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信息中的宇宙--对施启良先生的回答_全息论文

统一信息中的宇宙--对施启良先生的回答_全息论文

宇宙统一于信息——答施启良先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宇宙论文,信息论文,施启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672-2035(2007)01-0011-08[中图分类号]B016.8[文献标识码]A

施启良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上发表了《宇宙统一于信息吗?——与王存臻、严春友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施文”),对我们在《宇宙全息统一论》和《宇宙统一科学》两书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当时我即写出了答辩的草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立刻修改成文,直到现在才将此文修改定稿。下面我逐一答复施文的问题。

1.什么是信息?

对信息及其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理解,是施文与我们分歧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宇宙全息统一论的关键。

关于“信息”这一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而公认的定义,据说有上百种关于信息的说法。我们所理解的信息,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或哲学意义上的信息,这种信息首先具有本体论上的含义,认识论上的信息则是它的派生物。我们对信息的定义,施文已经提及,是指物质、能量和精神的存在模式,或指表象事物的符号和物质的虚象形态;有时我们还从别的角度来定义信息。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其一,信息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用一个定义或从一个角度是难以描述出来的,因此,应当从多角度甚至全角度来把握信息。我们在书中也已明确说过:“信息的这种性质(指它的全息性——引者注)使我们不可能用几句话将它概括净尽,下一个简短的定义,它必定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性质和含义,所以只有在多方面、多层次的描述中来把握它。”[1] 50其二,这里所说的物质或实物,主要是指组成世界的质料,而不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与“世界”概念等价的“物质”范畴。若是把它换成这个“物质”范畴,那么我们就把信息定义为“物质一切属性的总和”。因此,我们这里所理解的信息,约略可等价于物质的“形式”。第三,信息、物质、能量、精神这种区分是相对的,是出于认识的方便,而在本体上、现实上,它们是一体的、不可分的。“信息、物质、能量是相互包含的,是一个整体,它们只是对同一个东西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表达,换言之,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表现。”[1] 50这“同一个东西”就是总体意义上的“物质”。

2.信息是否只是“间接存在”?

施文认为信息只是一种“间接存在”[2] 74,这种观点是否是施启良的“笔者认为”,即他的观点,尚且存疑,因为早在1987年邬焜所著的《哲学信息论导论》中即有“信息是物质间接存在性的标志”的命题。[3] 30施文认为信息“是原形在他物中的间接存在,是影子”,“是一事物在他事物上的显现”,[2] 74因此不能孤立地从一个事物自身来谈事物的信息。

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信息的一个方面的性质,而且只是一个肤浅的方面。按照这种观点,当信源的“影子”还没有到达信宿时,就不是信息,单独的事物自身没有信息可言。照这种逻辑推论下去就会得出十分荒唐的结论:当收音机(信宿)收到某电台(信源)的信号(即信息)之前,该电台的信号是不存在的,这个电台所发出的那些信号也不是信息!因为它还不是“间接存在”,还没有在他事物上显现;进一步,在生物DNA被人类发现以前,它不是信息;当一个事物的颜色作用于我们之前,事物本身是没有这些信息的!这就是施先生的逻辑:信息只是在相互作用的刹那间产生的,而在此之前事物根本不存在信息。这很让人费解:没有信息的事物是什么呢?若再推论下去,就只能得出:事物在我们认识它们以前是不存在的!这很容易使人想起一个叫贝克莱的人。

实际上,信息在到达信宿之前是早已存在了的,这就是信息的客观性,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并不依赖于人的认识而存在。一百亿光年之外的天体,在我们认识到它的存在之前就早已存在了,而且至少已经存在了一百亿年以上,它的信息并非是在与我们的相互作用的刹那之中产生的。那些尚未作用于我们的信息我们可称之为未知信息,而我们认识到的信息可称之为已知信息。信息的客观性是我们的认识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认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那些未知的信息,使之转化为已知的信息。

正是这种近视的信息观使他得出了否认信息永恒性的结论:“如果认为信息是最基本的、本来就有的、永恒的,那么就否认了信息的产生过程。”[2] 75常识告诉我们,物质是永恒的,物质运动的规律也是永恒的。而信息是物质的属性,没有信息或属性的物质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如果说物质是永恒的、本来就有的,那么物质的属性即信息也是本来就有的、永恒的。规律是物质的一种重要信息,普遍的规律(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中的任何地方和时候在其适用的范围内都是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宇宙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在这些变化中所毁灭了的那些东西(包括精神),必定会以铁的必然性重新产生出来,这种必然性就是永恒性。[4] 导论规律是作为一种属性即信息而存在于物质之中的,规律并不是在后来的相互作用中偶然产生的——若是这样恐怕事物的运动就不会有什么规律性。事实上,运动、相互作用正是潜在的物质规律的显现过程,因为一切运动都是按规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运动的规律已经预先存在了。如果一粒花生的种子里不是本来就包含着花生的信息,它怎么会长出一棵花生呢?花生的信息是本来就存在于种子之内的,它并不因外部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个鸡蛋里不是本来就包含着鸡的信息,那么我们无论如何孵化,它都不可能变成一只鸡。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宇宙的演化过程,假如宇宙中的物质本来没有包含着演化出精神的属性或信息,那么在宇宙中就永远不会出现智慧生物。

