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体系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E-science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员论文,制度建设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第四范式”科学研究——E-science的出现,使得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研究不再从头开始,而是建立在对已有数据的重新认识、组织、解析、分析和利用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开展研究[1],从而缩短科研活动周期,加快科研创新的步伐,节约科研成本。科学数据越来越成为验证或驳斥一种观点或结论的最直接、最有力、最客观的证据[2],科学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正日益增强。显然,在E-science环境下,做好科学数据的收集、组织、管理、存储和共享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正式发布了科学数据可持续存储与共享网络伙伴计划——DataNet项目指南。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创建面向科研信息化发展的科学数据保存与共享模式,并在5年内投资1亿美元,以建立一批示范性的新兴数据保存与共享组织,其中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的Data Conservancy以及新墨西哥大学的DataOne项目首次获得资助。2011年欧洲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上,科学数据管理被列入研究主题之一[3]。这些都昭示着实行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并开展科学数据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必然选择。如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了科学数据服务,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纽约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澳大利亚的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悉尼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这些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均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而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建设均比较薄弱。因此,本文首先分析E-science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建立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必要性,然后着重介绍国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E-science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科学数据馆员制度提供参考。

      1 科学数据馆员和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内涵

      科学数据馆员,顾名思义,就是提供科学数据管理和服务的图书馆员。科学数据馆员本质上属于数据馆员的范畴,是数据馆员的一种,但与数据馆员又有一定的区别。数据馆员涉及面广,管理、分析和利用图书馆所有类型的数据,包括图书馆的读者数据、借阅数据等,而科学数据馆员只针对科学研究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更加专门化的数据馆员。通常情况下,科学数据馆员的工作职责包括:掌握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为科研团队制定系统全面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为科研团队提供有效管理和利用科研数据的咨询和帮助,如科学数据的发现、采集、保存、分析、检索和利用等;建立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方便科学数据的共享;寻求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供科学数据平台的技术支持;负责寻找资金支持,为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开展提供保障。由此可见,科学数据馆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背景,熟悉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并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可以有效地搜集、分析、保存和共享科学数据,为科研服务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个性化、实用性。科学数据馆员是图书馆和科学研究机构之间联系的桥梁。

      科学数据馆员制度是指为了保证科学数据馆员与对口的科研人员和机构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其提供精、准、深、快的科学数据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科学数据馆员的专业素质、基本职责、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培养目标、培养机制、考核机制等。科学数据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产物,是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通过科学数据馆员与科研机构之间的无缝化链接,合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科学数据,最大化地发挥图书馆员的作用。

      2 E-science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建立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2.1 数据密集型科研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E-science已经成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主要科研环境。E-science环境下,科学研究迎来了科学数据浪潮,转变为数据密集型科研,科学数据的类型越来越丰富,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规模不断膨胀,数量不断激增,科学数据的存储和访问相当困难,而科研人员以及其他用户迫切希望可以获取和使用这些科学数据。因此,科学数据浪潮和数据密集型科研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高校必须建立科学数据馆员制度,以保障高校图书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学数据馆员队伍,并积极有效地开展科学数据服务,从而帮助科研用户及时、快速、准确地获取和利用科学数据。

      2.2 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时代总是在变化着的,图书馆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科学研究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中心,其目标定位、服务应紧跟科学研究的步伐,探索新的角色定位和服务方式,以满足科研人员的科研数据需求,为科研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校图书馆建立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可在高校图书馆与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科学数据馆员将嵌入用户科研环境和科研过程,深入了解科研用户对科学数据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计划,收集整理科学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主动为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建立科学数据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高校图书馆为促进科学研究上水平、上层次的关键举措。

