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假设中人本性的缺失-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域出发论文

“经济人”假设中人本性的缺失-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域出发论文

“经济人”假设中人本性的缺失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域出发

郝丽敏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假设,用以探讨经济社会中人如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经济人”假设追求目标的片面性导致人本性的丧失。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可以得出,“经济人”假设就其追求商品的价值属性而言,是商品意志的代表;就其追求货币权力地位而言,是货币、资本意志的代表。因而,作为物的代表,“经济人”究其本质不过是异化的人,是资本主义虚假意识形态塑造的人。这种异化的人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

关键词: “经济人”;人的本性;商品意志;货币权力体系;意识形态;异化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假设的人性出发点。“在目前的世界主流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不仅被看作是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一把钥匙,也是经济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坚固’支点。”[1]自古典经济学发端,亚当·斯密主要论证了“经济人”的利己特征,处于经济生活中的个人不断寻求利益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个人利益的追求带来了最大化的社会效益。“经济人”具有三个特点: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它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导向和虚假意识形态的代表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逻辑的运动展开了前提批判,其中不乏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经济人”的存在是不合理的。“经济人”人本性的丧失表现为其成为商品意志、货币权力体系的代表,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的矛盾体系内异化状态的人。

2)尽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之低年级学生有较大提高和进步,但是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他们用英语练习翻译和交流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容易受汉语母语的影响,做汉译英的翻译练习时,不可避免地把汉语中的一些词语,短语以及句型与英语相互联系,导致他们的译文里频繁地出现“中国式”英语。学生们的译文翻译腔较重,译文往往只是勉强达意,干瘪生硬,缺乏可读性。

一、“经济人”是资本主义体系塑造的人格代表

(一)“经济人”是商品意志的代表,是价值属性的人格化

“经济人”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基础的成分,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就其物的有用性而言表现为使用价值,就其中蕴藏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言,表现为价值。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自然成为“经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但是,与在原始的共同体中,人们追求物的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同,“经济人”不再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反而更追逐商品的价值属性。在“经济人”的眼中,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重要,商品能够交换来多少财富才更为重要。

商品价值的社会性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够得到实现,价值的对象性只有在交换关系中才能够得到确认。因此“经济人”的追求只有在交换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马克思从最简单的物物交换开始分析,通过对商品的等价形式进行考察可知,等价形式使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三大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得以集中表达。于是“经济人”,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理性的代言人也看到了商品的等价形式成为矛盾的集中体,人人都希望自己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之上,以便掌握矛盾的主动权,占据有利地位。

为了使等价形式中蕴含的矛盾得以解决,商品必须完成交换。商品占有者成为代表商品交换的人,其中,通过商品交换,获取最大化利益的人,无非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假定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理性,企图用最少的成本换来最大的利益,“他想把他的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也就是通过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个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来实现,而不问他自己的商品对于这另一个商品的占有者是不是有使用价值。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是一般社会的过程。”[2]105由此可知,“经济人”追求价值的属性必须在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其作为商品价值的意志代表,只有在交换成功后才能完成其使命。

笔者利用“英语学习月评表”连续8年对四届学生的跟踪调查也发现,四届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困惑惊人的一致,基本都是:如何高效记单词;如何快速提高英语听力、口语及写作能力;如何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等。在总结月评表中“想对老师说的话”一栏的关键词时,笔者发现“做题技巧”“快速提高”“高效”等词语出现频率最高。

“经济人”无非是资本主义掩盖内部发展矛盾的虚假意识形态。该假设旨在以个人积极追求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实质是为了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鼓励人们不断满足资本无限膨胀的欲望。但事实已经证明,资本无限量地增长会与其市场需求相矛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已经埋藏了使得资本主义灭亡的因子。不涉及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任何补救都无济于事。