其实,施文也意识到了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因此在另一个地方他“不顾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又把它否定了”,他又承认:“语义信息是指原形事物本身的成分、结构、属性等特征;而语法信息是指用另外一个物体来表示原形事物的成分、结构、属性等特征。信息的内容依赖于原形事物,而信息的形式则依赖于另外一个物体。”[2] 75这显然与他前面的信息定义相矛盾,施文的信息定义仅仅是指这后一方面即语法信息,也即信息形式,而把信息的内容排斥于外,但内容决定形式,是比形式更重要的东西。同时,施文在这里又承认了前面他已经否定了的孤立的事物即“原形事物”具有信息的观点,因为这里他承认原形事物具有未被表征的语义信息,在相互作用之前信息的内容就已经存在了。施文也承认:“物质信息是指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信息形态。”[2] 83这明显与他的信息定义不符,按其信息定义,这种物质信息只能在被人表征、与人发生关系时才存在。由此就只能得出如下结论:要么施启良的信息观不正确,要么他不懂逻辑!

可见,信息不仅是间接存在,还是直接存在,这种直接存在的信息就是还没有被表征出来的信息,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将在后文中详述)。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会像施文那样漏洞百出。

3.信息是否是更为基本的相对独立的形态?

施文批评我们关于信息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形态的观点,认为这是错误的。

其一,信息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形态,这不只是我们的观点,也是大部分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普遍看法。例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5] 133后来许多人都同意这一观点,并进行了论证。1961年,克劳斯在其《从哲学看控制论》一书中赞同维纳的看法,并列出了表格加以比较,证明物质、能量、信息与意识的区别。[6] 61在这个表中,信息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形态与物质并列在一起。

其二,说信息是相对独立的形态,决不等于说信息可以脱离其他几个要素而存在,稍有逻辑常识的人就会明白这完全是两码事。比如,当我们说施启良是人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存在形式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可是,这位具有敏感逻辑头脑的施先生一看见“相对独立”这个词,就把它理解为信息可以脱离物质和能量而独立存在!

其三,就信息本身而言,它与实物(或质料)、能量相比,确实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这些性质是实物、能量本身所不具有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如果说实物、能量是宇宙的硬件,那么信息就是宇宙的软件。这是总体上的区别。其他许多人的研究也证明信息与实物和能量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一,任一物体当它转移到别处以后,原来的地方就不再有这一物体了,而信息则不同,当某人把他的知识信息传递出去以后,他本人具有的那些知识并没有任何丢失。因此,他的知识信息并未因传递而减少,相反,由于在传递过程中反复使用,知识反而更加巩固。[7] 348换言之,从总体上看,信息具有增殖或复制效应,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份额越来越多,而不是像实物那样越来越少。例如一盘磁带,一旦被人拿去,原处就不再有这个磁带,但磁带中的信息却并不因别人的复制而有所减少,磁带只有一个,但磁带中的信息却可以复制千万份。二,任一具体物体都有一定质量,而信息却不同,它虽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但它本身并没有质量。因此“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但是信息不等于物质……正如运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属性,与物质不可分,但运动、时间、空间等范畴不等于物质范畴”。[7] 348虽然物质的一切属性都离不开物质,但物质的各种属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三,信息的内容所起的作用,不取决于传递信息所消耗的能量,信息的内容取决于信源,信息所起的作用则取决于信息的内容。[7] 348例如发两份电报,如字数相同,则所需能量相等,但其内容却可以完全不同。由此可见,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有着不同的性质。既然如此,说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形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用不着大惊小怪。

其四,所谓“更基本”,无非是“更重要”的意思;而所谓“更重要”并不等于说“信息派生实物和能量”[2] 74——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更不是说信息在时间上先于实物和能量而存在。对于这一点,我们在书中已经说得很明白:“如维纳所说,信息既不是能量也不是物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是可以脱离物质和能量而存在的,实际上它只有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才能存在。”[1] 50然而施文却对此视而不见,硬把信息可以脱离物质并先于物质而存在的观点强加于我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是不言自明的。

所谓“更基本”或“更重要”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说世界的本质、规律表现为信息,或者说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的,信息作为本质和规律的体现,比单纯的质料和能量更重要、更有意义。若没有信息而只有质料,那么世界就只能是一片混沌。事实上,质料的意义取决于构成它的信息。比如,在一片土地里,可以同时种上几种不同的植物,如大豆、黄瓜等,长出什么植物,不取决于土地本身,而取决于大豆和黄瓜种子中的植物信息——这信息规定着质料组合的方式。二,从人的认识角度说,人认识世界,就是要获取世界的各种信息,若没有信息,这世界就是不可认识的。因此,对于我们的认识来说,这信息比质料更重要。

4.信息是否具有超时空性?

