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合理性分析论文_张海燕

(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 云南 开远 661699)

【摘要】目的 针对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等问题进行合理性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用药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2016年各科室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例数、占比及住院患者各种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其中:重点对内二科、产科、神经内科等主要使用中药注射剂科室及注射用血塞通、益母草注射液等主要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40.68%的住院患者在使用中药注射剂,42.01%的住院患者使用一种或一种以上中药注射剂,科室及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较高,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随之增加。结论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在临床治疗上取得较好的疗效,医、患均有较好的反映,针对用药选择、给药途径等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必须逐步规范、合理地应用中药注射剂,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剂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使用的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等制剂,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产物。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效果,促使其使用频率不断增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随之中药注射剂被大量地应用于临床,不合理使用现象日益增加,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越来越多,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9798例次。一直以来,世代口服的中药改用西化的注射给药方式,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开发被冠以“利用现代制药工艺发展传统中药”的一个突破点,也是中药现代化的一块“实验田”,然而,不良反应事件的频发,却引发人们对其安全性的广泛质疑。因此,对我院2016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合理性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提供用药依据,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科提供2016年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数据,对各科室及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例数、使用率进行统计,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等法规要求,参阅药品说明书,并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其用药的合理性。

2、结果

调查我院2016年科室及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来看,40.68%的住院患者在使用中药注射剂,42.01%的住院患者使用一种或一种以上中药注射剂。

3、讨论

我院中药注射剂品种不多,保留下来的多为性价比高、疗效确切、剂量易控制、不良反应少的品种。从统计表中来看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较高,有40.68%的住院患者在使用,说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得到了医、患较大的重视和认可,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导向。我院活血通络类、子宫收缩药、清热解毒类这3类中药注射剂使用量较大,使用频率也较高,注射用血塞通、益母草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使用量上升趋势明显,活血通络类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主治主要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痉挛、中风偏瘫等;我院内二科(心内科)、神经内外科、外二科(骨科)为重点科室,就诊患者较多,活血通络类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较高,医师认为活血通络类中药注射剂可改善循环;其次是子宫收缩药(益母草注射液)使用频率高,妇科、产科为我院的重点发展专科,就诊患者也比较多,因此使用额度高,但随之临床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等现象也日趋增加,存在下述问题:

①用药选择

中药注射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疗效确切、作用迅速的特点,在抢救神志昏迷、不能口服的重症病人和急救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独特作用。医生对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指征有西医化倾向,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的现象,如活血通络类中药注射剂用于尿路感染等,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病情,根据药品说明书加以分析,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先辨病症再施治,从药物和病症是否相符来分析选择适当的中药注射剂。

②溶媒的选择

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较复杂,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溶媒,选用不合理的溶媒很容易引起药物在体内外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呈现浑浊、沉淀、变色等现象,临床上溶媒选择不当的问题较普遍,溶媒选择欠缺合理性,应用葡萄糖注射液输注的而使用氯化钠注射液输注,某些药物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容易发生盐析现象,从而产生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不溶性微粒;药物混合后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使有效成分或杂质析出,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来选择适宜的溶媒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③用法及用量

医生随意加大药物使用剂量,导致输注的药物浓度偏高,如果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发冷、发热现象、输注部位有局部刺激感或静脉炎等不良反应,超剂量使用中药注射剂也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正常,医师忽视患者的糖尿病史,将中药注射剂加入到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因此,中药注射剂的用法用量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患者的病情、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来定治疗方案,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④给药途径

一些临床医生不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来使用药物,认为注射液均可用于静脉输注,将只能肌肉注射给药的盲目用于静脉给药,随意增加药物的给药途径,造成不良后果。

⑤给药速度

中药注射剂在给药时应注意控制给药速度,中药注射剂滴注过快,会导致药物局部浓度过高,可使不溶性颗粒在毛细血管内聚积、堵塞而导致头昏、疼痛、刺激性皮炎等;滴注过慢,中药注射剂容易发生水解、氧化、变色、PH值改变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1]。

⑥给药疗程

临床医生在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往往易忽略给药过程,不按药品说明书中的规定疗程进行规范使用,长期使用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用药时间过

长会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危害患者的健康。

⑦配伍应用

中药注射剂包含的成分很复杂,其研究和应用时间较短,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的研究较少,当合用数种中药注射剂,将改变一种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改变药物的理化效应或毒性效应,中药注射剂应尽量单独给药,不宜与其它中药注射剂或西药同瓶给药[2]。部分病例由于病情复杂,存在联合用药,特别是中西药联合应用,建议在续接其他注射液时给予相应溶剂冲管,同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3]。

4、结论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同时在临床治疗上也取得较好的疗效,医、患均有较好的反映。但也存在用药选择、用法及用量等不合理用药问题,临床如何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就显得非常重要。中药注射剂含有蛋白质、鞣质、树脂等致敏成分,这些大分子物质作为抗原,与人体血清蛋白结合成为致敏原,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过敏反应[4]。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极为复杂,不仅有患者的体质问题、药物本身的缺陷,也有临床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存在[5]。但最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中药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缺乏科学、客观、规范地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评价方法,只有不断建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督机制,全面收集不良反应数据和资料,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医院医、药、护三方应该加强协作、相互制约,医生在使用上要增强防范意识,恪守合理用药宗旨;药师要参与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管理,加强处方、医嘱的审核,全方位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过程,规范操作,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好的疗效,让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逐步规范化、合理化,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瑞芹,冯锐,王欣,等.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9B):176-177.

[2] 王瑞芹,冯锐,王欣,等.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 4(9B):176-177.

[3] 赵景菊,赵锦,刘保良,等.老年患者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4B):80-82.

[4] 王晓瑜,王宏敏,杜文民,等.中药静脉滴注引发不良反应的探析及防范[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4):732-734.

[5] 林煥泽,蓝忠,吴秀荣,等.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分析与防范[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4):371-372.

论文作者:张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合理性分析论文_张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