      2.3 高校图书馆员角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图书馆被看成是信息的搜集、组织、开发、创建和传播机构,图书馆员是信息管理的先行者,他们参与到信息的传输、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在信息分类、编目、保存、存储以及共享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在E-science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信息专家认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应成为科学数据管理的一员。2005年美国新兴研究小组“数据科学家”提出“图书馆员是数据馆藏管理的关键人员,图书馆应迎接科学数据浪潮带来的挑战,参与到科学数据管理中”[4]。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馆长Winston Tabb指出:“图书馆是分布式网络的一部分,数据成为馆藏的一部分,图书馆应提供数据服务,图书馆员担任数据科学家,数据中心是图书馆新的书库。”[5]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可促进图书馆馆员的转型,引发图书馆馆员重新思考自身定位,激发图书馆馆员的责任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能力。科学数据服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科学数据馆员不断提升自我,完善综合素质,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可以引导科学数据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往更宽、更深的方向发展。

      3 国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发展现状

      本文选取2016年U.S.News全球大学综合排名[6]前100名的高校中已开展科学数据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作为调研对象,深入调查其图书馆网站和相关网站,通过分析这些高校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职位名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能力要求、培训和考核6个方面,揭示国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发展情况。

      3.1 职位名称

      国外高校图书馆关于“科学数据馆员”没有统一的职位名称,主要有“数据监管馆员”(data curation librarian)、“数据馆员”(data librarian)”、“数据服务馆员”(data services librarian)、“研究数据馆员”(research data librarian)、“数据服务专家”(data service specialist/manager)、“数据管理馆员”(data management librarian/consultant)等,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数据馆员”这一职位名称(见表1)。虽然这些职位名称中,未直接使用“科学数据馆员”这一名称,但其岗位职责都是为科研机构提供专业的科学数据服务,故本文将这些职位都纳入“科学数据馆员”的范畴。

      

      3.2 服务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国外高校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见表2)。由表2可知,国外高校科学数据服务方式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二类:(1)以图书馆为主导的专业性较强的科学数据服务,图书馆在科学数据服务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科学数据馆员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自建系统或高校图书馆的LibGuides系统,主导科学数据服务的开展,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服务;(2)高校建立专门的“科学数据管理工作小组”,高校图书馆是该工作组的参与者,科学数据馆员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科学数据的管理。

      

      3.3 服务内容

      通过调研发现,科学数据馆员的服务内容已经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层面,主要包含指导科研人员制定科学数据管理计划、制定元数据方案、分析科学数据、导航和检索科学数据、存储和共享科学数据、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培训服务。

      3.3.1 指导科研人员制定科学数据管理计划

      科学数据管理计划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外多数科学研究资助机构均对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简称AHRC)等。NSF制定了数据共享政策,要求受资助的科研人员需将科研过程中的数据、样品、收集物等材料与其他科研人员共享。NSF还要求科研人员在申报科研项目时,须提交一份不超过两页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的补充材料,以说明科研过程中的科学数据共享策略[22]。如何撰写符合要求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是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数据馆员应对科学数据管理计划的制订提供指导,内容包括基金资助机构的要求、数据管理计划的基本内容(项目简介、数据格式与元数据、数据存储和共享、法律法规问题、数据利用等)、数据管理平台等。例如,哈佛大学的数据管理计划(Data Management Plan,简称DMP)中就包含了以下内容:科学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来源、格式、状态、动态、数量等)、元数据描述、存储、备份和安全、使用要求、访问和共享等[23]。美国的普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均有提供指导制定科学数据管理计划的服务。

      3.3.2 制定元数据方案

      科学数据服务需要系统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而元数据方案是平台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元数据方案的制订是科学数据服务的难点,好的元数据方案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整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24]。由于科学数据的类型复杂多样,元数据方案的制订需要进行科学数据类型分析,所以国外高校科学数据馆员都深入研究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设计合理的元数据结构,选择适用的元数据字段,制定元数据模型,以满足本校科学数据管理的需要。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深入研究跨学科领域科学数据之间的联系,掌握元数据描述技术,并制定适合的元数据方案,为科学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依据[25]。