施文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说:“至于说信息是‘存在于时空中的超时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王、严也未作解释,实在令人费解。”[2] 76这就是说,他还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对这句话进行“批判”。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明确肯定信息是“存在于时空中的”,第二层是说它有超时空性。所谓超时空性,不过是说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受时空的限制,或者说在不同的时空中信息是不变的、同一的。恩格斯所说的物质世界在其永恒的循环过程中永远是同一的,实质即是说循环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信息是同一的。[4] 导论又如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是同一的:大豆种子里所包含的信息与它将来在生长过程中宏观上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是同一的,大豆种子里的信息预先规定了它必然要长成一棵大豆,而不会长成一棵花生。远古的信息(如文化、思想等)可以传到现在,为现代人所掌握,这就意味着,它可以超越时空而存在。对于同一个电视台所发出的信息,在不同地点的观众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只有清晰度的不同,而没有内容上的不同。可见,信息可以不受一定时空的限制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超时空性。

5.怎样理解“宇宙统一于信息”?

施文认为宇宙统一于信息这一观点“特别新奇”[2] 73,这只说对了一半。至今为止尚未有人这样系统而全面地深入探讨宇宙的全息统一问题,因而说它“特别新奇”是不无道理的。正因如此,有人对它表示不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另一方面,这个新奇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它是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本质上说,它是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想在今天的一个发展。例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是一个小宇宙、中医的整体观念等,都已经包含着全息统一思想的萌芽。同时,在西方科学中也出现了宇宙全息的猜测。如英国著名科学家D·玻姆的“隐秩序理论”,就从物理学角度提出了“全息宇宙”的猜测。他认为,宇宙很可能像全息照片那样,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由于一切事物在隐秩序中密切关联在一起,“以至对任何单个元素的仔细研究,原则上都可以揭示这个宇宙中的其他任何一个元素的详尽信息。在某种意义上,玻姆的隐秩序宇宙构成了一种超级字典,其中每一个词的定义也都包含了字典中其他任何一个词的定义。”[8] 由此可见,宇宙全息统一论并非异想天开的结果,而是有其思想渊源的。

在此同时,它也是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昭示出其向着全息这个方向演化的大趋势。科学在经过了近代的分析阶段以后,又出现了综合的发展趋势,整体性、统一性问题重新受到重视,于是出现了系统论等综合性的学科。但是系统论是不完善的,它对整体性、统一性的揭示,仍存在着缺陷,它也不可能是人类对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终极认识,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9] 19~20宇宙全息统一论不过是这种探索的一个结果。另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不妨把全息统一论看作是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的一个进一步推论: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元素的性状是由系统整体规定的,我们由此可以推论出:既然整个系统规定着系统中的元素,那么,在这个规定的过程中整体必然会把自身的信息输入到部分中去,由此就必定使每个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因此,全息统一论可以看作是系统论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张岱年先生指出:“宇宙全息统一论是现代科学和中国古典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10] 序

从哲学上讲,人类仍然需要探索宇宙统一的问题。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人会再怀疑世界统一于物质,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已是一个确凿的事实,而不只是一个观点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确是一个真理,但这决不意味着只要宣布一声“世界统一于物质”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这个命题并没有穷尽一切真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仅仅停留于这个抽象而简单的命题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求知欲,人类应当更加深入地揭示物质统一性的具体方式:物质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统一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以怎样的方式统一于物质的?这正是宇宙全息统一论所要回答的问题。“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命题给人们的研究指出了方向,它理应是推动人们继续研究的动力,人类的认识也决不会认识到“世界统一于物质”就停滞不前了。而施启良整篇论述却表明了相反的结论:似乎只要我们认识到世界统一于物质就足够了,它已经穷尽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一切真理,因而我们就可以躺在这个真理上高枕无忧,不需要进一步研究了;而那些新的探索,那些与这个命题稍有不同的一些说法,在他眼中都是“唯心主义”。这不免让人生出疑问:如果我们的哲学家只是不断地重复这个命题,人类的认识如何能够前进、哲学如何能够发展呢?

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结论是:物质、宇宙是在信息的意义上统一的。这一观点在哲学上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恩格斯的一段名言:“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着,不论有多少百万个太阳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且只在一个行星上造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无数的有机物一定产生和灭亡,然后具有能思维的脑子的动物才从它们中间发展出来,在一个短时间内找到适于生活的条件,然后又残酷地被消灭,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4] 23~24在这里恩格斯说得非常明确,物质的同一是其属性的同一,物质世界之所以同一在于它的任何一个属性在每一次的循环中都不会丧失,因为这些属性是内在的、固有的,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在一定的条件中就必然要展现出来的。由此可见,物质的同一必定是其属性的同一,这种“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如果在宇宙中此处的物质与彼处的物质在属性上截然不同,而且在每一次的循环中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信息,我们有什么理由断言它们是同一的呢?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是极为深刻的,它揭示了物质同一的真正含义是其属性的同一,这些属性虽然不会在同一时间、地点展示出来,但它们已经以某种方式包含在一切物质之中,只要条件达到了,它们就会展现出来。这就说明,物质的属性是本来就有的、永恒存在的,只是在尚未展示出来之前,它们隐藏于物质之中,相互作用只是这些属性得以展示的途径而已。

我们把信息定义为物质一切属性的总和(包括我们尚未发现的属性),并认为物质的每一部分都以潜在的方式(这种方式后文中将有详细论述)包含着物质整体的全部信息(即全部属性),这与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致的,是对这一思想的深化。

