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语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重视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上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兴趣;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6-083-01
一、教师应革新教学理念
学生的理解能力某种程度上直接受阅读教学方式的影响。过去,教师喜欢按部就班的根据教材解析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授课,提出的问题都已经有确定的答案,要求学生答出既定的答案,这就固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考试时只会根据教师平时讲解的方法照抄硬搬,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在阅读学习时注意力不够,效率较低。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教学前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然后选择相得益彰的阅读教学方法,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的教学水平选择教学方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之余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当一个学生对某个学科感兴趣,他就会积极、愉快地学习。反之,学生就会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失去思考的兴趣,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为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自在地翱翔。
当学生阅读时,不要求他们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对学生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与人的情感是紧密相联的,一个人如果从感情上就喜欢某一件事情,那么在做起这件事情时一定会非常的认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然就会无精打采的打不起精神。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实际上教学活动就是生生间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学习产生兴趣,那么教师就要投入真实的情感,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带着感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以情感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追求一种师生情感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从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实施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要有情感作为基础的,教师要投入真实的情感,而并非是冰冷的说教,而要带有感情的进行教学,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讲解《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课文时,并没有运用过多的授课技巧和方法,课上也没有热闹的师生活动,而只有教师饱含深情的吟诵,泪流满面的吟诵,正是教师的这种真情实感将学生带入了诗的世界,学生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不由自主的便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在真情实感中感受作者的悲痛与博爱,这种情感自然的流入学生的血液中。雅思贝尔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了另一个灵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体态和语言等等,都可以将教材的情感因素真实的传达给学生,再现文章背后的精神和情感。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并阅读教师所触摸到的激情,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神奇,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四、生活化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民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或学校当中,教师的阅读教学目光应该放的更加长远,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主地寻找好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周围的同学宣传作品的内容,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以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自主化阅读才是学生兴趣的体现,若只是在课堂或校园当中表现出积极阅读而在生活中却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兴趣培养工作也是不成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活到老,学到老”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的阅读原则,知识总是在不断进步,新时代的文学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
五、阅读中的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容、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组成的,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也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和情感的理解上。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对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法上不断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科学的指导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优化阅读教学方法需要语文教师不断的思考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晓梅,张英红.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1(9).
论文作者:曾生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兴趣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