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日语普通话课程中的“跳水”_跳水论文

浅谈高中日语普通话课程中的“跳水”_跳水论文

评日本高年级国语课例《跳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跳水论文,国语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跳水》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多次入选中国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那么,日本小学国语课是如何教学这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呢?下面我们引录日本教师松木正子严的教学计划以及课堂实录(片段),一起来认识日本阅读教学的组织过程,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日本阅读课上师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的具体情形。

先看教学计划。课文教学时间计划为9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文中的叙述,一边想象场景和人物的心情,一边把握作品大意;二是品味作品的有趣之处,加深对父爱和生命的思考。整篇课文大致分为四段进行教学,下面是每段的教学内容。

第一段(2课时):阅读全文,思考学习要点(根据学生初读后的感想,把握阅读倾向)

第二段(4课时):针对课题,把握每一个场面中的场景和人物心情。

第三段(2课时):思考“跳水”这一题目的含义,对父亲的行为和心情发表感想并成文,然后相互交流。

第四段(1课时):学习汉字和新词。

日本国语课的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所以在第一段教学中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在第三段教学后,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阅读后新的认识和感受。这是日本阅读教学的基本特色,这一课自然也不会例外。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第二段4课时“把握每一个场面中的场景和人物心情”日本教师是如何上课的,因为从整个教学计划看,这个教学环节和我们中国阅读课上的讲读课最为接近。

以下是这篇课文的高潮部分“父亲在危急关头,把猎枪指向自己心爱的儿子,并命令他从高高的桅杆顶上跳水”这一段的课堂教学实录。这部分内容被安排在第5课时。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想象站在桅杆顶端的儿子和把枪指向儿子的父亲的情景,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父亲当时的心情。

为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紧张状态和父亲的心情,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时的疑问,安排了如下学习活动的内容:

①明确学习目标。(理解“跳”时父亲的样子和心情)

②朗读相关的教材内容。(朗读指导)

③理解船长儿子处境的危机。

④根据文中语句,理解并想象船长儿子听到水手惊叹声时,两腿哆嗦的场面。

⑤根据文中语句,注意船长儿子所在位置的高度,理解若要返回可能出现的情景。

⑥思考父亲突然把枪指向儿子的原因。(为什么突然发生这样的行为?)

⑦想象父亲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在交流时尽量用教材中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⑧读文。(注意文中描写是否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心情)

⑨下节课的学习内容预告。

第5课时课堂实录(学习活动内容④、⑤教学片段)

板书:为什么父亲突然把枪对准自己的儿子?

生:我觉得因为儿子腿哆嗦就容易掉下来,这样很危险,是为了不让他哆嗉才这样做的。

主持人:大家觉得这个回答怎么样?

生: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用枪来对准他呢?

生:比起掉在甲板上,掉在海里要好些。

生:正好父亲那一瞬间手里拿着枪。

生:“跳”的命令和把枪对准孩子,会更吓着孩子,不如温柔些对孩子说:“快点,往海里跳。”

生:孩子稍有些偏差就会丧命,所以当时容不得慢慢地去说。

生:孩子会害怕被枪打死,所以一紧张就按照命令去做了。

生:船长用数“一、二”的办法,让孩子在腿来不及移动的瞬间,跳到水里。

生:在孩子双腿打哆嗦的时候,我想大声、果断的命令效果会更好。

生:那是在40~45米的高度,要是让我从那么高跳下来,我会很害怕。不过,比起被枪打死,可能更会选择跳下。我想父亲这样揣测儿子的心理,所以这样做。

生:课文前面写着回头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只有跳水这一条路。

师:大家在游泳时,有没有过跳水的经历?

生:有。

生:太害怕,不会跳。

生:我会跳。

生:我有过,但跳下去胸脯被水拍打得红红的,好疼啊。

生:那是你没跳好。

生:大家都说跳到水里会得救,但要是跳不好,也相当危险啊。

生:被水面拍打可能会与落在甲板上一样危险吧。

师:这些,恐怕船长都清楚。那么,船长为什么还要对儿子发出“跳水”的命令?