可见,所谓“宇宙统一于信息”,不过是说宇宙统一于物质的属性,这一命题是对恩格斯关于物质同一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因而“宇宙统一于信息”与“宇宙统一于物质”这两个命题之间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前一命题以后一命题为前提,同时它又是对后一命题的具体化,它揭示了物质统一性的具体方式。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宇宙全息统一论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趋势。从信息的角度而言,人类的历史就是打破信息阻隔的历史。在原始时代,人类不同的群体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信息沟通。建立了国家以后,虽然信息有了沟通,但也基本上限于一国之内,对于其他国家的信息却知之甚少,况且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极其缓慢。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国家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使所有国家都加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畅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尤其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人们之间的信息阻隔越来越少了,也即人们之间的全息度越来越高了,信息阻隔几乎已被消除,垄断信息更是不可能了,一个重要信息立刻可以传遍全世界。从人类发展的这个过程来看,人类是朝着全息化的方向进化的,由此可以断言,未来的时代,必定是全息的时代。

6.有关材料是否否定了全息统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施启良在这里又故伎重演,不顾事实:其一,他说我们论证宇宙全息统一论提出了两条理由,这有悖于起码的事实。事实是:我们至少列举了六条理由,它们明明白白地写在《宇宙全息统一论》一书的第291~294页上。其二,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否认过相互作用和普遍联系是全息统一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多处强调了这一点,在上书第292页上也明白地写着,白纸黑字,但施文却不顾这一事实,硬说我们“又把它否定了”[2] 79。施文中这种把自己望文生义的错误理解强加于我们的例子很多,比如,他说以下说法是我们的观点:“信息是宇宙的本原和始基,世上的万物都是由信息派生出来的”,“万物的始基是什么?是信息。”[2] 73这些话完全是他自己推论出来的,我们的书摆在那里,自始至终也没有一句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一直强调“宇宙的绝对的物质同一性”。[10] 292因此,施启良的所谓“商榷”,常常是在跟他自己商榷,而不是跟我和王存臻商榷,因为他所说的那些被他批判的我们的“观点”,大多是他自己杜撰出来的一个他自己的反面,这正如一个人在梦中与假想敌搏斗一样。

“宇宙统一于信息”这一命题,并不等于“宇宙的始基是信息”。前者只意味着:统一必定是信息意义上的统一,而对于信息,我们一再说明它是物质一切属性的总和。因此,这一命题也就意味着:宇宙的统一必定表现为物质属性的统一,如果物质在属性上不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说宇宙统一于物质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宇宙统一于信息”是以宇宙的物质统一性为前提的,它只是在这个前提下揭示了物质统一性的具体方式而已。

其二,施文也承认,“从逻辑上可以推论出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可能包含宇宙所有物体的信息”(注意,我们认为所包含的是物质的所有信息,而不是他在这里所说的“所有物体”,这两种说法含义是不一样的),但他又认为“逻辑推论不能代替客观事实”。[2] 77

我们对此的答复是:一,所谓“客观事实”,都是已经被人的认识所把握到的东西。因此这样的“客观事实”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大多已经没有什么意义,1+1=2是个“客观事实”,人不吃饭要饿死是个“客观事实”,可是一个研究者只是在重复这样的事实,他的“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超出这样的所谓事实,超出常识,探索未知的东西,而未知的东西在它们被确认以前大都是一些“逻辑推论”或理论预言,它们往往并不符合当时的“客观事实”,如果因此就否定它们的价值,科学恐怕就难以前进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在中世纪,太阳围绕地球转动被认为是个客观事实,甚至是常识,谁若怀疑就被认为是不正常,但后来却证明是错误的;马寅初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从逻辑上推论出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但人们因为没有看到“客观事实”而没有相信他的话,后来的客观事实证明了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但社会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要是相信了他的“逻辑”,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人口困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一开始也主要是一些推论,即“逻辑”,只是到后来才有了“客观事实”的证明。由此可见,对于逻辑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科学的价值正在于其超前性、前瞻性,而不在于描述已有的“客观事实”。既然逻辑上能够推论出宇宙是全息的,那么它就很可能是正确的,在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客观事实”,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它,但起码有研究的价值,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贝时璋教授所说的:“宇宙全息统一论是一个重要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10] 题词而不能像施启良那样把它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它的价值。

其三,从施文列举的否定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种种材料和陈述看,他是在根本没有弄懂“全息统一”含义的情况下就对宇宙全息统一论挥舞起了“唯心主义”的大棒。我们一再强调,全息首先是内在的全息,即一切物质内在地包含着物质整体的所有属性,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条件,这些信息或属性就会显现出来。这就是说,一切物质在内在本性上是相同的。其次,我们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普遍联系只是内在全息显化的外在条件。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就造成了不同事物之间全息程度上的差异。从事物的表面上看,当然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全息统一,因为它是事物的本质,内在于事物之中,需要我们动脑子才能把握和理解,只有辨证的头脑才能够理解,对于一个僵化的、只能看到现象的头脑来说,全息统一是不可思议的。全息统一是从事物的潜在信息和显现信息的总和上、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上才能够看到的,若只从局部的角度出发,是难以看到这种景象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施文所列举的材料是否是全息统一的反证:

