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轨迹演进研究&P-KIBS与T-KIBS的比较_服务创新论文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轨迹演化研究:P-KIBS与T-KIBS的对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业论文,轨迹论文,知识论文,KIB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KIBS)开始成为最活跃的创新群体,涌现了阿里巴巴、腾讯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然而长期以来,服务创新的研究受传统的技术创新研究范式的影响,对服务创新领域出现的新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架构[1-2]。与制造业相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过程灵活,难以提供完全结构化的组织开发平台,创新动力和创新模式也因行业的不同而各具差异[3]。以是否基于新技术为标准,将KIBS分为两类[4]:一类是专业服务业(Professional KIBS,以下简称P-KIBS),主要运用专业知识提供服务,如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另一类是技术服务业(Tethnology-based KIBS,以下简称T-KIBS)。尽管现有文献指出,P-KIBS和T-KIBS具有不同的创新模式[5],但是现有文献对P-KIBS和T-KIBS创新轨迹的异质性缺乏系统深入的讨论。

       知识密集服务业的创新过程存在多主体之间复杂的动态交互作用[6]。为了有效解释服务创新轨迹的特征规律,需要特别关注服务创新中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交互性。尽管已有文献提出了多种服务创新模式的分类[7-10],但是这些服务创新模式的类型学研究都是静态地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活动特征,很少考虑到服务创新轨迹的动态变化。为了更好地捕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轨迹的异质性和动态性,本研究通过纵向多案例的研究设计,选择6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通过3家P-KIBS和3家T-KIBS的对比研究,识别不同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轨迹的共性和差异性,揭示服务业创新轨迹的演化路径。

       二、服务业创新轨迹研究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活动具有高度互动、高度开放、高度动态的特性。从传统制造业创新研究发展出来的技术轨迹等研究工具无法很好地捕捉这一复杂动态的过程,因此需要以动态演化方法探索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轨迹。本研究从技术导向、服务导向、整合导向三个分析视角检视现有服务创新轨迹研究的不足。

       (一)服务创新轨迹的理论基础

       1.技术导向的视角

       20世纪70年代后期,Dosi、Freeman、Pavitt、Nelson和Winter等学者针对制造业的创新活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探究技术演变特征,特别是那些具有范式性和产业特点的技术演变特征,开辟了制造业创新研究领域,提出技术轨迹的概念,认为技术轨迹是在某一技术范式的基础上,技术问题解决活动的模式或者技术进步的模式[11]。Pavitt(1984)首次运用“技术轨迹”分析产业的创新模式,即供应商主导型、规模密集型、专业供应商型和科学基础型。此后,一些学者认为制造业创新研究中的技术轨迹等理论工具同样适用于服务业。如Barras(1990)关于服务业“反向产业周期”理论,认为服务业创新是从渐进式的过程创新开始,进而出现突破式的过程创新,最后产品创新[12]。这一视角忽视了非技术因素或服务特性本身引发的创新,创新类型主要是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类。但对服务企业来说,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经常交织在一起,很难有效区分。

       2.服务导向的视角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创新研究带来了新的现实问题。服务业创新的特质引发了理论界对传统理论的反思,“服务导向”视角聚焦于识别服务创新轨迹不同于制造业的特点[13]。如服务创新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型[1,714-15],顾客在创新过程中扮演共同生产者的角色[1,14-15]。这一视角下典型的创新分类是Hertog和Bilderbeek(1998)提出的服务概念创新、顾客界面创新、服务传递系统创新[9]。这一视角发现并解释了服务创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但是由于它过度地强调服务的高度差异性以及与顾客的紧密联系,所以没有提出一个比较连贯的新范式[16]。

       3.整合导向的视角

       随着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整合方法(synthesis approach)逐渐成为服务创新研究的主流[1]。整合导向视角抛弃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二分法的观点,认为服务业创新和制造业创新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研究的总体思路是服务和制造的融合和互动,同时考虑技术和非技术形式的创新[17]。Thrane(2010)等学者将服务创新轨迹定义为基于一定原则和路径的战略和创新问题解决方案的模型(model)和模式(pattern)[18]。Castellacci(2008)构建了统一的“范式—体制—轨迹”(paradigms-regimes-trajectories)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新的产业创新分类。在“范式—体制—轨迹”的理论框架中,创新轨迹是由创新类型与创新战略两个维度构成[19]。