生:船长为了救儿子,太着急了,没有多想。

生:从那么高掉下来一定会死,不管怎样,在那种情况下能说出“跳水”,是很有勇气的。

生:当时少年腿在哆嗦,并没有主动跳的意识,船长希望吓唬他,让他主动地跳,这样会比掉下来要好些。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暂时讨论到这儿。下一节课和有的同学提出的“如果少年没有跳,船长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联系起来继续讨论。

尽管只是一个教学片段,但是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中日两国小学阅读教学之间的鲜明差异。

1.围绕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日本阅读教学在学生第一遍阅读课文以后大多安排学生交流阅读感想,包括提出阅读中的疑问。而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教师组织这篇课文阅读的主要依据。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中可以看出,这个教学实录开始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突然把枪对准自己儿子”,和主持人最后提示的下节课讨论的问题“如果少年没有跳,船长会怎么样”,都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疑问入手组织教学,反映出对学生感受和需求的关注,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中,日本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主持讨论,教师只是在关键处适当点拨,引领讨论沿着正确的思路开展,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预设和在讨论关键处的适当点拨。这与我们阅读教学中教师周密的预设和过程中过度的指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重点交流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这一教学片段,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大致了解日本阅读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如前所述,日本国语课本中阅读课文的数量十分有限,最多不会超过十篇,少的只有四篇或六篇。而每篇课文教学的时间一般都是在9课时以上,据目前看到的资料,最多的一篇课文教学时间有14课时。教一篇课文用那么多时间,到底教些什么内容呢?从《跳水》一课的教学计划看,日本国语课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一段教学有2个课时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在第三段教学后再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阅读后新的认识和感受。而第二段4课时教学内容是“针对课题,把握每一个场面中的场景和人物心情”,根据这句话分析,这4课时主要是逐个讨论课文中一个个场景,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这一点从上面的课堂实录中也可以得到印证。而讨论这些场景和人物心情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实在学生对全篇课文理解和感受的升华方面。在初读后的第一遍感想中,很多学生发出少年无畏、有勇气的感想,但经过学习、讨论、交流后,这一较低层次的感想逐渐被“父亲有勇气”所代替。学生们开始关注父亲临危不惧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竭尽全力救助儿子的爱子之心,这种变化,表明学生通过主体阅读,对作品主题理解和认识的逐步加深。

3.教学目标集中。日本阅读教学的目标取向,主要倾向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而对于听说、写作等语文能力的训练,文本中所包含字词句篇以及文章表达方法等知识,也就是日本教育界所称的“语言事项”内容的教学,则主要不是在阅读教学中完成。因为日本国语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写作训练和语言知识教学都是独立成单元的,或者是在阅读单元中独立成课的。比如光村国语教材第二册中共计有四个阅读单元,每个单元除了一篇阅读课文,还编写了其他一些内容。下面是其中三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安排:

第4单元阅读课文把课文里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讲给大家听。

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把书中

出现的人物或小动物画下来,在画的反面写

下自己要说的话。

词汇练习词汇日っけと ょぅ日

第7单元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例:比较一下小狮子和小斑马

出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长大后有什么不

同?制作成卡片)

单词练习相似汉字的练习。

第9单元阅渎课文深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例: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以画画的形式写下

来。根据自己的画写一段文章。

说话练习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故事。(故事名,作

者的名字,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等等)

写作练习即将成为二年级的同学了,将要学到更多的

单词,看到更多的书,如果到了二年级……

在这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关课文中所包含的汉字和新词的学习,结合课文的说话练习和写话练习等,都是独立安排的,阅读课就是负责阅读理解和感悟交流。这样的安排就使得阅读教学过程目标集中,教师教学过程中操作相对也简单。避免了什么都得管,结果什么都管不过来的尴尬局面。

(注:《跳水》课例转引自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研究》北师大出版社2003.9)

标签:;  ;  ;  

浅谈高中日语普通话课程中的“跳水”_跳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