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融资思考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融资思考

杨云开[1]2001年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融资思考》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 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 东部差距较大。除了历史性、政策性原因外,主要还是资金 短缺造成的。因此,世纪之交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 在于如何融资,以保证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本文试图从 西部的角度,借鉴国内外开发落后地区的融资经验,结合西 部实际情况,就如何融资提出粗浅的看法。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来进行论述:首先分析西部大开发的 背景和意义;其次论述开发过程中必须确立的融资策略;接 着对国内外的经验进行总结;然后针对西部的实际情况,分 别对财政、银行、证券、国际融资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最 后阐述在西部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如何融资的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 还是实践上都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论证。由于个人的理论水 平和实际经验有限,本文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有识 之士不吝赐教。

马长有[2]2005年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的时代课题。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我国进入21世纪之际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从金融视角思考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势将成为必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此体系中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强化其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金融部门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笔者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从金融深化、投融资体制、区域资金流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金融运行效率等方面揭示金融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地区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了西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选题的目的、意义,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评价。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

徐云松[3]2015年在《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1988年邓小平立足于国民经济全局,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伟大战略构想,即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支持东部率先发展,服从这个大局;当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支援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一种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应该承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和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经过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我国也确立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经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格局。然而,我国区域发展的矛盾愈发显着,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尽管国家提出了要实现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还特别强调了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区域增速格局的扭转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事实上,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并且区域发展过度非均衡的趋势还引致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中又以西部地区最为典型,作为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71.5%的最大经济区域,西部内陆的普遍贫穷落后与东部沿海的发达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西部的贫困落后与历史上西部曾成为世界中心地带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东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广袤的欠发达西部地区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整体飞跃的掣肘。中国最广大的经济区域仍然是欠发达地域,并且地理面积广阔、涵盖省份最多的西部地区自身也存在着发展差距。伴随着区域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这显然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说,只有实现面积最广、省份最多、最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后发赶超”,促进西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现实中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才能为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在现代经济增长因素中有详实的理论支撑,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区域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空间层次,着重于探讨一国内的地区中观层面金融结构与运行的分布状态与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也具有显着的非均衡性,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水平与速度明显滞后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十二五”时期进入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以后,特别是“一带一路”中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在发生变化,金融业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如果区域过度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和态势不加以改变,协调机制不加以顶层设计和系统完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就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就难以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统一的金融发展,不能以此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问题的研究,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均衡与非均衡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本文坚持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运用发展与联系的思维方式剖析问题;树立全局与局部考察相结合,整体与部分分析相结合的观念。全文对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立足于两个空间层面的分析视角,即主要矛盾——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非均衡问题,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西部各省份之间的非均衡问题;通过回顾、总结与分析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系统梳理了各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以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四个研究视角为切入点:一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运用各项指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总量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二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从金融行业结构、融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开放结构五个方面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结构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叁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从金融实现其功能的效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功能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四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将金融子系统放置到整体系统环境中,运用逻辑推理、统计描述、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影响与导致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因素。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由于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而造成的对经济、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从定量的角度,构建动态的数理模型研究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统观的分析要求涵盖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体现多学科交叉,涉及经济学科外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法学等理论与知识,使本文的论述与研究达到一定的历史厚度、思想高度、专业深度和学科广度。基于全文系统的逻辑论述体系,以及多维度研究思路、多样化分析方法得出的观点与结论,从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客观实情与现状出发,针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推动西部区域金融从非均衡发展向实现均衡与非均衡内在统一的协调发展转变的第一个层面;以及促进金融系统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协调统一,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等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第二个层面,本文提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构想、对策与建议。全文逻辑体系下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论述本文意义;对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对研究范畴进行阐述。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与逻辑框架、主要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概述。其次是理论文献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与研究现状;按照金融发展理论萌芽——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的顺序进行了综述,并深入到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层面进行了回顾。基于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研究的两个空间层面和四个金融发展非均衡维度与视角的结合,对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阐述了该理论与本文研究问题的联系。第叁是分析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研究其问题表现。从历史角度对1949-1978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进行详述,对同时期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状况进行了研究。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进行描述,基于两个层面(西部区域内与东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非均衡角度,采用统计实证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方法,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功能角度衡量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表现,阐明非均衡的时空特征与变动趋势。第四是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从金融系统研究的系统观角度,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进行剖析。运用定性分析法、统计描述法、对比分析法,实证检验法,从制度因素、经济条件因素、客观环境因素、非正式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冲击影响因素这五个方面探究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形成机理,分析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第五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该部分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对文化的负面影响。第六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简要回顾了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进行简要评述。其次从定量的角度运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测度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差异;在阐述了面板数据动态与静态模型、计量检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的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Panel-Data)协整检验,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短期动态效应进行了量化测度。该部分同时研究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前沿,探讨了法律制度、法治效率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从区域层面对“中国之谜”命题(低水平法治与高速经济增长并存)进行部分解释;分析了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对法治(正式制度)与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在区域层面表现出的替代机理与耦合关系进行了阐释,指出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即健全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法治效率(正式制度),复兴西部内陆优秀文化(非正式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七是总结与建议。根据全文逻辑体系,该部分对各章研究结论进行统一的归纳梳理,结合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提出西部区域金融由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必须注重顶层机制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观的思维为指导,提出两个层面的针对性建议。一是西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优化西部银行业结构;建设西部资本市场,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培育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与扩散功能;推动多层次区域金融合作;大力发展移动金融引领西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效率;实施差异化与统一性相协调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二是西部区域金融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包括:健全西部地区法律体系,提升法治效率;弘扬西部地区优秀社会资本,推动西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代金融发展的伦理体系。

