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法则”是“辅导的良方”吗?严的母亲教她的儿子如何消除抑郁_弟子规论文

“弟子法则”是“辅导的良方”吗?严的母亲教她的儿子如何消除抑郁_弟子规论文

《弟子规》岂是“家教良方”?——严母教子逼出抑郁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母教论文,良方论文,抑郁症论文,岂是论文,逼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肖肖为了把儿子打造成她心中的小绅士,对儿子实行了严格的“国学教育”:让儿子每天都要熟读背诵《弟子规》,并按照其中的行为规范要求儿子。为了让她的“国学教育”达到理想效果,她还专门做了把“戒尺”挂在客厅的墙壁上,让儿子时时警醒。

让李肖肖没有想到的是,她崇尚的“国学教育”却把儿子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最后竟发展成了轻度抑郁症……

培育小绅士,严母强推“国学教育”

今年36岁的李肖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直都是同事、朋友羡慕的对象。她在郑州一所高校任宣传部副部长,她的丈夫刘大伟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中层干部,事业正处在上升期。

惟一让李肖肖烦心的是她的6岁儿子刘子涵。儿子非常调皮,隔三差五就惹祸不说,还经常跟同龄伙伴打架。为这事李肖肖没少跟别的孩子的家长赔礼道歉。

儿子的顽劣是李肖肖最大的心病,她不止一次跟丈夫谈儿子的教育问题,可是丈夫工作忙经常出差,在家的时间又不多,谈来谈去都没什么结果。

2005年10月初,李肖肖带儿子到好友家做客。开门的是好友12岁的儿子,他甜甜地叫了一声“阿姨好”后,又把李肖肖母子让进屋,待她娘儿俩在沙发上坐定,他又倒了两杯水放在茶几上,并有礼貌地说:“阿姨,请用茶!”然后他还热情地拿来自己的玩具,让刘子涵玩儿。这时候,让李肖肖颇不自在的是,自己的儿子毫不客气地拿过玩具,也不道声谢,就满客厅大呼小叫地玩起来,嘴里偶尔还蹦出个脏字。好在跟朋友是多年的同学,又是无话不谈的好友,这才让李肖肖少了些许尴尬。

朋友儿子的有礼貌、有教养让李肖肖赞不绝口,两人的话题很快转到了对孩子的教育上。李肖肖真诚地向朋友取经,问她是如何把儿子打造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绅士”的?

朋友笑着说:“孩子的教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我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教他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篇章。尤其是《弟子规》,我不仅让他熟读能背,还让他照着去做,天长日久,孩子好的行为与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朋友的教子“秘诀”让李肖肖为之一振:是啊!《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国学经典自己也很熟悉,里面的日常行为规范确实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我咋就没想到呢?!

从朋友家回来,李肖肖把对儿子的改造计划说给了丈夫,丈夫沉思了一下,说:“《弟子规》里那些东西对人性束缚得那么死,适合咱儿子吗?”李肖肖白了他一眼,说:“你的爸妈就是太顺应孙子爱玩儿的天性,对他过于放纵,才造成子涵今天这种状况的!”丈夫自知理亏,没敢多言。

很快,李肖肖从书店买来图文并茂的《弟子规》版本,每天在儿子学习之余,就耐心地教他诵读,然后给他解释其中的含义,还要求儿子照着去做。诸如在个人卫生方面,儿子一定要做到“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而在家里对父母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另外,对于儿子在学习、交往方面,李肖肖都制订了详细的行为规范,严令儿子必须遵守。

为了对儿子的心灵产生震慑作用,李肖肖还效法古人,找来一块结实的竹片作“戒尺”,然后穿个孔,用绳子系上,把它挂在客厅的墙上。如果儿子哪点做得不好,李肖肖就要动用“家法”,让儿子臣服。李肖肖把这叫做“惩戒教育”。

望子成龙成泡影,刻板教育逼出抑郁症

为了按照《弟子规》中的行为规范约束儿子,李肖肖告诉自己:该狠心的时候一定得狠下心来,绝不能有恻隐之心。

一天早上,刘子涵起床时稍磨蹭了一会儿,李肖肖呵斥他快些,儿子嘟着嘴有些不满,李肖肖大怒道:“‘父母责,须顺承’,妈妈让你快些起床,你还有情绪,真是欠打!”说着,她上去扒掉儿子刚穿上的裤子,照着屁股就是两巴掌。刘子涵被拍得呲牙咧嘴,他虽然没有哭,却用无声的行动抗议妈妈的“暴行”:在卫生间洗脸时,他故意把水洒得满地都是,还乜斜着眼睛挑衅似地看着妈妈。李肖肖气坏了,但眼看上学时间快到了,就连拖带拽地把儿子收拾好,把他送到了学校。