       本研究继承Thrane(2010)和Castellacci(2008)等研究对创新轨迹的定义,将服务创新轨迹定义为服务企业基于一定原则和路径的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模式。用创新类型和创新战略两个维度刻画服务创新轨迹的演化。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从上述三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尽管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服务创新模式和服务创新分类,但是对于服务创新轨迹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缺乏对不同行业的服务创新轨迹异质性的深入讨论。已有的服务创新的研究中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因行业不同其服务创新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P-KIBS往往是顾客主导,T-KIBS更注重内部研发[20]。这种产业范式性的差异,需要理论界对于不同的服务业的创新轨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第二,服务创新模式的类型学研究主要是静态地描述不同服务业创新活动的特征,很少有研究关注服务创新轨迹纵向的动态演变。第三,随着新兴的服务创新模式的出现,例如阿里巴巴集团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需要新的实证研究来捕捉和解释这些新的模式发展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对服务创新的文献进行进一步补充。

       为了更好地弥补以上研究不足,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研究问题:(1)识别P-KIBS和T-KIBS创新轨迹的不同路径。(2)剖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轨迹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纵向多案例的研究设计,以3家P-KIBS和3家T-KIBS的对比分析,识别不同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轨迹的共性和差异性,揭示服务创新轨迹的演化路径。

       三、研究方法

       (一)方法选择

       针对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过程存在复杂性、互动性和动态性,采用纵向多案例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把握不同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轨迹的变化[21]。根据多案例设计的复制逻辑,从创新类型和创新案例两个不同的维度比较案例企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因果关系的识别以及外部效度的提高。纵向案例的设计可以确认关键事件发生的次序,从而有助于识别因果关系,提高内部效度[21]。

       (二)案例选择

       在案例选择时采用理论抽样的办法,减少外生变异[21]。选择6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具体原因如下:第一,6家企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领军企业,是样本中的典型代表。第二,6家企业都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助于研究者依据复制的逻辑归纳服务创新轨迹的演化规律。第三,6家企业中3家是P-KIBS,3家是T-KIBS,在创新轨迹方面存在差异性,案例间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拓展理论分类,提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轨迹演化的两种路径。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

       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来源搜集的数据,形成数据之间的三角验证,增强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21]。第一类重要的数据来源是企业的半结构化访谈,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现场观察进行非正式的补充调研。第二类重要的数据来源是公司内部和公开的二手数据,包括相关产业的统计年鉴、调查报告以及新闻报道、公司的年报、6家企业的网站信息、专利数据等。使用企业二手数据和公开数据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印象管理、自我夸大和回溯性释义等带来的偏差[22]。通过访谈数据、问卷数据、观察数据以及二手数据之间的相互验证,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数据分析从整理每个案例历史数据开始[21]。6个单案例整理的历史数据每家企业在60-100页不等。第二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单案例分析,依据关键事件识别创新类型和创新战略的变化。完成初步的单案例分析后,进行了跨案例分析,通过案例间的复制发现相似的概念和逻辑[22]。在分析过程中,不断进行数据、文献以及涌现理论之间的对比,直至数据与理论问达成稳健的匹配[22]。

       四、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案例发现,本文把企业历程分为探索阶段、成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本部分首先说明6家企业在所处不同阶段中创新轨迹的演化过程,然后将对比P-KIBS和T-KIBS创新轨迹演化表现出的规律。

       (一)P-KIBS的创新轨迹

       表2说明了3家P-KIBS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探索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服务创新轨迹的典型证据。

      

       1.探索阶段:顾客主导的概念创新

       在探索阶段,由于自身设计能力与顾客能力之间存在势差,P-KIBS的创新战略是顾客主导创新,聚焦于顾客需求的把握和满足,创新模式以概念创新为主。例如,2003-2009年,凹凸设计专注于委托型的产品研究与设计,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研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使用产品的方式,创造下一代产品,成为联想集团、美的集团等企业产品开发的“智囊团”。合丰科技和华数集团在探索阶段也都聚焦于顾客定制化需求的满足。

