成为霸主。当时的历史题材小说格外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特别是通过“说话”这种形式,使广大的不识字群众以听代读,在审美享受中领悟历史知识和历史鉴借。而从统治阶级角度来说,仅限于“官僚们写给官僚们看的历史学”(13),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之以文学。作为替统治阶级树碑立传的史学和歌功颂德的文学,当然不只限于在统治阶级内部传播,还必须以教科书的身分对广大被统治者进行普及教育。而连接史学与文学的最佳方式,就是历史演义小说了。用文言写成的史书和小说,属庙堂文学一类,不用说目不识丁的百姓无缘与之谋面,就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读起来也是相当吃力的。明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中,说有一好读书者,看《水浒传》后,拍案狂叫:“人言《水浒传》奇,果奇。予每检十三经或二十一史,一展卷,即忽忽欲睡去,未有若《水浒》之明白畅晓、语语家常,使我捧玩不能释手者也。”由于白话通俗演义小说的普及,所达到的普及程度是:“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秀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聚讼言之不倦。及举汉书示人,毋论不能解,即解,亦多不能竟;几使听者垂头,见者却步。”足见以白话通俗演义小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因此,也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一提历史演义小说,便只想到通俗长篇,而将曾称雄于前的文言短篇历史小说忽略了。从小说的发展流变来看,唐以前的文言短篇历史小说,不但是历史演义小说史长河中的一段一流,而且为其后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作了心理上的和题材、手法等方面的准备。因此说,明清时期的通俗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异军突起,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描述历史演义小说史的文体变化时,不能忘记文言体的历史题材小说的客观存在。文言历史题材小说虽然被通俗白话历史演义小说所压倒,但并不是取代,更不是消亡。直至清末,仍有文言笔记小说存在,其中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也是为数不少的。

3.从内容看到的续衍枝蔓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续仿改作现象。这种现象在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历史演义小说的二度创作,是使其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续仿改作,就是以已有的作品为母体或源基,由此生发枝蔓,再创作出与原作既有因果关系又面目不同的作品;或老树新枝衍生出新的子系情节,构成新的作品。这些续改仿作的作品,大都呈现族系式板块状现象,如杨家将系列,隋炀帝系列。前者是由子到孙,逐代续写,后者是以一个人物为线索,分头演述出一些新的情节故事。

我们知道,历史演义小说是以历史时空为间架,以野史传说为血肉,以叙演重大历史事件、事变和帝王、英雄为主要对象。因此,既有供作家驰骋才华的空间,使创作丰富绵长,又有为历史时空所拘囿,容易出现重复叙写的可能。历朝历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事变和人物,已被前人写过,另起炉灶,写出新的东西,不但缺乏艺术所需要的传奇色彩,而且难以达到引人的目的和效果。于是,便只好在原有的作品上打主意。或是以原书为框架,丰富充实;或是接续生发,延子生孙;或是引入神魔剑侠、世情纠葛。

从续仿改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演义小说自身的演化,并从这种具体的演化中看到了历史演义小说流变中的微观变化过程。例如《说岳全传》的成书过程,就清晰地显示出历史演义小说由简到繁、由实向虚的演化轨迹。最早写到岳飞抗金的,是宋元间产生的《宣和遗事》二集,其中有关岳飞的内容只是书末的二节,即“牛皋荆门大捷”和“岳飞邀击兀术大捷”。基本是史实的记载,并无文学色彩,更谈不上典型的艺术形象了。明嘉靖年间(1561)熊大木写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称《武穆王演义》、《宋精忠传》),共8卷84回。与《宣和遗事》比,可以说是一个飞跃。作为艺术形象的岳飞,是站起来了。其后,邹元标对《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进行删节,归并为6卷68回,定名为《岳武穆精忠传》。二书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作了加工,回目也改得对仗工整了。而真正将岳飞故事改写加工得有声有色、文彩斐然的,是清钱彩、金丰“编次”的《说岳全传》,即今天通行的本子。正如《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所评价的:“是书环绕岳飞次第展开情节,不泥史实,大胆创造,或粗笔勾勒,或细腻描写,虽摹仿之迹甚明,落套之迹屡见,但前呼后应,波澜起伏,亦足以动人。”从中使我们看到,历史演义小说由以“缘史以求义”、“劝戒”、“镜人”(14)的创作旨归,向追求审美作为艺术创作的方向转化。这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来说,这个观念性的转化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凡是那些成功的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无一不是这种转变的结果。

4.从形式看到的章回定型

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也同历史悠久的诗歌一样,经历了萌芽、成熟、完善、定型直到程式化的过程。唐宋以后,诗、词、赋都进入到模式化阶段,对事物本身来说是臻于完善至极,但反过来,又成为该事物发展的桎梏。历史演义小说模式化,也束缚了它的自身。其总体走向由文到白,由短到长,由集目到章回。

章回体的形成,经历了萌芽、成熟、定型这样三个阶段。如《宣和遗事》,分卷、集,无回目。正文前虽有作为一段故事内容的概括性语言,但作为全书的子目,还不规则,短则四字,长则多达二十字,一点回目的模样都没有。况且,每题所领的内容多寡悬殊,多者二千余字,少者仅三四十字。再如《新编五代史平话》是按朝代分为“梁史平话”、“唐史评话”,正文前所列标题,既无序数又参差不齐。

由宋元至明,历史演义小说的章回体进入成熟阶段。一是与内容多有关;二是作为艺术创作,在诗词的影响下,追求回目的对仗工整和韵律美。如嘉靖本《三国演义》,分24卷,每卷10回,书前虽无总目次,但每卷前则列出了回目。清初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标志着回目定型化的阶段(15)。