王信[4]2006年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和历史背景,决定了生态环境重建在西部大开发及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生态环境重建项目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必须有大量而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研究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十分必要。本文从探讨经济与生态、生态环境与金融支持的关系出发,依据生态环境重建与金融支持的基本理论,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与金融支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生态环境建设与金融支持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最后,还就西部重点生态重建领域的金融支持模式进一步地进行了典型研究。全文共分6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是:第一章导论。主要说明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等。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生态建设金融支持理论的分析,认为深入系统地研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金融支持问题,既是当前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急需大量长期稳定资金支持的需要,也是当前国内外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不足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第二章金融支持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关系及重要性。本章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意义、目标以及金融支持在生态环境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金融的保障和支持是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核心问题,金融的发展及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为西部生态重建融通所需要的庞大资金,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形成,促进生态重建效率的提高。反过来,西部生态重建的实施,可以使西部居民收入及储蓄增加,西部生态重建的资本积累增加,从而扩大西部生态重建的资本来源和总量,使整个西部生态重建在金融发展之间最终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第叁章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金融支持现状。主要研究了西部生态环境与金融支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金融支持不力的内在根源。研究认为,当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造成生态恶化的深层经济根源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经济外部性特征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着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导致生态重建金融支持不力的原因,在于当前的西部金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扭曲、金融市场发育不全、二元特征突出等问题;制约金融支持体系建立的因素,一方面是西部地区金融运行的外部经济环境不佳,另一方面是金融支持体系本身的不完善,两方面相互制约,影响着西部地区生态重建中金融支持力度的大小和效率。第四章国外生态环境建设及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主要比较研究了欧美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生态建设及金融支持的成功经验,认为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区域生态治理及金融支持的针对性要强;要确保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引入市

吴晓霞[5]2007年在《中国西部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西部中小企业在西部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阻碍着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推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进而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顺利、有效进行的当务之急。近年来,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国出现了几种新的融资方式,如租赁融资、典当融资、天使融资、民间融资等等,其中租赁融资以其独特的融资形式为西部中小企业融资开创了一条新的融资途径。租赁融资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它是集融资与融物于一身,兼顾金融与贸易的现代金融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融资方式,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对融资租赁的涵义、特征、功能和比较优势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西部实际情况,探讨在西部中小企业中开展租赁融资业务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找出几种适合西部中小企业的租赁方式,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在西部中小企业中开展融资租赁的配套措施。

刘刚[6]2016年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路径选择》文中提出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贸易额、FDI存量有了显着提升。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与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地理格局的重要变化,其依托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我国广袤的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意义重大。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在此背景之下,首先对开放型经济理论和“一带一路”战略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作为本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接下来本文通过贸易依存度、FDI等指标对比分析东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并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分析东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在总结了“一带一路”战略与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关系的之后,本文进一步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给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从西部地区的角度出发,分析西部地区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困难和挑战。最后本文以贵州为例,对贵州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政策效率等因素制约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贵州应全面提升叁大产业,加快产业融合步伐,构建内陆开放示范区,打造国家级重要的产业基地,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培育外贸主体,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和通道作用,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营造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