       2.成长阶段:与顾客共同创新

       在成长阶段,随着服务能力的提升,P-KIBS不再满足于追随客户,开始扮演和客户共同创新的研究型设计者,并开始逐步超越客户的能力。P-KIBS创新战略从顾客主导逐渐转向与顾客共同创新,除了概念创新之外更加注重传递创新。例如,2009年凹凸设计与多家客户进一步深化合作,从委托型设计转变为主动研发型设计,不仅仅提供产品设计,还提供跨产品线的整合策略和价格策略设计。凹凸公司要求设计师人均一个专利,并不断地在日常项目和研究案例中整理出价值创新点,申请专利。凹凸设计拥有3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项)。又如,2012年开始合丰科技不再满足北美中国餐馆的客户市场,而是将市场拓展到为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跨境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

       3.快速发展阶段: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协同

       在快速发展阶段,P-KIBS开始逐步构建创新网络,超越顾客的能力,实现服务企业主导的创新战略。P-KIBS一方面注重内部研发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网络整合外部的互补性能力。例如,2013年开始,凹凸设计联合制造机构进行ODM/OEM(Or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借助他们的制造能力,来制造产品,再借助外贸公司来销售,通过合作实现设计和制造的协同。在设计开始前与完成后,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包括工艺分析、器件堆叠、结构设计、模具跟踪、生产配协、材料应用咨询,相关供应商信息等,解决客户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的所有问题。再如,2011年开始华数着力构建媒体云、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并在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联合互联网企业、安防制造商等建设智慧浙江和数字家庭工程。

       (二)T-KIBS的创新轨迹

       表3说明了3家T-KIBS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服务创新轨迹的典型证据。

      

       1.探索阶段: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

       探索阶段,基于内部研发的技术创新是T-KIBS的主导战略。T-KIBS的竞争力来源于其独特的技术能力,因此这一阶段,T-KIBS注重内部研发投入,提升技术能力。如从建立之初艾迪康就致力于实验室的建设,设立了病理、遗传、分子生物学、微量元素、流式细胞、HIV初筛、免疫等11个专业实验室,可以开展1100多项检测项目,出具的检验报告已被全球40多个国家认可。再如,阿里云作为以数据为中心的先进的云计算服务公司,由于构建云计算需要有很高的技术门槛,需要把很多独立的计算机调配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计算器,在成立最初的三年里阿里云每年投入在云计算上的资金不少于7亿,同时,阿里云拥有一支强大的约1800人研发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来开发整个系统,包括管理和调动资源的体系。

       2.成长阶段:向外开放技术

       在成长阶段,随着内部技术能力的提升,T-KIBS开始寻求技术的商业转化,创新战略转向对外开放技术,创新活动聚焦于传递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例如,2006年艾迪康在山东济南建立第一家连锁机构,开始致力于构建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连锁服务网络。现在已建立上海、杭州、济南、合肥、北京、福州、南昌、长春、武汉、南京、长沙、程度、沈阳等13家连锁机构。再如,2004年同花顺推出并运营“同花顺金融服务网”,通过网站平台、券商平台、移动通讯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该服务网建立了“平台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盈利模式,以门户网站的形式为用户提供金融、证券、股票等领域的及时信息与研究分析,通过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推动投资购买增值服务。

       3.快速发展阶段: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协同

       在快速发展阶段,T-KIBS开始逐步构建创新网络,实现商业模式与技术协同。例如,艾迪康整合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链,不仅仅投入上游的医学诊疗技术的研发,还对中游先进技术的产品化生产和制造进行投资,同时优化下游医院终端客户的产品使用和服务体验。艾迪康将其商业模式与其国际化的研发网络紧密整合的,旗下的ACONLAB美国科学实验室、ACEA美国生物芯片研发平台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

       (三)P-KIBS和T-KIBS的比较

       1.两条不同的服务创新轨迹演化路径

       从3家P-KIBS和3家T-KIBS对比中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创新轨迹(参见图1)。P-KIBS从跟随客户出发,逐渐成长为更加注重内部研究能力的提升,再演变到超越客户能力由服务企业主导的创新,实现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协同。T-KIBS从内部的技术创新出发,走向技术创新和传递创新的协同,更加注重服务界面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演变为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协同。

      

       图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轨迹:P-KIBS和T-KIBS对比

       2.创新网络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共同的选择

       通过横向比较6个案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创新网络最终成为P-KIBS和T-KIBS共同的创新能力来源(参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新网络不同于简单地将业务合作伙伴的服务打包交付给顾客,而是通过创新网络形成新的服务能力束,提供新的服务和新的传递方式。