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除回目的定型化,叙述语言以及内容中的诗词歌赋的穿插,也同样定型化。这种定型化的结果,除形式上的完美,同时也造成了雷同化、公式化。往往只注重形式美的本身,却忽略内容上的创新,而且形式本身的变革,更是难于内容的创新。

5.从历史看到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从历史走来,而且还将继续把自己的历史写下去。到清末,历史演义小说也和其他题材的古代小说一样,也面临着从改革中走出低谷的历史选择。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西方现代小说观念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小说从内容、形式到观念、手法,都处于变革之中。但是,作为分类学意义上的一种题材,它仍保持着自身的特点和继承着自己的民族传统。作为历史题材叙事文学的一种样式,自清末步入低谷被冷落了几十年之后,又呈重新振作繁荣的势头。甚至可以预见,中国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很可能象元末清初那样,再攀上一个新的高峰,还许会出现《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的不朽之作。

因为历史本身是发展的,始终处于前接后续的动态变化之中,这就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况且还有以历史生活为题材的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优良传统。文学艺术作为把握、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历史小说这种形式,是被千百年来千百万人所接受的最好方式之一。这是预见历史题材小说繁荣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些有识有志的艺术家,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块垒,寄志兴怀,给人们以史的启迪。这也是历代历史演义小说作家,比较圆熟的故道旧辙。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以历史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比起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来,其保险系数似乎要大些。这种自我保护意识,虽说少些追求正义无畏精神,但却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

原因之三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一直充当普及历史知识的义务教员。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已被历代读者所接受,并培养形成了广大群众的传统的审美欣赏习惯。反过来,这种审美需求,又刺激和促进了历史小说和创作。喜闻前朝兴废事,愿知朝野秘密史,后人总是把前代的历史内幕作为一种猎奇,而历史小说则以最通俗的方式满足人们的这种好奇心。

如果把以上三点叫作历史原因的话,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现实原因,就是当代世界范围的历史小说创作的繁盛。据有的文章介绍,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一股历史小说的创作热和欣赏热。在法国《昂热利克》一书面世后,立即受到百万读者的青睐;同时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风行全球。1985年法国推出20种最佳图书,其中历史小说就占5部。让·勒维描写秦始皇的历史长篇小说《伟大的皇帝及其玩偶》,获1985年法国文学奖。美国的苏珊·基描写伊丽莎白一世爱情生活的小说《遗物》和意大利贝尔托·埃古描写14世纪意大利修道院生活的《玫瑰的名字》,一部获贝蒂·特拉斯克文学奖,一部先后3次获奖,并被译成英语,畅销欧美。美国出现诸如《昔日的克里奥耳人时代》(乔·凯布尔著)、《卡特斯维尔的卡特上校》(史密斯著)、《在旧日的弗吉尼亚》(佩奇著)等著名小说。1983年,美国著名作家诺门·梅勒新出版的《古代的傍晚》,把读者带到了古埃及的土地上,该书的初版精装本的订数达10万册,震惊了西方评论界。前苏联的斯大林时期,曾产生象阿·托尔斯泰《彼得大帝》那样的饮誉世界的历史小说。60年代以来,又出现一批历史小说,如格·马尔科夫的《西伯利亚》、伊凡诺夫的《永恒的召唤》、努尔佩伊索夫的《血与汗》、梅列日的《大雷雨的气息》等。70年代以来,捷克、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出现了历史小说创作新潮,不仅数量多,还产生了博·日哈的《在我面前跪下》、埃米利安·斯塔涅夫的《基督的敌人》、多·乔西奇的《死亡时代》第一批富有艺术探索和个性描写的佳作。波兰出现了显克微支、斯·热罗姆斯基、波列斯拉夫·普鲁斯这样引以为豪的大家。其中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获诺贝尔奖。他的《十字军骑士》,也深受世界读者的喜爱。

与西方相呼应,东方也兴起了一股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泰国的克立·巴莫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四朝代》,在东南亚是有影响的。历史小说在日本一直受到读者的厚爱,出现一批如芥川龙子介、菊池宽、森鸥等优秀作家。就是今天,日本的历史小说创作量多质高,在文坛上保持着优势地位。

本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坛上虽然也有历史小说不断问世,但始终难与其他题材小说比肩鼎足。一些现代文学史、小说史著作中,历史小说基本是空白。历史演义小说很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景象。直到60年代,才产生了《李自成》(第一卷)。《李自成》的一枝独秀,更让人怀念起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过去。

谁料想,70年代中,历史小说古木逢春,焕发出勃勃生机。短短的十年里,就雨后春笋般地涌出现70来部历史长篇、80来部中篇,以及数以百计的历史短篇。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历史演义小说的传统有所继承、发展和创新。在表现历史生活时,冲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观照历史。汲取西方现代历史小说的表现手法,借鉴运用现代派和黑色幽默等表现手法。摒弃了章回体的范式、抹掉了话本小说留下的程式化胎迹。但与西方现代历史小说比,仍然保留了民族的传统特色。

总之,中国的历史小说这条长河,流到今天,不但没有干涸断流,而将越来越汹涌澎湃,如长江黄河那样,奔腾入海,成为世界历史小说格局中一支主流。

注释:

①⑤⑩(11)(1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第9卷第22-23页,第一篇,第八篇,第十二篇。

② 《史记·殷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③ 刘知已:《史通·杂说下》。

④⑥⑦⑧ 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⑨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

(13)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14) 明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

(15) 朱世兹:《章回小说回目形式浅探》,载《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2期。

标签:;  ;  ;  ;  ;  ;  ;  ;  ;  

论历史浪漫主义小说的历史演变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