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小水电的开发利用对电能质量提升的研究论文_牛红军1,贺达江2

(怀化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怀化 418000)

摘要:本文以怀化某山区10kV配电网为例,通过对山区水电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选择合适的补偿点进行补偿,可提高山区的供电电压以及电能质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电能质量的提升,对于改善山区配网电能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水电;PSASP;电压质量;10kV配电网

引言

怀化市地处湖南省西部,境内为丘陵地区,使得偏远山区配网由于供电半径过长,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网损较高,导致居民端的电压质量较低。针对此类问题,可采用并联电容无功补偿的方式提高电压水平,但此方式性价比较低,基于山区丰富的水电资源,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合理建设小水电站,解决用户端电能质量低下的问题。通过PSASP仿真软件,找出最佳方案。

1.问题提出与分析

实际案例中某10kV配网输电线路的总长度为96km,其中主干线分有1号线,2号线,3号线与4号线。以3号线为例,输电线路总长为30km,此输电半径已超出10kV电压等级的理想输电半径。此外,四条线路共有变压器73台,总额定容量为 。有2个小水电站(分别为1号和2号水电站),二者在1号线23号杆塔和66号杆塔处连接,为T形连接。选取某年6月19日到7月19日的运行进行分析,期间其供电总容量806260kWh,售电量为461821kWh,线损率为7.99%,其中3号线末端电压水平实际值为8.04kV。经计算,其实际末端电压水平过低,维持在额定电压水平的80%附近,超出了国家允许的电压偏移范围,故电能质量不达标。此输电线路适用辐射型网络,建立理想化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输电线路理想模型

根据辐射型网络的特点,输电线路的电压损耗使用电压降落的纵分量来表示,忽略其横分量。根据图1,其电压损耗为

上式中, 为线路额定电压。对应的线路总的电压损耗为

节点2处的电压为

若分别在节点1与节点2处接入小水电,此时节点的电压分别为

由上式知,接入小水电后节点1、2的电压均得到提升,其中, 、 为接入点处的有功与无功功率。随着接入点有功与无功率的增加,补偿节点处电压会相应提高。

2.区域配电网仿真模型的建立

根据实际的地理接线图,将其简化为便于进行仿真的辐射型网络的单线图,然后利用PSASP软件进行仿真。其中,10kV架空线路参数主要考虑单位长度的电阻、电抗以及电纳,忽略电导对电压损耗的影响。

根据实际运行数据,某水电站参数如下:有功功率P=1.48MW,无功功率Q=0.4Mvar,额定电压为10kV。架空线路参数设置为

3.仿真结果与分析

根据10kV配电网的四条主干线路搭建PSASP仿真网络。在10kV配电网中未建入小水电站时,原始的配电网络中的干线末端的电压水平较低,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电压降落已超出国家允许范围(-10%~7%)。在实际运行中1号变电站提供的有功功率为5.33MW,无功功率为1.86Mvar。损耗功率为0.58MW,由此可以计算出其对应的网损率为10.8%,网损主要由于长距离输电过程中无功功率的流动所引起的。根据6月19日至7月19日实际运行数据,其供电量为806260kWh,配变站的售出电能为461812kWh,实际对应的线损率为7.99%。

通过将线路加入分布式水电站,来实现电压提升,其定容仿真的详细方案见表1所示。

由仿真结果可知,在线路未加入分布式小水电补偿时,短距离的输电线路线损率基本达标,但对长距离输电线路输电距离较长其电压达标率为:3号线25%、2号线30%,线损率为10.8%。由仿真结果知,在输电线路中加入分布式小水电进行电压补偿,可使电压线损率明显降低,随着小水电容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其电压达标率有所提高。在长、短距离输电线路中,随小水电容量由0%逐步提高到100%,从仿真结果可知,线损耗率从10.8%逐步降低到2.99%;但是随着小水电容量的持续增加至120%、150%其电压线损率反而会增加,因此,在实际方案选择中,应该选取合理的小水电容量,达到最佳电压提升效果。

通过分析可知,对于10kV的配电网输电线路中的短距离输电线路1号线、4号线,小水电容量补偿范围为20%~50%较合理,当小水电容量为50%时,为最佳补偿方案,此时线损率最低;对于长距离输电线路2号线、3号线,当小水电容量补偿范围为50%~100%时的线损率较为理想,且选取80%线路容量时线损率最小。当长短距离输电线路分别选取小水电容量为输电线路容量的80%、50%时,为最佳方案,其仿真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最优小水电容量下10kV配电网运行情况

由表3可知,当选择最适小水电容量时,对应的10kV配网正常运行时的线损率为2.01%,此时的有功发电为4.83MW,为方案中补偿容量最小且最为节能的方案。

4.结论

本文基于PSASP软件结合怀化某山区实际运行的四条10kV配电网输电线路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在未进行分布式小水电补偿前,其四条线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损率过高的问题,通过加入小水电对不同长度(15km与20km)输电线路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对于小于15km的输电线路,小水电容量在建设时以20%~50% 为合理范围( 为该输电线路的总负荷),其中最佳容量为50% ;对于超过20km的长距离输电线路,所需要建设的小水电容量合理范围为50%~100% ,其中最佳的小水电容量为80% 。

参考文献:

[1]蹇超. 恩施小水电接入电网的运行控制方法研究 [D] 华北电力大学.2012

[2]林旭义,黄伟君. 含小水电的10 kV线路电压质量改善新途径 [J].浙江电力.2012,2:59-61

[3]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用户手册[Z]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5

作者简介:

1牛红军,硕士,助教;2贺达江,博士,教授。

本项目依托基金:怀化学院校级科研项目(4111|0194)怀化山区小水电合理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论文作者:牛红军1,贺达江2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电力》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某地区小水电的开发利用对电能质量提升的研究论文_牛红军1,贺达江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