《弟子规》有云:“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写出来的字歪歪斜斜,就表明他的心浮躁不安,李肖肖对这句话非常推崇。她再三对儿子强调,写作业时字体一定要工整,如果有一行字写不工整,就得从头重写。

每天,无论儿子功课多忙,李肖肖都要求儿子熟读或背诵一段《弟子规》。“置冠服,有定位”、“对饮食,勿拣择”等生活规范都要求儿子严格遵从。一次,因为李肖肖工作较忙,午饭时仅做了顿简单的面条,儿子嚷着要吃红烧肉,对着端上桌的面条始终没有动筷子。这下李肖肖火了,斥责儿子如果不想吃就饿着算了。儿子也和妈妈较上了劲儿,那碗面条他愣是没动一筷子。李肖肖就狠下心来,把儿子身上的零花钱都搜了出来,不让他在外面买东西吃。结果,那天晚上,刘子涵面对的仍是中午没动的那碗面条。他这下算是被妈妈治服了,早已饥肠辘辘的他三下五除二就把那碗面条干掉了。

领教多了妈妈的“铁腕”后,刘子涵内心虽然抵触情绪很浓,但面对妈妈的强势却常常敢怒不敢言。每天放学回家,对他而言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他想在回家的路上多逗留会儿都不能,因为妈妈给他规定了放学回家的时间,如果超过了时间,妈妈又要责罚他了。

在李肖肖严苛的“国学教育”下,不到一年,刘子涵与以前相比变得“文气”起来。每天他都衣冠整洁,饭食上不挑不拣,作业认真细致。家里来了客人,他问好、倒茶,垂手恭立,其得体的举止得到了客人的一致夸赞。

儿子的变化李肖肖都看到了眼里,她为自己的“国学教育”见效而感到得意。可丈夫对李肖肖的成果却有些不以为然。在妻子的强势管理下,儿子虽然变得“文静懂事”了,可这孩子越来越沉默了,身上失去了男孩子生龙活虎的劲头,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什么。

2007年9月,11岁的刘子涵升入了小学五年级。

一直以来,李肖肖要求儿子在学校遵守“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的行为规范,不要和那些品行不端的同学搅在一起,心思要用在学习上。

刘子涵在班里个子不算低,身体还算壮实,坐在他后面的男生程强喜欢打架,曾想拉拢刘子涵,说以后有“事”可以互相帮忙,被刘子涵拒绝了。

2008年元旦后,班里转来了一个叫吴浩的男生,这家伙长得身高马大。到班里还没到一周,程强等几个爱惹是生非的男生就和他“拜山头”了。其他男生忌惮于他们的势力,对他们几个人也是唯唯诺诺,刘子涵对他们更是避之惟恐不及。

可程强对此前刘子涵不听他的话早就怀恨在心,他对吴浩一嘀咕,吴浩就想出招儿来收拾他了。

一天放学后,当刘子涵走到学校不远处一个拐角人少的地方时,程强和吴浩突然从后面蹿出来拦住他,挥手就是两拳,打得刘子涵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倒。接着,吴浩喝令他脸靠着墙站好,程强上来搜遍了他的全身。把他兜里仅有的5元钱抢走了,就这吴浩还没有罢休,他让刘子涵每星期必须“进贡”10元钱,“不然的话……”他朝刘子涵晃了晃拳头。

从那天起,刘子涵心头便压了块沉重的石头。李肖肖看出了他有心事,便向他询问,但刘子涵害怕妈妈的责骂,连连摇头说没事。

爸爸走过来,抚摸着儿子的头,想跟儿子谈谈心。刘子涵想到平时妈妈责罚他时,爸爸从来都不替自己说句话,一股怨恨涌上来,便冷冷地说“你们大人只会欺负小孩儿,我跟你们没什么好说的!”说完,任爸爸怎么问,他始终沉默。

一天,刘子涵把省了一周的早餐钱“进贡”给了吴浩,晚上他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里,李肖肖照例让他赶紧去做作业。可过了半个多小时,李肖肖悄悄走到儿子房间,看到他的作业本在书桌上摊开着,却没有写一个字,她吼道:“刘子涵,你怎么回事,半天没写一个字!”可儿子表情木然,似乎什么也没有听进去。李肖肖火了,她到客厅里取来“戒尺”,要对儿子动用“家法”。

