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中学德育的有效方法论文_代光平 熊竹清

新时期加强中学德育的有效方法论文_代光平 熊竹清

代光平 熊竹清 重庆市巫山县白坪初级中学 404703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结合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方法,以增强中学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教育 方法

面对新时期农村教育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切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把中学德育工作摆在全面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和落实育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农村实际,优化和创新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途径与方法,增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经显得非常必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获得了控制超越自身的空前能力,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探索,凸显出人类过于强调物欲而忽视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迷失在“去道德化”的状态之中。学校德育也陷入了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中,陷入功利主义和知性灌输的泥潭不能自拔,具体表现为德育的核心地位被边缘化、德育过程被形式化、德育内容被政治化、德育课程被知识化、德育主体单一化、德育途径狭窄化、德育评价被考试化等现象,中学德育亟待变革创新。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父母给子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班级管理虚实相结合

踏踏实实地抓管理,是班主任的应尽职责,既是对学生爱的奉献,更是学生健康成长之必需。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个性形成尤其是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应该切切实实地实行全程管理、全面管理。但是,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既要完成自身担负的学科教学工作,又要协调各科的教育教学,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全面落实教育管理学生的任务,如果事无巨细,一一躬亲,每每顶真,久而久之,就只能疲于应付,效果极差。那种“坐班”或“站班”式的警察型管理,那种大包大揽、唠唠叨叨式的保姆型管理,其效果往往都不佳。过“实”的管理,一是会把学生管“死”了,二是会把学生管“懒”了。班级管理中“管”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管”。其实,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也不妨“虚”晃几招,把管理渗透到“不管”之中。通过管不过“实”,“虚”而有度,“虚”、“实”结合,达到“无为而治”、“不教而正”的管理最高境界。

四、表扬、批评学生应有“度”

表扬和批评的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数量过少,很容易使受表扬者和受批评者产生离群感和孤独感,使绝大多数同学产生与己无关的消极心理;反之,人数过多,你好我好大家好,你错我错大家错,彼此一样,等于没有表扬和批评。所以,只有表扬批评的数量得当,才可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尤其是当学生大面积犯错误时,更不可对所有人进行惩戒。俗话说“法不责众”,大面积的“责罚”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对某个学生的批评表扬,也不宜过多或过少。而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更不应该一味地批评。班主任要善于寻找突破口,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及时地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即使是极小的),使他们在平等温暖的氛围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发展、进步。

五、建立健全家校德育联动机制

家校互动和学校与社区联动是促进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社会机制。学校是德育的核心阵地但不是全部,家庭、社区也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主动沟通。

真正的教育是触动灵魂的教育。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我却乐在其中。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的班级朝气蓬勃、秩序井然地向前发展时,当我看到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时,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杨培燕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论[J].企业家天地,2010,(06)。

[2]刘青 德育概念综述[J].知识经济,2011,(08)。

论文作者:代光平 熊竹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  ;  ;  ;  ;  ;  ;  ;  

新时期加强中学德育的有效方法论文_代光平 熊竹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