施文以作用力的长短来否定全息统一,如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超过10[-15]和10[-17]m以远就不发生作用,他由此推断“要从地球上一个粒子中获取月球上一个粒子的信息是不可能的。”[2] 77换句话说,施文的这个逻辑就是:因为我的胳膊只有50厘米长,所以我不能够摸到月亮!这的确是一句大实话,但却与全息的本来含义不沾边,我们尚未愚蠢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认为自己的胳膊可以摸到月亮。全息统一的本来含义是任一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从而在部分和整体之间形成了信息上的相互对应。可见它并不是要否定一切差别,相反,它恰恰是以承认一切差别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差别,也就没有信息,没有信息怎么还会有“全息”?就没有“息”可全了。全息统一论的结论是:每个事物都包含着一切差别。这样,从全息统一论来看作用力问题,那么就不在于作用力程的长短,而在于宇宙中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作用力。在宇宙全息统一论看来,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具有各种作用力,包括已经发现的四种和尚未发现的一切力,这些力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范围,但凡是同一种力其性质就是相同的,不管是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月球上或其他任何天体上的这两种力也具有与地球上的同种作用力相似或相同的性质。因而我们可以由地而知天,推知天上的物质与地上的物质具有同一性质,天地是统一的。

“人择原理”也表明,人类甚至每一个粒子之所以具有现在这样的性质,是因为整个宇宙都遵循着现在这样的物理常数,亦即因为宇宙具有现在这样的规律或性质,每个粒子都是由所有物理常数造成的,换言之,每个粒子都是全部物理常数的体现,即包含着全部物理常数的信息,这样就使宇宙中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个粒子的运动状态都取决于整个宇宙的运动状态。从而在本体上使每个粒子都隐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11] 55所以,原则上人们可以从对任何一个部分或粒子的详尽分析中获知宇宙的全部信息;至于人能否达到这一点,那是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与事物本身是否如此无关。

施文又说:∑[0]超子的寿命只有约10[-20]秒,如此短的寿命无法与无限的物体发生作用,因而无法包含宇宙的全部信息。问题也同样简单,∑[0]超子难道不遵循物理常数吗?宇宙中其他地方的∑[0]超子不是也具有同样的寿命和性质吗?施文中所说的“宇宙中无限的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令人费解,因为凡物体必然是有限的,只有宇宙整体才是无限的。无限并不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正是通过无数有限才存在的,∑[0]超子寿命无论多么短,它也是无限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它不可能脱离无限而存在,它仍然是无限演化的一个结果,既然如此,那么它就同样含有无限的信息。依施文的说法,由于∑[0]超子寿命太短而不能与无限发生作用,那么与无限相比,任何寿命的物体都是极其短暂的,哪怕它的寿命有多少亿年,但毕竟是有终结的,而无限永远没有终结,因而它与无限相比也仍然是十分短暂的,这样任何事物就都不能与无限发生作用了。于是就只能得出如下荒唐的推论:无限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外,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有“死”的,因而有限的事物不能与无限发生作用!

不管一个事物的寿命是如何地短暂,它都是无限宇宙演化的一个结果,因而它都蕴藏着无限的信息。一切事物早晚都是要消逝的,我们的宇宙也是要消逝的,但那构成它们的材料及其所包含的内在属性并不丢失,它们重新成为后来事物的材料,在这新的演化过程中,宇宙会展示出同样的性质,重演同样的戏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这重新开始的戏剧中,∑[0]超子的寿命还是这样的短暂,在每一轮的循环中它都会如此,怎么能够说它与无限不发生作用呢?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性质,正是无限对它的规定。

施文还利用人们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争议来否定我们的观点。根据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来自于一个“宇宙奇点”,是这个奇点爆炸后的遗迹。许多科学家承认这个观点,但有的人也不承认。对此施文已有详述。可见这是一个尚未有定论的问题,施文也承认这一点。既然尚未定论,那么就不能成为否定我们观点的有力证据。此外,事实上,在宇宙学界很多科学家都承认这个理论,而且目前还没有比它更好的理论。还有,这个理论也非凭空杜撰,而是有许多观测依据的,例如宇宙的年龄、宇宙时标、射电星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中的氦和氘的丰度等方面的数据和事实,均支持奇点理论,对此希尔克已有详细论述,此不重复。[12] 4章

施文还通过否认大爆炸理论进而否定时间空间是有起源的,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2] 79,“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宇宙‘奇点’的存在是荒唐的”[2] 80。施文在这里所重复的不过是早已被现代科学所否定了的过时了的牛顿的时空理论,这种理论把时空看作是永恒存在着的、与其中的存在物无关的均匀流逝着的一种独立存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就否定了这种时空的存在,而施文却拿来当作是真理。我们的宇宙是有起源的,这是天文学上的常识;既然有起源,那就意味着它曾经不存在;不存在就意味着不占据时间和空间,我们不能说一个不占据时空的东西是存在的。宇宙中一切存在物都是有起源的,因而一切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起源的,而不是从来就有的、永恒的。在宇宙中并不存在与其中的存在物无关的时间和空间,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具体的,有生有灭的。我们这个宇宙是有产生的,因而也是有毁灭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的时空也是有产生和消灭的,在这个宇宙产生之前它并不占有时间和空间。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比如一个人的年龄现在是50岁,那么在50年之前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50年之前他是不占有时空的;若在50年之前他就占有了时空,他就要大于50岁了。总之,物体的时空是随着物体的产生才产生的,反过来说也一样。宇宙的道理也与此相同,我们怎么能够说宇宙在它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它的时空呢?我们这个宇宙的时空是随着它的产生才产生的。

7.为什么要假定“宇宙基因”的存在?