      3.3.3 分析科学数据

      科学数据分析包括对科学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挖掘、再利用、增值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数据统计分析、定性分析、数据共享等深层数据服务。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数据的增值利用,科学数据馆员应进行科学数据分析,把科学数据与其他文献进行关联,帮助用户发现和获取相关数据,实现数据的增值再利用。科学数据的分析工作复杂,科学数据馆员在数据管理平台上需对科学数据进行注释、关联以及来源描述,实现数据与数据的关联、数据与文献的链接;对科学数据资源进行知识抽取,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集成等活动,并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应数据分析工具与技术咨询,生成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数据分析报告[26]。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社会科学数据与软件服务小组(SSDS)提供的科学数据服务中包括科学数据分析服务。该小组每学期都举办讲习班,讲习内容包括使用定量数据软件统计分析大型数据集、可视化显示信息图表等,还可以演示定性软件帮助用户统计分析各类型数据。定量、定性统计分析软件服务均由该校博士研究生提供,用户可以在“The Velma Denning”阅览室试用、评估各种软件[27]。哈佛大学的“Dataverse Network”项目包括科学数据的出版、共享、咨询、集成和分析等各个方面,为该校师生或其他科研机构提供科学数据管理方案,并提供科学数据分析服务,通过数据分析软件SPSS和STATA进行科学数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用户可直接下载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科学数据的再利用[28]。

      3.3.4 导航和检索科学数据

      图书馆在文献检索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科学数据导航和检索服务,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利用科学数据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起针对科学数据的个性化服务模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Data Conservancy”项目通过构建多个Web Api实现与外部系统的集成,提供科学数据导航和检索服务,使用户可以在SaKai共享学习环境中检索Data Conservancy数据[29]。爱丁堡大学图书馆建立了科学数据门户——Data Library,把科学数据管理的相关内容集成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科学数据导航和检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的门户网站搜索相关数据,还可以链接到其他的科学数据存储中心[30]。

      3.3.5 存储和共享科学数据

      科学数据馆员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保存和组织优势,利用机构库或科学数据管理平台进行科学数据存储和共享服务。科学数据馆员通常要根据科研团队的项目需求,结合科学数据管理计划制定科学数据长期存储和共享的方案,保证科学数据长期有效的获取和利用。西蒙佛雷泽大学图书馆制定了专业的科学数据保存标准和管理准则,科学数据馆员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科学数据的提交,并对科学数据进行存储,在科研人员之间的数据共享搭建起桥梁,方便科学数据的共享再利用[31]。哈佛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专门的科学数据存储库进行科学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利用,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科学数据存储库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数据的提交和保存,也可以通过存储库进行科学数据的共享。

      3.3.6 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培训服务

      科学数据馆员在图书馆中开设科学数据管理方面的培训课程,对科研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使科研人员可以较好地掌握科学数据管理方法。国外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开展有科学数据管理培训服务,如耶鲁大学、普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纽约大学等,培训主要以专题讨论、讲座、讲习、在线问答等方式进行。部分高校图书馆不仅对本校科研人员提供培训,还允许校外科研人员免费使用培训教程,实现培训教程的免费共享,如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32]。此外,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图书馆还提供了科学数据管理的常见问题解答(FAQ),指导用户管理和利用科研数据。

      3.4 能力要求

      为保证科学数据服务的质量,对科学数据馆员必须有一定的能力要求。笔者通过调查IASSIST网站[33]发布的2015年至今各高校图书馆关于科学数据馆员的招聘信息发现,科学数据馆员的能力要求包括专业背景、技术要求、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特殊技能等4个方面。国外代表性高校图书馆对科学数据馆员能力的要求如表3所示。

      

      3.4.1 专业背景

      通过分析表3中各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应聘资格要求发现,高校图书馆对科学数据馆员的专业背景要求严格,专业背景包括学历背景以及相关图书馆工作经验两方面,相当于教育和经验相结合。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要求科学数据馆员必须具备ALA认可的MLS或同等学历,部分高校图书馆还要求同时具备图书情报学硕士学历和相关的资格认证两个条件。除了学历要求外,多数高校图书馆在招聘信息中提出,从事科学数据馆员工作必须有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图书馆相关工作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图书馆工作的业务流程,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操作自如。