当李肖肖拿着那把“戒尺”走进儿子房间的时候,让她吃惊的是,儿子像一头狮子似地扑过来,夺过她手中的竹板,拼命地照自己头上、身上猛打起来。儿子一边打自己,一边还哭喊着:“打吧,打吧,打死我算了!我早就不想活了,你们都是坏人,全世界的人都欺负我……”

李肖肖被儿子歇斯底里的表现惊呆了,她赶紧上前夺过竹板掷到一边,把儿子揽在怀里。她听出儿子话里有话,联想到儿子近来的表现,她断定儿子身上肯定有事情发生。

爱是最好的教育,“国学热”利弊引发热议

待儿子情绪稳定后,李肖肖柔声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可刘子涵对妈妈已经有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任妈妈再三追问,他仍然一言不发。

让李肖肖更为担心的是,从那天起,儿子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来,回到家里让他写作业,他也是坐在那里发呆。有时喊他几声,他像没听到似的,连平时最痴迷的动漫游戏也提不起兴趣来。

接着,班主任也打来电话,反映刘子涵这几天听课老是心不在焉,整天在班里不说一句话,有时却显得坐立不安,连一堂课四十分钟都坚持不下去……

此时的李肖肖意识到:是不是儿子的心理出了问题呢?

在朋友的引荐下,李肖肖带着儿子向一位心理咨询师求助。

经过一番测试,心理咨询师断定刘子涵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她和刘子涵进行了一番诱导式的单独交谈后,终于搞清了母亲对他实行“国学教育”的始末,及他被吴浩等人敲诈殴打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告诉李肖肖,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她刻板的“国学教育”有很大关系。

她说:“《弟子规》作为颇具代表性的普及名篇,被很多人奉为经典。某种程度上,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作用,但不能刻板地要求孩子照章行事,否则适得其反。刘子涵正处在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他渴望构建独立自主的人格,也就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尊重与肯定,来引导他渡过这个敏感期。而你这种强压性的教育方式实质上沿袭了过去‘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虽然你和孩子的母子关系在戒尺的作用下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实际上亲子关系已经非常紧张,孩子在母亲面前感受不到温暖、爱与关心,家长与孩子再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良好的沟通是教育的基础。当孩子受到同龄人的欺负时,原本是可以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的,可因为不信任而导致失望、无助,只能自己默默承受、软抵抗,致使他心理闭锁,一步步滑向抑郁。

“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喜欢什么?孩子每天在想些什么?身为母亲的你都了解或试图了解过吗?”心理咨询师最后的一连串反问让李肖肖羞愧地低下了头。

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回来后,李肖肖先和丈夫做了沟通,两人一起真诚地向儿子道了歉。当着儿子的面,他们把那把让儿子深恶痛绝的戒尺投进了垃圾箱。又把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反映给了学校。

接下来,李肖肖听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决定运用“亲情疗法”治疗儿子的抑郁症状。李肖肖为儿子办理了半年的休学手续。只要有时间,她就和丈夫陪在儿子身边。当儿子愿意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时,夫妻俩也饶有兴味地一起欣赏,刘子涵对父母的态度渐渐有些缓和。

为了彻底打开儿子闭锁的心灵,李肖肖和丈夫尝试着用写信的方式和儿子做了多次沟通。信中,他们首先真诚地向孩子表达了歉意:在他最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没有及时地给予帮助,只是一味地严格要求他。

刘子涵被父母言词恳切的信深深打动。在写到第三封信时,子涵回复了父母,慢慢地向父母打开了心门,把自己曾经的苦恼、委屈、压抑都以信的形式说给了父母。李肖肖从没有想到,在儿子小小的身躯中竟包裹着如此之多的烦恼,她为自己做母亲的巨大失误感到痛心。

2009年3月初,在父母的亲情抚慰及科学的治疗下,刘子涵渐渐恢复了先前的阳光、活泼,他的母亲李肖肖也欣慰地笑了。

编后:对于李肖肖用《弟子规》教育儿子失败的故事,相信每个家长都见仁见智。问题很明显,“国学教育”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还要因人而异,既不能刻板保守,也不能因此否定一切。

标签:;  ;  ;  ;  

“弟子法则”是“辅导的良方”吗?严的母亲教她的儿子如何消除抑郁_弟子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