施文对我们所提出的“宇宙基因”的假设表示了异议,认为它不成立。

我们认为,首先,生物基因的存在间接表明了宇宙基因的存在。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宇宙不可能发展到生物这个阶段才突然产生出了基因,生物基因的存在必然有着更深刻的原因,这个更深刻的原因我们假定为“宇宙基因”,生物基因是宇宙基因在生物层次上的表达。

其二,生物基因规定着现实生物体的性状、功能以及生物信息显化的顺序,概言之,使生物的成长、存在具有规律性。由此可以类推,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生灭、存在形式如此具有规律性,就可以假定在宇宙万物的最底层也存在着类似生物基因那样的机制,调控着宇宙万物的信息表达,万物的种种性质只是宇宙基因中的各种潜在信息的显现,否则就无法说明这种规律性的来源。如果宇宙没有这样的“基因”,它怎么可能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呢?

其三,施启良以“严肃的态度”告知我们这样的生物学常识:生物遗传具有遗传和变异两个方面!这仿佛是在说:1+1=2,你们懂不懂?对于这点常识我们还是熟知的,遗传和变异的确“是结合在一起的”[2] 81,我们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但问题在于:当遗传的时候变异的信息也被遗传下去,遗传本身即包含着变异,遗传总是全息性的,全套基因都被遗传下去,而不是局部的遗传,只遗传鼻子,不遗传眼。按照施文的逻辑,遗传与变异既然联系在一起,就不能只讲一个方面;可是吃饭与排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吃不可能有泄,那么是否有必要在吃饭的时候强调这些被吃进的东西将会被泄出去呢?

施文还否定了我们提出的“纯信息”概念,认为那是子虚乌有。其实,所谓纯信息,不过是指潜在的、尚未获得实在性的信息。例如DNA中的信息相对于生物体上表达出来的信息就是纯信息,因为DNA中的信息尚未获得实在的形式,还没有成为现实,还潜在着,尚没有被表达出来。纯信息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可见它并不意味着信息没有载体(这是施启良自己推论出来强加给我们的观点),而只意味着这些信息还没有得到宏观物质上的表达,只以浓缩的形式存在于微观层次上,这种形式的信息不是以实物的形式而是以密码的形式存在着。

施文还否认基因的全息性。可是,近年飞速发展的克隆技术却证明了这一点。在1988年出版的《宇宙全息统一论》一书中,我们就做了这样的预言:“生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以至于细胞,都可以再现整体的全部信息,在特定条件下就可以使生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成长为一个新的整体。今天这已不是耸人听闻的了,人们已能用某些植物的体细胞培育出新的完整的植株。科学也终将会使人的体细胞重新长成一个个体。”[1] 92“由此看来,人也可以进行无性生殖,这应当是没有疑义的。”[1] 101这一预言已经被克隆羊技术所证实。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首次通过体细胞克隆出了哺乳动物绵羊,而且被克隆出来的这只绵羊“多利”与其母体一模一样。[13] 这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按照发育生物学的观点,成年体细胞是一种‘定向’了的,一定程度上分化了的细胞,即这种细胞的性质已经定型,是哪种类型的细胞或组织就是哪种类型的细胞或组织,正如乳腺细胞只能发育成乳腺组织一样,不可能‘再回头’,重新获得‘全能性’。然而‘多利’的成功依然说明,即使‘方向已明’的体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具有‘全能性’。”[14] 所谓“全能性”,也就是全息性。如今,克隆人已不成问题,只是碍于伦理而不能实施罢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克隆,因为“多利”仍然是异体细胞结合的产物,它是用一个母体的乳腺细胞核与另一个母体上未受精的去核卵子结合而成的。按照我们的理解,完全意义上的克隆,应当是单一生物体上的单细胞克隆,科学家们至今尚未达到这一技术,但我们相信这是可能的。

按照宇宙基因假设,我们理应能够克隆出宇宙,因为宇宙的一切物质都隐含着本质上相同的信息或属性。所需要的只是条件。也许我们人类一时还难以制造这样的条件,但是大自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广袤的星空中上演着这种克隆宇宙的戏剧吗?

科学和哲学的研究在于使人能够预见未来,而不在于描述已有的事实。也许这预见不见得绝对正确,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也是探索性的错误,总比重复已有的事实更有意义。如果按照施启良先生的逻辑,没有被证明的事实就不能说,那么这种所谓的“研究”能有什么价值呢?

8.是否存在“潜在信息”?