       3.内部服务能力的构建与外部创新网络的互补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服务能力的构建和外部创新网络的协同之间相互补充(参见图1),共同驱动服务企业实现创新。具体而言,T-KIBS在发展初期注重内部技术的研发,P-KIBS则注重满足顾客定制化的需求。随着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P-KIBS不再满足于追随顾客服务需求,开始重点转移至内部研究能力的提升。T-KIBS则转向基于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最终,无论P-KIBS还是T-KIBS都将创新战略的重点转移至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协同,实现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和外部创新网络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的匹配。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推动企业构建更为广泛的创新网络,反过来创新网络的构建也为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资源。正是由于内部服务能力构建和外部创新网络之问的相互补充,不断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成长。

       五、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6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多案例研究,本研究展现了T-KIBS和P-KIBS不同的创新轨迹变化过程。P-KIBS从跟随客户出发,逐渐成长更加注重内部研究能力的提升,再演变到超越客户能力由服务企业主导的创新,实现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协同。T-KIBS从内部的技术创新出发,走向技术创新和传递创新的协同,更加注重服务界面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演变为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协同。第二,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协同对于P-KIBS和T-KIBS都很重要。通过创新网络形成新的服务能力束,提供新的服务和交付方式。第三,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的构建和基于网络的协同创新之间的相互补充。基于网络的协同创新能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内部的服务能力,从而促进了产业伙伴间的合作深化。正是由于服务能力构建和基于网络的协同创新之间的相互补充,不断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成长。

       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进一步深化基于整合视角的服务创新文献。正如Vries(2006)所述,服务创新要同时考虑技术和非技术要素,更重要的是服务创新呈现出整合服务供应商不同能力和资源的网络组织的趋势[23]。事实上,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网络的协同创新模式是T-KIBS和P-KIBS的共同选择,基于网络的协同创新能够进一步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Gallouj和Weinstein(1997)的服务创新理论框架。第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服务企业的创新活动仍然保持大量的灵活性、正式性和系统性水平较低,而且包含了多个创新者和创新轨迹。企业与顾客、产业合作伙伴之间动态互动,打破了传统制造业创新的线性模型。不能将Dosi的“技术轨迹”概念简单地应用于服务创新,应该重新思考“纯”服务特性和非技术在服务创新中扮演的角色。本研究凸显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创新轨迹的共性和异质性,丰富了现有的创新文献。第三,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协同对于服务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6个案例企业提供了不同的路径选择。现有的文献呼吁研究者关注服务业跨组织边界的技术和能力的整合[23-24]。本研究响应了这一研究趋势,探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内部能力与外部创新网络互为支持的过程。

       本文还有一定的管理启示。首先,服务业创新政策要进一步关注非技术创新。本研究的案例表明非技术创新需要更长、很昂贵的“干中学”的流程。服务企业间的互动学习会产生溢出效应。现有的服务业创新政策仍然围绕着创新的技术层面,需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重新设计,一方面鼓励企业投资于组织变革、设计和培训;另一方面在非技术创新领域同样需要鼓励服务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第二,本研究的案例表明基于网络的协同创新对于T-KIBS和P-KIBS都很重要。服务业创新政策需要进一步鼓励服务企业参与或组织服务业集聚区、同业联盟等网络组织,扶持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业平台的建设。第三,服务业企业更加擅长服务组织、流程方面的创新,而不是更多地聚焦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在产品的竞争力之外,服务企业更需要培养以组织创新和流程创新为基础的竞争力,开发新的服务能力,例如全球服务的传递系统。第四,服务企业创新系统的管理要更加注重开放网络式的架构设计和治理制度。制造企业的创新系统主要依靠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加上专利保护、技术诀窍等手段获得创新独占性。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的创新系统、解决创新独占问题是服务企业在网络化的创新情境中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结论基于多案例的研究,结论的概化性需要谨慎对待。未来研究可以在不同服务产业对本文的结论进行大样本的统计分析,提高研究结论的概化性。另外,本文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对于基于创新网络的协同,T-KIBS和P-KIBS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这一问题在现有文献中也有所关注[25],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索服务创新网络的不同治理机制,以深化现有研究。

标签:;  ;  ;  ;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轨迹演进研究&P-KIBS与T-KIBS的比较_服务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