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

王滔[1]2002年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既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素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相对比较零散,理论研究薄弱,多偏重于思辨的探索,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方法相结合的研究很少,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测量工具,因此难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进行系统的考察。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客观揭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2)编制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3)探索大学生,tSt~素质的发展特点。研究程序是首先在文献综述和半开半闭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结构模型:然后根据该结构模型编制大学生心理素质初始问卷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结构,并形成大学生心理素质正式问卷;最后通过正式问卷的大范围调查,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运用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分别对13所大学的2548名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是由3个基本维度、10个因素、26个成分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模型。认知维度由反映性、创造性、实践性和元认知四个因素构成,个性维度由动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自我特征四个因素构成,而适应维度由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个因素构成。实证结构模型基本拟合理论构想模型。 2.在理论构想模型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通过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着性别差异。在整体上,男生心理素质高于女生。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 4 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 5.城市来源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在心理素质整体以及认知维度、个性维度和适应维度都明显地存在,表现为城市来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于农村来源大学生。 6.大学生心理素质在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经贸类>工科类>文科类>理科类的变化趋势。 7.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年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大二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好,大四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差,表现为大二>大叁>大一>大四的发展趋势。

赵琳[2]2007年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已经成为把握国家命运的命脉所在,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科学技术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教育是各国研究的热点。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手段。知识经济时代,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形成了特殊的心理素质特点,只有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形成规律,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和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深刻认识、自觉担当肩负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从这个富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论题入手,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及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抛砖引玉。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成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正确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合理运用心理素质教育手段,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才能使大学生成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素质,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祖国的建设中有责任感、有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琦[3]2006年在《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考试压力是大中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是影响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考试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考试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中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既是保证大中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考试绩效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内外研究者围绕考试心理活动过程的特征、学生在考试期间容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类型及特征、影响考试绩效与考试心理问题的因素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由于考试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目前该领域研究中理论思辩、一般调查和相关研究较多,既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系统的实证研究,更缺乏从社会信息加工角度对学生在考试期间的认知、情绪特点进行科学研究。 本研究从综合化研究取向出发,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技术、多样本比较、实验等方法,对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考试心理素质和考试绩效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整个研究分为7个部分,主要由14项研究构成,依次涉及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流行率、发展特征探讨:考试心理素质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展特征探讨;考试绩效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展特征探讨;考试心理问题、考试心理素质和考试绩效的关系;考试绩效影响因素模型的建构;不同考试心理问题、考试绩效学生在考试情境中的认知、情绪特点研究。综合以上研究的结果,得出了如下结论: 1.自编的《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量表》、《大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量表》和《大中学生考试绩效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2.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是一个二阶1因素一阶9因素结构,包括强迫、自责、身体症状、考试焦虑、人际敏感、精神症状、自卑、抑郁、认知问题等9个一阶因素,该9因素是并列关系,共同由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因子解释。该结构具有跨学校类型、学段、性别、地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流行率是58.8%;其中,轻度症状流行率为46.3%,中重度症状流行率为12.5%,且有性别、学校类型、年级、年龄差异。

汪凤[4]2007年在《军人心理素质结构及常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人格为核心,通过个体与军事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础的、衍生的、综合的,表现为挫折耐受力的心理品质。研究军人心理素质不仅是增强我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对于丰富和发展军事心理学和素质教育理论,推动部队心理素质训练和教育实践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心理素质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研究方法,但是有关军人心理素质的系统研究才刚起步。本专业上届研究生从理论探讨和实证调查两方面着手,采用了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军人心理素质的概念、成分及测评工具等基础性问题。提出军人心理素质由聪慧、忠诚、勇敢、自信、耐挫五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下各有叁个次级因素,并编制了军人心理素质问卷。但就军人心理素质基础研究领域而言,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军人心理素质的结构缺乏验证研究,测量工具还需修订,常模和评价标准缺乏。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1)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军人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成分;(2)修研军人心理素质测评问卷;(3)建立军人心理素质问卷的常模,并制定评价标准。本研究以全国陆海空叁军现役军人970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等量性研究手段,对军人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成分、问卷、常模和评价标准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军人心理素质的结构是二阶一因素一阶五因素模型,由聪慧、忠诚、勇敢、自信、耐挫五个维度共同构成,具体化为15个因素:聪慧(判断、决策、应变)、忠诚(爱国、奉献、责任)、勇敢(果断、坚定、顽强)、自信(沉着、独立、乐群)、耐挫(适应、承受、调节)。2.军人心理素质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军人心理素质测评和心理选拔的一项较为科学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而应用。3.军人心理素质存在显着的军种、职别、军龄主效应,且无明显交互效应。据此建立了总体常模、军种常模、职别常模和军龄常模四个常模,可以作为不同军人群体心理素质测评和研究的客观依据。4.军人心理素质在军种、职别、军龄上有显着差异。在军种上,心理素质整体表现为空军>海军>陆军,空军心理素质最优,显着高于海军和陆军,陆军与海军无显着差异;在职别上,心理素质整体表现为军官>士官>士兵,士兵心理素质最差,显着低于士官和军官,士官和军官无显着差异。在军龄上,随着军龄增加,心理素质整体出现了“升高-下降-升高”的波动变化趋势。5.军人心理素质分为五个等级:优、良、中、次、差,以此作为评价标准应用。