      3.4.2 技术要求

      科学数据服务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运用,才能提供优质的科学数据服务。从表3可知,科学数据馆员应具备的技术要求包括3个方面:(1)完善的计算机核心技术,包括Web应用程序的共享、保存、引用、探索技术等;(2)与科学数据管理相关的技术,如科学数据的搜集、存储、描述、统计分析(SPSS、STATA、R、NVivo、SAS、ArcGIS等)、归档、共享、可视化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科学数据服务中是至关重要的;(3)数据库、知识库开发技术。

      3.4.3 综合素质能力要求

      科学数据服务是在团队环境中开展,需要科学数据人员与科研机构及其他合作机构进行沟通协调,良好的沟通能力、积极主动的态度、灵活的方法对于实现团队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对科学数据馆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从表3可知,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力、组织和计划能力、协调和执行复杂项目能力7个方面。

      3.4.4 特殊技能要求

      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招聘信息中对科学数据馆员的特殊技能做出了相关规定和说明。多数招聘信息指出,应聘者具备一种或多种特殊技能,在录取时会优先考虑。特殊技能主要包括:了解科学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科学数据的创建、处理、分析、维护、提供访问和重新使用等;管理大型数据集或数据分割和分离的能力;具备除图书馆学以外特定学科专业学位证书;其他相关技能。

      3.5 培训和考核

      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数据馆员将面临着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科学数据馆员的教育培训内容包括馆员图书情报理论知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业务水平培训、科学数据处理相关技术培训等。培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在线教育、研讨会、咨询交流平台、培训网站等。例如,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都开展了关于科学数据管理的专题研讨会,内容涉及科学数据的发现、搜集、存储、分析、利用等方面问题;利兹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图书馆开展了相关的培训课程,通过授课的方式提升科学数据馆员的工作技能;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通过建立专门的在线教育网站,开发关于科学数据管理的主题在线课程,帮助科学数据馆员学习和实践科学数据管理各方面的知识。

      考核是检验科学数据馆员服务质量、监督科学数据馆员工作的根本办法,是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数据馆员的服务质量、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许多高校图书馆通过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方式相结合,采取馆员自评、馆内互评、用户评价以及组织评价相结合,对科学数据馆员进行全方位考核。如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每年度都对其馆员进行考核,内容包括馆员的专业知识、技巧和业绩水平,领导和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服务能力,管理能力5个方面。考核通过自评和组织评定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结束之后还让馆员对来年的工作进行展望,并设定新的工作目标[41]。

      4 E-science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建设策略

      从前文可知,国外高校图书馆在科学数据馆员制度上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国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发展现状来看,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建设应从思想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这几方面抓起。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建设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重要性,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和图书馆的实情,构建完善的科学数据馆员制度。

      4.1 加强思想教育,重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建设

      在E-science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正确认识到在科学数据浪潮和数据密集型科研的今天,只有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深化服务内容,图书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外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科学数据服务,定期开展图书馆员的思想教育和培训,让图书馆的每一个馆员对自己的岗位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就是在这种思想教育和办馆理念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图书馆员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完善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加强对科学数据馆员的思想教育,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和价值,把科学数据馆员制度作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

      4.2 建立核心力量,推选科学数据服务带头人

      从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推行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存在一定的困难,科学数据服务实践较少,处于理论研究向应用实践过渡的阶段,缺少科学数据服务带头人。科学数据服务带头人是高校图书馆实施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核心力量。高校图书馆应由领导层面牵头,确定科学数据服务的带头人,并建立一支科学数据馆员队伍。由科学数据服务带头人引领科学数据馆员队伍,大力宣传科学数据服务,并深入分析科研人员对科学数据服务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服务方案,进而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科学数据服务。

      4.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数据馆员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精专业、懂理论、通技术的科学数据馆员队伍是科学数据馆员制度成功实施的关键。科学数据馆员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图书馆原有馆员,从内部挖掘、培养优秀的人才。

      4.3.1 引进高素质、双学位人才

      人才引进是完善高校图书馆员队伍的结构、保障科学数据馆员制度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国外高校图书馆招聘科学数据馆员的条件可以看出,科学数据馆员的最佳人选是既具备科学研究背景,又具备图书情报专业领域知识的人员,即具备科学研究相关领域和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双学历、双学位人才。图书馆对引进的人才,需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培训科学数据服务的理念、服务流程以及相关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让其全面熟悉和掌握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服务技能。