施先生在告诉了我们“生物的遗传和复制是怎么回事”[2] 80以后,又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生物学中的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2] 81。他从这些常识出发进而否定我们所提出的“潜在信息”概念。

对于潜在信息这一概念,我们的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所谓潜在信息是指尚未被物质和能量等载体表现出来、只以高度浓缩的形式藏在幕后间接起作用的信息;显在信息则是指处于与此相反的状态的信息。比如植物的种子就是一个纯潜态的信息结或全息集,植物整体的信息全部潜在于里边,没有任何显露;以后植物整个一生中所显示出来的那些信息则是显在信息。但是,就是在以后的全部发展过程中,最初那粒种子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都仍然每时每刻潜在于植物的每一部分——一切细胞之中。”[10] 55所谓潜在信息也就是施文中所否定的那种“直接信息”,尚未被他物间接表达出来的信息。事物的信息有的已被表达出来,有的则还没有显现出来,这恐怕是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试问:在大豆的种子里是否具有尚未展现、表达的信息?如果事先没有关于大豆的潜在信息,它为什么只能长出大豆,而不是花生?施文一再强调客观事实为什么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呢?如果事物只有显现信息而没有潜在信息,那就意味着事物的所有信息都已经展现出来了,事物的一切性质就会都明白地摆在那里,若是如此,我们对事物就无须认识和研究了,我们的科学也就没有必要了。“这显然不符合事实。”[2] 82

施文甚至想当然地说:“认为生物体的一切细胞中包含着完全相同的潜在信息,这显然不符合事实。”[2] 82然而“不符合事实”的恰恰是他自己!一段小柳枝,哪怕上面只有一个芽,也可以重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且与它的母体并无不同;中国科学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用大豆叶子上的一个细胞克隆出了一棵新的植株(国际上在此之前即已完成此项实验),如果大豆的体细胞里没有包含(潜在着)大豆的遗传信息,它就不可能成长为一棵完整的大豆植株;如果动物的体细胞中没有包含动物的全部遗传信息,也就不可能进行克隆,克隆技术的存在和发展已经强有力地证明了“生物体的一切细胞中包含着完全相同的潜在信息”。这已经是事实,无须再说了。

关于这个道理,施文中其实也提到了: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并非所有细胞中的基因都能得以表达,由此形成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中所含的遗传信息没有被表达出来或只得到部分表达,但没有表达出来不等于没有,只是潜在着罢了。生物体的这种性质是生物存在的需要,因为,如果所有细胞都表达出自己内在的全部信息,那么生物整体就无法形成,从而每个细胞也将不能存活,要形成整体,就必须有许多细胞牺牲自己的全能性,抑制某些信息的表达,从而使这些信息潜伏起来。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开启这些被抑制了的信息,使之重新显现出来,大豆叶子上的细胞可以重新长成一棵大豆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克隆技术也正是使潜在信息显现的技术。

施文甚至还否定核反应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中有信息,说“这与信息何干?”[2] 82这“不是信息过程。”[2] 83这就是说,它们只是物质和能量过程,而与信息无关。这种怪异的“理论”我还是头一次听说。物质和能量为什么能够使核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难道不是由于它们携带着特定的信息吗?如果与信息无关,那么就应当任何物质和能量之间都能够产生核反应或化学反应,但事实远非如此,只有特定的物质和特定的能量才能够产生特定的反应,即它们携带着特定的信息。可见一切物质反应过程都同时也是信息反应过程。从人的认识角度来看,人们研究这些反应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性质等也都是信息,假如反应过程中没有信息,我们怎么能够认识它们呢?

施文还否定“转化”是全息统一性的原因,认为转化前后的事物没有同一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两者包含着完全不同的信息。他还举出汞能转化为黄金的例子来作为例证,认为汞就是汞,黄金就是黄金,两者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事物,“汞能转化为黄金,但这个转化不能证明汞和黄金具有完全相同的信息。”[2] 82谁也不会把汞本身当作是黄金,从显态信息看,黄金就是黄金,汞就是汞,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但这只是显态上的区别,而在本质上汞已经潜在着黄金的信息或潜在着这种转化的信息,我们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它们包含着相同的信息的。如果汞事先没有潜在着黄金的信息,它怎么可能转化为黄金呢?为什么只有汞而不是其他物质可以这样较为直接地转化为黄金呢?原因就是汞已经在较浅的层次上潜在着黄金的信息,所以容易发生这种转化。人之所以能够改变它,就是由于它已经事先包含着这种可转化性,如果没有潜在着这种可转化性、可改变性,人类就是无能为力的。