(二)“经济人”是货币权力体系的代表,是货币权力的人格化

“经济人”逐利性的强调还会引发伦理道德方面的纷争。经济上的追求私利,必然导致伦理道德方面的滑坡。“现代道德哲学的根源与预设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私人财产和资本积累,马克思对这种现代道德哲学深恶痛绝”[5]。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异化劳动摧毁了资本家和工人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摧毁了人的生命活动,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资本家提出的为“经济人”的实现提供保障的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抽象人性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绑架,其背后是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人的剥削与压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视“经济人”假设状态为人的应然状态,这其实是为现存的社会形态作辩护,用抽象的方式看待人性,而非用理性具体的方式全面地看待人。在此抽象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经济人”成为推动资本发展的主体环节,能够更好地促使资本不断增殖,刺激人的欲望,让人与人之间自发地形成竞争关系,使人不得不按照社会预定的轨道为资本服务。但受资本支配的人的丰富性丧失,人的实现自我的方式被物化,人的思维被金钱蒙蔽,人的伦理道德构筑在了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人的需求趋于单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往来代替一切社会交往,金钱成为社会的通行证,但我们知道,金钱是不能主宰一切的。货币权利的过渡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桑德尔在《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中就指出,商品与金钱的界限:人口不能成为商品、人的基本权利不能成为商品、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不能成为逐利的对象。一旦“经济人”将经济追求的目标涉及这些领域,将会使人的一切美好的道德品质丧失殆尽。人的贪婪和欲望的膨胀,人性恶的一面的爆发,会引起难以想象的后果。

随着交换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货币出现,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具有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权力与地位,所以货币拥有可以进行普遍交换的性质,获得了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2]86。人们对价值的追逐也转移到对货币的追逐。在商品交换过程中,W-G-W运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行为。第一个行为是用商品交换货币。此时,只有解决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解决创造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私人劳动的形式被社会所认可,第一个行为才能够完成。因此,在W-G中,货币处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着第一个行为能否顺利完成。“经济人”所需要做的就是获取到全面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最大化地推动W-G这一步的实现。而第二个行为,货币所有者占据等价形式的地位,获取商品财富则显得轻而易举。由此可知,处于中间地位,拥有货币的人,在商品交换中总是占据有利地位,从而是理想的“经济人”状态。

根据作者前期研究成果[8]、生产实践要求,考虑降雨及稻田水分调蓄指标,设计试验为分蘖期单次淹水试验,设置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两个因素,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其中淹水深度设置1/2、2/3、1/1(注:数字表示水深/株高,下同)三个水平,淹水时间设置1 d、3 d和5 d三个水平。试验共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5盆,并以常规节水灌溉(干湿交替)为对照(CK)。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2]171。商品流通在资本主义发达时期表现为资本流通。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包含着两个行为,第一个行为是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组织生产。第二个行为是资本家设法用商品交换增殖了的货币。“经济人”就要考虑如何才能将自己手中的商品变成货币,并且能够获得增殖的货币。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或者在货币增殖运动中,货币由于其等价形式的特殊地位而在运动中占据优势。“货币通过自由市场的中介源源不断地向资本转化,在资本增殖逻辑的支撑下,金钱或货币获得了一种无所不能的强大购买力和超乎寻常的神秘力量。”[3]因此,货币的绝对地位迫使“经济人”的唯一目标是货币,以便拥有货币的优势地位与权利,人丧失自己的意志,只有追求货币的意志。

西方经济学者马歇尔曾强调,货币是“经济人”的唯一动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贪婪,其对价值增殖的无限需求与对货币权力无止境的追逐,导致人越来越被货币所占有,被资本的逐利性所支配,“经济人”的逐利性不过是货币权力体系的发酵与资本逐利性的表现,而“经济人”的无限逐利只会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最终将资本主义社会葬送。

二、“经济人”假设是资本理性的虚假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人”假设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其对个人逐利的强调实际上为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提供了合法性论据,其目的是进一步鼓励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追逐利润,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这是资本家为合理剥削寻找的借口,是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虚假意识形态。

“经济人”作为商品意志和货币意志的代表,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塑造的典型人格。资本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人格化的代表,拥有货币,也就拥有了支配一切的权力,资本家利用手中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将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卖,收获更多的货币,使增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再次拥有更多的权力。在资本主义体系下,看似自由的资本家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货币。资本家只能将其中的大部分再次购买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保证再生产顺利进行,以达到货币的永恒增殖。由此看来,“经济人”更多代表的是“资本人”,他们是资本的存在。工人则一方面更加卖力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商品,获得赖以生存的货币,另一方面则十分节俭,尽量减少自己货币流出量。资本家用越来越多的货币获得了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创造出来越来越多的产品。但是当资本家拿着这些产品希望换取更多的货币时,“经济人”消费者则不愿意让渡自己的货币,W-G这一阶段无法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就会表现出生产的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参与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势必会葬送资本主义。