苏红[5]2016年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结构、测量及教育训练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医学硕士研究生是国家高技能型人才,担负着国家医学前进与发展的重任,事实证明,其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其生活、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重视提升科研水平与临床技能,也必须重视对其心理素质的提升。然而,以往的心理素质研究多是以大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于研究生的研究颇少,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的系统研究几乎空白,对于如何有效提升其心理素质水平更是研究颇少。基于此,本课题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采用定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确定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与调查结果构建其结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与适应性品质3个维度,认知品质包括应变性、深刻性、监控性与创造性等4个因子,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求知性、有恒性、耐挫性、规划性与自律性等6个因子,适应性包括社会适应、职业适应与社会适应等3个因子。依据概念与结构构建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经过叁次预测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包括62个题项。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可以用于测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2.运用自编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对来自西南、华南、华北、东北的6所医学院校的1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心理素质的总分、叁个维度、各因子在年级、年龄、性别、曾是否就业、婚姻状态、就业状态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3.运用自编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构建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问卷及封闭式问卷对专家和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叁次调研,利用频次分析,选取频次高的内容结合前期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特点调查结果,构建了“叁阶段递进式”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并设定教育训练目标、内容、组织方式、效果评价方式等。4.研究者抽取模式中的一部分,进行实证研究,前期特点调查发现,二年级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正处于心理素质从高向低转化的阶段,因此,选取二年级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提升的干预训练,利用模式构建中第二阶段的教育训练内容,对研究生们进行了10次较密集的心理训练,然后利用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生压力问卷、压力应对与心理健康问卷对该干预组成员进行干预训练前后测,并结合对照组成员的前后测结果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发现,干预组训练前后在5个测量工具上均显示显着性差异。表明训练对于提升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及缓解其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程度等有效,也表明构建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有效。采用对研究生本人及其同学同事进行访谈的方式进行定性研究,以进一步测查干预的结果,结果显示,训练在对于研究生改变认知、完善个性、增强适应性方面有效。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测查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生压力及压力应对、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理清它们之间的作用路径,结果显示心理素质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心理素质也可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影响其压力、压力应对及心理健康水平。6.基于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前期的一系列工作,提出医学院校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管理对策:院校领导与导师重视、有必要的心理专业人员、有必要的经费、有必要的教育训练场所、有必要的制度以及分阶段分对象对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聂世玮[6]2016年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仍存于发展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理论仍非常薄弱,研究成果较为散乱,较为重视对思辨能力的探究,用实证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易雯静[7]2010年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修编及其特点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已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保证。但是,小学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何有效评估其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和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所谓心理素质就是指以个体生理条件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部获得的刺激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个体的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它包含认知、个性以及适应性叁成分。本研究遵循“理论构建-工具修编一特点分析”的基本思路,以刘衍玲、郭成编制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已有问卷,结合开放式调查所获资料,重新验证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修编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规范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以此为基础,初步揭示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小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是一个一阶13因素、二阶3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模型。叁个二阶因素分别是认知、个性和适应性因素,其中认知因素包括智力、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3个因素;个性因素包括进取心、创造力、自信心、意志力4个因素;适应性包括身心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情绪适应性、挫折环境适应性6个因素。2.修编后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由认知、个性、适应性叁个分量表构成,整个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测量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工具。3.当前我国西南地区小学生心理素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M=3.5962),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其中个性发展水平最高,适应性发展水平最低。4.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心理素质发展总体水平、适应性发展、元认知计划、耐挫力、人际适应性以及学习适应性因素上,女生显着高于男生。5.不同学业成绩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差异显着,其中,学习成绩优异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明显优于学习成绩一般组和成绩较差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6.不同年级小学生在认知发展和适应性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显着,个性发展上差异不显着。其中,叁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年级,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适应性发展水平最低。

张大均, 苏志强, 王鑫强[8]2017年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素质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程,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展望,既是出于梳理总结以往研究得失的考虑,也是将心理素质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的必然需要。首先,本文阐述了心理素质研究产生的背景,并详述了心理素质概念、结构和测量工具的提出、完善和成型的历程;其次,在整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及其形成和作用机制;最后,阐述了心理素质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及推广应用,并对心理素质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杨玉宇, 李鹏, 周文[9]2014年在《基于团体辅导的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训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依据理工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提高心理素质的团体辅导方案,对理工院校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结果表明:团体辅导促进了心理素质的提高,该方案具有较明显的有效性;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可以不考虑性别差异,但需注重对经济困难学生思维的精致性、深刻性和个性的进取心、成就动机等方面素质的训练。

周治金[10]2003年在《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既有密切的关系 ,也存在着差别。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应以人的大脑发育规律为基础 ,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 ,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 王滔.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 赵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3]. 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 江琦. 西南大学. 2006

[4]. 军人心理素质结构及常模的研究[D]. 汪凤. 第叁军医大学. 2007

[5]. 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结构、测量及教育训练模式构建研究[D]. 苏红. 第叁军医大学. 2016

[6].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J]. 聂世玮. 长江丛刊. 2016

[7]. 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 易雯静. 西南大学. 2010

[8]. 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 张大均, 苏志强, 王鑫强.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9]. 基于团体辅导的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训练研究[J]. 杨玉宇, 李鹏, 周文.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0].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 周治金.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标签:;  ;  ;  ;  ;  ;  ;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