王艳龙[7]2012年在《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其成功与否决定我国21世纪的经济总体水平,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竞争力。近些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人均积累水平等诸多方面,东西部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对其差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也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批准项目号:2009JJD790035),目的是探讨西部地区通过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及有效途径,提出西部地区通过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政策。通过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有很多种,本文的核心思想是“资源资本化”,基于这样一个假设,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资本稀缺。它没有珠叁角吸引外资的优势,也没有苏南乡镇企业和江浙民营资本的优势,所拥有的只有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优势。通过“资源资本化”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失为一条路径选择。本文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如何把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为资本优势,即研究资源资本化的条件、方法和机制保障,探索西部自然资源资本化的路径。由于自然资源范畴很宽,本文以矿产资源为例进行研究。矿产资源资本化的思想就是将矿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再生产,而不是简单的开发销售矿产品,使矿产资源在不开发(待开发)的情况下也能带来资本收益,即把资源未来现金流折现,这要靠矿业权的资本化运营来实现,关键要要借助于金融手段,如资产证券化。资源资本化,有了资本,在好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就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的投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积累,进而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综述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思想就是“资源资本化”。即将矿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再生产,而不是简单的开发销售矿产品,使矿产资源在不开发(待开发)的情况下也能带来资本收益,即把资源未来现金流折现,这要靠矿业权的资本化运营来实现,关键还要借助于金融手段(如资产证券化)。内生增长框架下经济增长的源泉还是技术创新。通过资源的资本化,将未来的资源收益转化为现实的、可利用的资本,有了可利用的资本,在好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就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的投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积累,消除资源开发的挤出效应,进而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产权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构建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几种典型的矿业权评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为矿产资源资本化奠定了前提和基础。第叁,对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矿产资源资本化运营的方式包括矿产资源产权流转和证券化。重点对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证券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论证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基础上,将金融学中的资产证券化理论创造性的应用到“资源证券化”中,借鉴国外自然资源储备(主要是石油天然气)证券化的经验,构建了矿产资源资产(矿业权)证券化的结构模型,设计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方案,并对证券化运作中的基础资产选择、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等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在总结国内外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配套措施。证券化是矿产资源资本化的核心和关键,它可以将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由实体经济领域向资本市场领域拓展,加速矿产资源的资本化进程,创新西部资源开发的模式,使矿产资源在不开采的状态下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使西部地区潜在的矿产资源储备转化为现实的可利用的资本,能够加快西部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将为西部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只要论证科学、相关配套措施到位,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构想是可以付诸实践的。第四,站在微观企业层面,运用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对矿产资源资本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矿产资源资本化只有落实到企业的账面上,才算真正实现了资本化。对矿业权核算的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设置,并对矿业权的取得、持有、处置以及证券化等各环节的业务进行了相关的会计处理,规范了矿产资源资本化问题在企业账面上的会计核算问题,为宏观层面的矿产资源资本化奠定了微观基础。第五,从资源、资产、资本“叁位一体化”管理的角度系统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从矿业权交易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建设、矿产资源收益分配、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大企业进入与大项目带动机制等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资产和资本“叁位一体”化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认为资源、资产和资本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叁位一体化”管理机制能够实现资源与资本的良性互动,为矿产资源资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本文融合经济学和会计学上的资本化内涵,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矿产资源的产权界定与价值评估、矿产资源资本化运营、矿产资源资本化会计核算以及矿产资源资本化管理四大方面内容。产权界定与价值评估是矿产资源资本化的理论和技术前提,资本化运营是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方式和核心,会计核算使矿产资源资本化的过程真正落实到企业层面,是资本化运营的微观基础,“叁位一体化”管理机制是矿产资源资本化的有效保障。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绿色环保开发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为矿业发展模式和矿业资本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为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提供了借鉴,为西部地区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益分配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周鹏[8]2013年在《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活动迅速扩展,地区资源耗竭和环境问题正在演变为全球问题,全球生态经济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资源占有较少,资源环境发展失衡,土地可使用率较低等因素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农牧民存在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牧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致使一些地区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要打破这一怪圈,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进行生态移民建设工程,把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农牧民转移出来,使生态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建设要求。“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移民作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被广泛实施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中,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同。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移民的可持续安置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举措。生态移民问题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问题。研究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目的于全面总结我国生态移民历史经验,探讨西部地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农牧区、农牧民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人口迁移定律、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平理论、生态恢复与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移民制度选择影响因素理论、外部性理论等为基础,以实地调研、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等为研究方法,在比较全面梳理国内外学界生态移民研究已有成果及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国家《生态移民建设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生态移民问题进行研究,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地理区位条件和现实条件,通过对不同类型移民模式的探索来选择适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对整个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完善我国生态移民理论,为后续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发现生态移民可持发展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原则、移民过程及后续发展的耦合机制和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万光敏[9]2004年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投融资问题又是影响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外区域开发的投融资经验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分析了中国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创新点包括:通过比较总量和比重趋势图,考察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西部利用外资额度的关系;利用不同来源资金与西部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分析不同资金来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运用因子分析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对西部12个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系统地研究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 第一部分,通过叙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引出研究的重点,并简述国内外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界定基础设施的定义和特征,公共物品理论、马克思资本配置和运行理论、西方发展经济学资本配置理论作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叁部分,分析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变革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美、英、意、日四国的欠发达地区开发投融资的国际比较,从中获得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开发投融资体制改善的启示。 第四部分,分析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投融资的现状,对西部基础建设状况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从GDP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关系、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外资利用的关系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实证分析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问题。运用时间序列对未来两年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做出预测,并与东部地区的历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进行比较。从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中国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投入的不足主要原因:(1)国民经济基础较弱;(2)资本积累形成障碍;(3)投资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资金资源的浪费。 第五部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现有基础设施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能力进行比较,并采用基础设施增量分析做补充。反映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最后进行聚类分析,针对每类提出改进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意见。 第六部分,借鉴国外成功的开发投融资经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在参照原有西部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提出改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状况的政策建议。