      4.3.2 开发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生也随之增加,这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招收大量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拥有一批既具有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掌握各学科背景知识的高素质、工作能力强、业务精通的学科馆员,完全可以从这批馆员中挑选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后,就可以实现学科馆员向科学数据馆员的转型。

      4.4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运作实施,离不开合理的管理机制。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考虑科研用户的需求、科学数据馆员的综合素质、馆内现有的软件及硬件资源等,立足于本馆实际,制定出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以发挥科学数据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机制包括软环境和硬制度两个方面。

      4.4.1 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科学数据馆员工作的环境。高校图书馆只有给科学数据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发挥其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高校图书馆要为科学数据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给予科学数据馆员一定的信任。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充分信任科学数据馆员,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壮大科学数据馆员队伍。同时,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鼓励科学数据馆员进行服务创新,对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给予肯定并支持他们进行实践,要有宽容的态度,宽容合理的失败,并鼓励他们不懈努力,勇于再尝试,直到成功。

      4.4.2 硬制度

      硬制度主要是指在科学数据馆员工作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制度,以规范馆员工作,提高馆员工作效率,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硬制度主要包括资格认证制度、培训制度、竞争奖励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

      (1)资格认证制度。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对图书馆的从业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把关。我国是从21世纪初开始对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研究,但直至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和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行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保障科学数据馆员队伍的质量,确保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科学数据馆员的地位,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培训制度。从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来看,对馆员进行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科学数据馆员队伍组建完成后,应对全支队伍进行摸底考察,提出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培训。科学数据馆员的培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提供一定的经费让优秀的馆员出国访学参训。虽然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有限,但国外高校图书馆在科学数据馆员制度建设方面具有相对成熟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所以在经费允许范围内,要多支持馆员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我国高校图书馆中。第二,参加国内相关机构举办的短期培训班。主办机构邀请在该领域有一定研究且经验较丰富的学者进行讲学,各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进步。培训之后,参训馆员要对每次的培训进行总结,形成报告,并以“传、帮、带”的形式,分享给其他馆员,为图书馆注入新思想、新理念。培训的组织单位可以是CALIS、各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机构,如今年3月份,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举办了首届中国数据馆员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数据政策、管理、处理、分析、出版、储存等,此次培训深受图书馆界的好评[42]。

      (3)竞争奖励制度。通过竞争奖励制度,可以有效地调动科学数据馆员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科学数据馆员的工作需要得到肯定,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科学数据馆员工作的特性和需求,制定合理的竞争奖励制度,对工作表现突出的馆员进行奖励。奖励的模式有很多种,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情感奖励、荣誉奖励等,从而形成竞争的趋势,督促科学数据馆员,激发其内在潜能。引进竞争奖励制度,优秀的馆员会脱颖而出,在馆员中形成标杆作用,引导整个科学数据馆员队伍的前进。

      (4)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检验科学数据馆员服务效果的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考核制度,可以检验科学数据馆员的工作,给科学数据馆员一个对自身进行反思和改进的机会;另一方面,考核制度也是从组织上对科学数据馆员的监督和管理,以提高科学数据服务质量。科学数据馆员的考核制度,可以参考学科馆员考核制度,前期以对科学数据馆员自身的考核为主,主要考察科学数据馆员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工作量等方面;接着可以考核科学数据服务的质量、影响力、满意度、辐射面等。考核可以采取科学数据馆员自评、互评、用户评价、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灵活地运用定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法进行全方位考核[43]。

      5 结语

      E-science环境的到来,使科学研究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给高校图书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还是一个盲点,科学数据馆员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建立科学数据馆员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规划和持续运作。高校图书馆要有长远目标,抓住机遇,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学习好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数据馆员制度,从而推动科学数据服务的蓬勃发展。

标签:;  ;  ;  ;  ;  ;  ;  

电子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体系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