马克思指出,首先,人的逐利性只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与其社会历史形态一致,具有历史性与暂时性,而非西方经济学者所指认的永恒性。其次,人的唯一逐利性特征是人的异化的表现,而人的终极属性必然是人的全面发展。

品牌管理是在管理机制、组织机制上落实品牌战略,并使品牌战略在既定的轨道上推进。其内容主要是品牌的创立、推广、维护和评估。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情况也同样如此。“经济人”的不变动机是追求利润,追求利润的动机会使资本家想方设法扩大市场,完成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随着现代市场的形成,资本家的逐利性在现代经济中更多地表现在其对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占领,大量资本涌入虚拟经济。但是由于阶级地位和财富分化等种种原因,信贷危机频频发生,资本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化为泡沫。“受制于人本身天赋本能的局限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人只能在给定的条件下做出有限理性的行为选择。这也意味着,完全理性只是一种理论的假设,而现实生活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4]逐利的“经济人”即使能够理性地分析影响经济的各种因素,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但是抵挡不住巨大利润的诱惑,“经济人”的理性在逐利面前很难维持,进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甚至全球的经济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动荡。

“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人”的目标无疑是货币最大化、资本最大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并且在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中占据优势地位。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论、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态论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自然分工形成的私人劳动的直接社会性只有通过商品世界的交换关系才能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掩盖了以劳动为本质的人的社会性。而处于资本主义关系中的个人看不到这种掩盖,反而丧失个性地遵从着交换的规律,追求属于自己的物的价值的实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看不到人的本质的掩盖,相反执着于探寻如何更好地实现价值的方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陷入物与物的掩盖之中。“经济人”的假设就在于其不断要求物的价值的实现,追求价值、忽视使用价值,不看重有用劳动,追求私人劳动的社会实现,这是被物物关系遮蔽下的人在丧失了人的个性后显示出来的商品意志的表现。所以,“经济人”的假设是商品拜物教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只看到了“经济人”如何才能更好地代表商品的意志,却没有看到他们如何才能代表人的意志。因此,“经济人”是商品人。

三、“经济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阶段的异化人格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权力体系与“经济人”属性的发展会进一步导致阶级矛盾的对立。从资本总公式可以看出,资本家追求的是增殖了的财富,而增殖财富的实现依靠整个资本的运动。“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2]193。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者的劳动使其增殖,进而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因而劳动者可以发挥其劳动的职能。劳动者一方面生产出与劳动力相等的价值,另一方面还为资本家无偿创造出了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会采取一切措施降低劳动力价值在工人创造的总价值中的比例,绝对地扩大剩余价值的占比。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唯一目的。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其灵魂已经被资本所取代,自由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资本家像吸血鬼一样剥削吮吸着活劳动。这必然会导致工人的相对贫穷,同时使工人的体力、智力不断衰退。同时,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给工人带来竞争。机器凭借其高效的运转方式与高质量的操作技术,代替了工人唯一的财产——劳动。机器的介入使更多的妇女儿童加入到被剥削的行列,同时使一部分工人被游离出来,形成过剩人口。并且机器的不断完善使得工人的劳动变得毫无内容,更加丧失了自己的个性。被笼罩在失业阴影中的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2]726大量的产业后备军由于无法得到生产资料,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得阶级矛盾冲突加剧。

首先,“经济人”的目标在于无限制地追求财富,人被资本的增殖特性所绑架,这并不是永恒的自然特性,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在原始的共同体中,交换与馈赠关系占据主体地位,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交易就能够获得自己的所需,人与人之间也不存在由于利益对立而导致的敌对关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不需要一味地逐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并且被一少部分资本家所占有,“经济人”的属性开始发挥作用。由于残酷的社会竞争,为了不成为被剥削者,资本家只能不断巩固、强大自己的力量,为追求资本的无限增殖而竞相逐利。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不再归私人所有,在经济上就不会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分,人与人能够真正平等相待,大家共同成为财富的主人,所谓人的“经济人”属性自然会消亡。由此可知,“经济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时代被资本统治着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但是西方经济学者却将“经济人”看作是自然人,将经济属性看作人的本性,这是以特殊性取代普遍性,以历史的暂时性取代永恒性的唯心史观的错误,有关“经济人”的假设就是唯心史观意识形态的体现。