从哲学的角度说,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就是因为每一事物已经潜在地包含着其他事物的信息或性质,否则转化就是不可能的。假如不承认这一点,而认为一事物并没有潜在着所要转化成的事物的信息,那么信息的来源就成了问题,信息就成了无源之水:这个新事物的信息是从哪里来的?既然它不是原先事物中具有的,那么就只能是外来的,但这样就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从哲学上说,这样的转化运动就不是事物自己的运动,所转化成的事物就不是自己的他物,而是外来的他物了,这违反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一切运动都是事物自己的运动;也违反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原理,因为这样变化的根源就是外来的,而不是内在的。第二,如果所转化成的新事物是外来的,而不是内部信息的显化,那么人们就应当能够在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输入其他阶段才能够具有的信息,比如在植物刚发芽时就让它结果,小孩一岁时就让他能够思维,但事实上却不可能,这就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三,如果说所转化成的新事物的信息不是事先已经潜在于原来的事物中,而是外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能够使任何事物转化为任何事物,比如说使石头转化成小鸡,可事实上并不如此。这足以证明新事物的信息是内在的,而外来的种种信息只不过是内在信息显化的条件罢了。第四,如果说新事物是外来的,那么这些新的信息来自于何处呢?只能说来自于它周围的事物,而周围事物的信息又来自宇宙;宇宙的信息又来自何处?只能说来自于宇宙之外。于是,信息就成了一种神秘的东西。这是十分荒唐的,因为宇宙没有“之外”,宇宙中的信息只能来自其自身。所以,结论只能是:转化的可能性以及将要转化成的事物的信息已经事先存在于原来的事物之中了,转化的过程,只是这一事物由潜在到显现的过程。否则转化就是不可思议的。

9.宇宙全息统一论是“唯心主义”吗?

通观全文可以发现,施启良先生对于自己的论证是否成立、是否自相矛盾、这种论证是否以尊重原文为前提并不关心,而如何通过全篇论证给我们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才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不顾原文的基本观点和完整论述,而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以致在他眼中满纸都是“唯心主义”!这种做法本身不能不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畸形心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逻辑。

其一,我们来看原文是怎样说的。在《宇宙全息统一论》一书中论及全息统一的原因时已经说过:“从一般的角度讲,是由于宇宙的绝对的物质同一性。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无不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宇宙的千变万化只是物质表演的‘魔术’,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物质,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以外,什么也没有。物质与物质自身是绝对同一的。”[1] 292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这里已经申明,物质的同一性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其他种种命题均以这一绝对的原理为前提、条件,也就意味着物质在本体上是第一性的。其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无不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这就是说,信息、意识、能量……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物质的表现。在《宇宙统一科学》一书的第五章中,我们也一再申明,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非物质”,意识现象本质上也只是一种物质现象。恩格斯对此也已有论述:“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移动,而且还是热和光、电压和电磁、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和意识。”[15] 459“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15] 122可见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这就是宇宙全息统一论作为前提的基本观点。那么,难道说还有把物质看作是宇宙的绝对的本原的“唯心主义”吗?这实在是荒唐!如果说有,那么它的专利也只能归施启良所有,因为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唯心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每一本哲学教科书上都写着:把意识或精神看作是第一性的,而把物质看作是第二性的,这样的哲学才是唯心主义。施先生连这点哲学常识都没有弄明白,看来谁的思想被他划分到“唯心主义”之列中,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其二,我们已经说明,从总体上讲宇宙统一于物质,这只是一个最高抽象;具体地说宇宙统一于信息,即统一于物质的一切属性——其中自然也包括意识,因为意识是物质的属性之一,本质上是一种物质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意识是一种本原,它只是一定阶段上必然出现的属性,在这个阶段之前它是潜在着的。这一点恩格斯的那段名言说得很清楚,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这种同一包括意识这种属性在内,在任何地方和时候,只要条件成熟,物质就会必然地演化出意识这一属性。因此,不包括意识在内的统一性不是完整的统一性,这样的宇宙也是不完全的宇宙。这里究竟有什么“唯心主义”呢?

其三,由于施启良戴着有色眼镜来读我们的书,所以发现处处是“唯心主义”。但若是从全息统一论角度去理解这些观点,何“唯心主义”之有?既然人们可以说意识是物质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说“意识是统一原的最高表现形式”呢?既然前者不是“唯心主义”,后者怎么就成了“唯心主义”呢?意识当然是“比实物、能量、信息等宇宙要素更高级更重要的一种宇宙要素”,要不,怎么能说人是万物之灵呢?不仅从全息统一论角度看,就是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意识“是弥散于全宇宙的”、“我与宇宙一样大”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人是整个宇宙进化的产物,人的出现是一个宇宙事件,按照人择原理的观点,宇宙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产生出人,全部的宇宙规律都体现在人的身上,换句话说,人包含着宇宙整体的信息,从这个角度上未尝不可以说人与宇宙一样大;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学家证明,波场是弥散于全宇宙的,每一个事物的信息也是向周围空间无限扩散着,[16] 60那么意识作为一种在宇宙中客观存在着的现象,其波场也当然是如此。至于说到“宇宙精神”问题,施文已经列出了我们的观点:“不能说‘宇宙统一于精神’——这个观点是片面的”[2] 84。因为,我们所理解的统一是一种全息式的统一,即统一于物质的全部信息(包括认识主体尚未认识到的信息),而不是只统一于某种或某几种信息。

的确,像施启良先生这样半路出家改行研究哲学的人,不是认认真真地去动脑筋思考问题,而是到处贴“唯心主义”的标签,“那么哲学这种思维的职业就未免太过于轻松了”[9] 159,就谁都可以当哲学家了。(1991年7月初稿,2000年2月修改)

标签:;  ;  ;  ;  ;  ;  

统一信息中的宇宙--对施启良先生的回答_全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