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产品缘何难受青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产品论文,青睐论文,难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温州人“宁可无鸡鸭,不可少鱼虾”,无鱼不成宴。如今,市场上鱼价低迷,谁不想大解其馋?但当提起人工养殖的水产品,人们几乎另有一番难言的感受:
“鱼味”怎么啦?!
凡吃过野生大黄鱼者,都不会忘记那独有的美味,如今大黄鱼,大量上市,价格适中,但尝到之后,感觉一般。难怪家庭主妇们说,过去咱家从市场上拎回一条鱼随便一煮,就被风卷残云吃光了。如今,一家人吃不完半条鱼,老觉得鱼肉粗味淡,像吃“牢监鸡”(饲料鸡)一样。餐饮业的老板们也有同感。他们说,过去,顾客们吃剩下的往往是大块肥肉,鸡头鸭爪,如今,鱼不管是名贵的鳜鱼、黄鱼还是甲鱼、河鳗,只要是人工养殖的,往往剩下一大半,甚至整条鱼,然而野生黄鱼、甲鱼就另当别论,食客们往往半点不剩。此说明不是人们吃厌了鱼,而是温州人嘴巴太刁了,野生与养殖两者的口感差异太大了。有的还提意见说,人工养殖的鱼类有泥味,难怪在水产品市场上,人工养殖的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况,青、草、鲢、鳙每公斤均不到10元,就连鲫鱼每500克也仅5~6元,由于肉质下降,因而令食客却步。
原因何在?
人工养殖的鱼类味道不纯,到底原因何在。笔者走访了一些水产养殖专家,据介绍,如今养殖水产品,大部分靠人工配合饲料喂养,可饲料质量欠佳,直接影响鱼肉质量。各饲料厂的质量参差不齐,按规定饲料粗蛋白含量应超过20%,可有的却不到15%。尤其是由于人工饲料中主要配料鱼粉质量也不过关,也影响配合饲料的质量。若使用进口鱼粉价格太贵,当地鱼粉掺假太多。诚然,饲料问题不仅仅是生产厂家。一些养殖户为了尽量降低成本,缩短养殖周期,故意过多使用玉米、小麦、大豆等能量性饲料或者使用一些低质、营养不平衡的配合饲料,强化鱼的能量培养。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积累下来,超过自然生长速度,导致鱼的肉质粗糙,看似肥满却淡而无味。有的为使鱼类超常规生长,甚至使用激素,间接的影响到人的健康。 水产科研部门还谈到,“鱼味”只是现代养殖方法与传统养殖方法或野生的鱼的口感相比,并不象工业产品那样,有具体数据支持的质量标准进行规范,较易掌握。对鱼的口感,还涉及不同地方口味,饮食习惯:甚至与水质不同也有关系,尤其是我国沿岸海域和内陆水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恶化,也直接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生长。以致使一些鱼虾产生类似“泥味”的不良口感。
当今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面积扩大,连年增收,货多价降,养殖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但正因如此,个别养殖户为获得利润,在无监管下,以不正当方法求得降低成本,增加产值。表面上看,鱼的产量上去了,但肉质已相对下降。目前,由于鱼肉质量下降的自然反应即为消费者吃鱼兴趣的降低,再加上水产品局部性、结构性,季节性的过剩,鱼价更趋下降,人们不难发现,大众化的淡水鱼类的价格只是猪肉价的一半,甚至1/3左右,由此可见,提高人工养殖肉的质量即成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路在何方?
至此如何提高人工养殖水产品的质量,目前尚没有系统的思维定势与经验可借鉴。水产主管部门认为,首先要改变渔用饲料及添加剂和药品处于多头管理的状况,应由渔业部门依法进行监管,尤其杜绝低劣饲料的生产。力求鱼饲料质量达标并向养殖户作正确引导。而生产饲料厂家应把提高鱼肉质量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但真正治本方法,应象生产无公害蔬菜那样,走市场规范化道路,使鱼的价格,销售与其肉质、产地甚至品牌挂钩。这对养殖户通过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对消费者能再次品尝到味鲜肉嫩的水产品,对科研机构及有关企业改善肉质的热情均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大量提倡生态或半生态养殖,也是提高养殖水产品肉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海港湾里拦网养殖大黄鱼,比在海水网箱或鱼虾塘中养殖的大黄鱼,味道截然不同。道理也挺简单,鱼的活动范围增加,运动量提高,肉质就显得结实,而且以食天然饵料为主,鱼虾肉的质量明显提高。甲鱼、鳜鱼等名特优品种的养殖也一样。好鱼虾自然也能卖个好价钱。
看来,生态、半生态养殖以及人工放流增殖名特优水产品,应该提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