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论文_衡春宇

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论文_衡春宇

衡春宇

(南部县永红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南部?637300)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许多鲜活的教学案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

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在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里,学生学习兴趣就能得以激发,创新意识也就能够得以培养。

二、启发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比如要求学生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老师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

教学至此,教师鼓励学生模仿写新诗。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提出问题时,应留出“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点燃创新的思维火花。比如,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说牛郎织女可以自由来往,并配了一幅牛郎织女骑在牛背,提着灯笼的图。这时,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只能在七夕日相见,这里怎么说可以自由往来?这种说法与传说中的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提问,大胆创新的精神,然后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让学生看课件、读课文、展开讨论等。最后,老师点评归纳,使全班学生明白了问题的真正含义,提问的同学体验到学习创新成就感。如此教学,既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外求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要想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想方设法扩展他们的生活外延。一要加强与各门课程的沟通,使各门课程学习同样成为语文创新的一种资源。二要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手段。三要充分利用家庭的语文教育条件,如电脑、电视、音乐等,进一步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四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文。如,组织学生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拓宽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开拓性发展,从而产生自觉探求问题的强大动力。在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合理想象,并通过动脑、动手,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产生灵感,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不仅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生动活泼、自觉积极,并富有创造性,还有助于解决课堂上难以克服的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培育。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范畴,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论文作者:衡春宇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4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9

标签:;  ;  ;  ;  ;  ;  ;  ;  

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论文_衡春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