其次,马克思的思想中处处体现着人本主义的关怀。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社会性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在于劳动。通过劳动,人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其最大化的利益不是通过劳动实现,而是通过剥削实现。因此,此时的“经济人”实质上是一种异化状态的人。他的目标是无限地榨取别人的劳动,他不通过劳动实现自身,而是通过财富的增长来获得满足。他不愿意从事劳动,甚至尽量避免劳动,而成为一个指挥者,甚至成为资本的食利者。他的属于人的本质被资本增殖所代替,类本质丧失,人成为单一的存在物。而反观劳动者,一方面,在资本家的剥削下,劳动者将劳动力作为商品而出卖,为了获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不情愿地进行异化劳动,源源不断地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一旦离开劳动场所,在不劳动的情况下,工人才能获得享受与自由。属于工人本身的劳动,工人自己却无法掌控,反而压迫工人,成为工人痛苦的源头。另一方面,工人只能赚取其创造价值的很少的一部分,因此他只能节俭,不能通过劳动充分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工人的需求也逐渐变得单一——维持生存。而此时人与人的交往被商品交换所统治,被异化劳动所占有。价值形态的不断变化终究是异化劳动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下人类交往关系的畸形表现,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利益往来。利益往来必定导致竞争,导致一部分人更强,另一部分人更弱。并且,强者和强者之间、弱者和弱者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资本家之间竞争追求最大市场,工人之间甚至工人与机器之间竞争出卖劳动力。因此,“经济人”的属性会导致人的类本质的丧失,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同一切物关系的敌对,同一切人关系的破裂。

Understanding the Implication of Word "Risk" in New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ZHANG Xiaoyu, YANG Yaxian(1·80)

在马克思看来,理想状态的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劳动能够真正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异化劳动存在于其中的经济交易,人的对象性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得以实现。人在劳动之余能够得到享受。人的需要丰富多彩,人的力量能够帮助人在劳动活动中满足人的丰富的需求,人才能够真正获得自由,而不再处于资本的统治之中。在那样的世界中,“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符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6]超越了“经济人”的人,将会实现自己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

在酸醚比3:1、小单体总量和丙烯酸用量不变、引发剂用量为1%、链转移剂用量为0.9%,考察了疏水单体醋酸乙烯酯(VAc)用量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见图3。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对人性的片面性限制扼杀了人的本性,使人仅仅成为商品意志的代表,货币权力的体现,成为异化的人。在这种假设的指导下发展的人,必定会越来越脱离人的本质的正常轨道,向异化的人进一步迈进,由异化人组成的社会也必定是被高度异化的社会,而此学说也不过是异化社会的产物罢了。通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人”假设的不合理之处。因此现实中的人必须超越西方经济学者对人的片面性设定,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虚假意识形态设定,向丰富的、全面的人发展。“正如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所阐释的,无产阶级只有认清现代商品社会中的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认清自身在商品社会中的阶级地位,从而获得关于自身的自我意识,才能成为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推动历史进程的历史主体。”[7]这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亚明,胡敏燕.“经济人”理性假设的误区及其修正[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10):69-73.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王庆丰.商品的界限[J].山东社会科学,2017(7):33-39.

[4]沙靖宇.“经济人”假设的方法论批判及启示[J].领导科学,2017(26):52-54.

[5]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正义和19世纪政治经济学[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1:20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1.

[7]孙慧.“三大批判”与科学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5(1):62-67.

中图分类号: A811;D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4767(2019)05-0086-05

[DOI] 10.19810/j.issn.1007-4767.2019.05.015

收稿日期: 2019-09-21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校重点基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2019XXJD11)

作者简介: 郝丽敏(1996-),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张 兵]

标签:;  ;  ;  ;  ;  ;  ;  

“经济人”假设中人本性的缺失-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域出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