甘时勤[10]2004年在《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客观形势和区域格局下,2004年3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并深刻把握西部开发工作的规律性,不断改进和加强对西部大开发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实施西部大开发四年多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特色农业、能源建设、旅游、中医药等产业迅速崛起。但是,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仍在拉大,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缓慢,工业竞争力不强,“叁农”问题突出,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资金约束仍然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瓶颈”问题。如何筹措开发资金、弥补资金缺口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成为西部开发得以持续推动的关键所在。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由财政主导型转变为金融主导型的过程中,西部大开发的资本形成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而应该更多地寻求金融支持。 金融发展的总体分析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强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有利于稳定快速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增长差距。但是,我国金融发展却呈现明显的“高增长、低效率”特征,在整个改革中,金融市场只是被动地适应西部开发融资的需要,未能发挥现代金融在配置资源,风险管理、监督企业、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多种功能。目前,在我国执行统一的存贷利率的情况下,由于地区投资收益的差别,经济发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达的东部贷款收益率比西部高,客观上导致了西部资金“倒虹吸”到东部,让原本就极其贫血的西部经济雪上加霜。这种严峻的现实要求国家在增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要出台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的筹资融资、调节经济和资源配置功能,支持西部经济开发。因此,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化转型的阶段,这种背景下的区域开发政策尚无经验,因而在制订和规范支持西部开发的金融政策时,需要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域政策、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现状和现行政策的不足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国际经验的考察,可以为我国的政策选择提供一个参照系,而东西部发展现状的分析则可以为金融支持的政策和措施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构造理论的基础。因此研究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为总论,第叁章到第七章为专论。第一章梳理和归纳了西方发展金融学理论,阐释了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通过分析美国西部开发、日本北海道开发经验,阐述了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支持的可行性;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评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效,并阐述西部地区金融政策总体框架。第叁章针对西部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小,结构转换能力弱等问题,通过借鉴美国、欧盟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和经验,提出了利用信贷、利率等金融杠杆,将财政与金融配合,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第四章从“叁农”问题入手,针对西部落后的农业,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等现状,研究了西部农村金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政策,同时探讨了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第五章用科学的发展观论证了西部生态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利用金融支持西部生态建设作了系统的分析。第六章深入阐述了西部科技和教育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作用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困境。针对西部科技和教育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七章从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叁个类别具体阐述了如何促进金融体制创新,在完善自身经营的同时,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探索。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阐释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探讨了金融支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前,关于西部开发中的金融研究,大多立足于金融,从“区域金融”出发去讨论金融与经济发展,金融与西部开发问题。难免有一定局限性。本文转换了研究视角,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出发,研究西部大开发对金融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通过金融支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金融怎样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中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这样,就从思维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拓展了 “区域金融”的视野,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揭示了方向和路径。 论文通过金融与发展相关关系的分析和资金向东部“倒虹吸”式的流失研究,证明资金

参考文献:

[1].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融资思考[D]. 杨云开. 广西大学. 2001

[2].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马长有. 四川大学. 2005

[3].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D]. 徐云松. 中央财经大学. 2015

[4].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金融支持研究[D]. 王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5]. 中国西部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研究[D]. 吴晓霞. 内蒙古大学. 2007

[6].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路径选择[D]. 刘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7]. 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研究[D]. 王艳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8].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9].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状况研究[D]. 万光敏. 重庆大学. 2004

[10].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D]. 甘时勤. 四川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融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