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3.1风险因素首先,护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经验不足,这就导致在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护理风险。比如说,在对某些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因为儿科患者大多数血管较细小,在进行穿刺的时候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但是某些人员显然无法达到要求。其次,护理人员职业素养的不足。当某些患者存在紧急病情的时候,需要护理人员马上为患者安排抢救,这个时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协作能力,能够处理临场发生的各种情况,沉着冷静的进行应对,这就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后,儿科的患者相对其他科室患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较成人来说,儿科的患者自身抗病能力相对较弱,身体素质也偏低,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来说,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表达能力欠缺,对于某些发生于自己身体上的症状并不能很好的进行表达,这个因素也一定程度加剧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3.2风险防范首先,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使其更加胜任自己的岗位,医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定期定时的进行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也要全面,包括医药知识、法律条款、操作流程以及各种仪器的使用等都要顾及到。经过专业的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和相关法律知识都有了全面的提升,在护理的过程中就能严格的按照标准流程就行操作,有效的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其次,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进行该方面的完善时,个人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着手,一方面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的宣讲,让护理人员从意识层面重视起来,在护理过程中,友好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真心的为患者着想,赢得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对于某些情绪较为焦躁的患者,护理人员也要具备充分的耐心,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予以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医院和科室也应当完善责任机制,制定标准流程,专人专岗,万一发生问题的话,能够及时的找到责任人,尽快进行补救。再次,健全医院原有的监督机制。正如我们上面讲到的,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流程严格的进行执行,避免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发生药物发放错误或者打错针等低级错误,如果需要进行交班,那么在交接的时候要对交接人进行详细的交代;对于需要密切观察的患者,及时的进行监测和跟进,一旦发生问题,马上向主治医生汇报,对于主治医生交代的需要定时监测的项目,一定要准时准点的进行检测和记录,方便医生进行病情的诊断。最后,对相关硬件措施进行升级。严格的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进行儿科病房的设立和升级,比如说新生儿监护室、新生儿专用病房、无菌区等等,并要在显眼的部位设立标识;在进行设备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儿科病房患者的特殊性,进行合理的改良,比如需要更加注重病床护栏的防护,卫生检查也要更加严格。总之,儿科患者存在着年龄小、身体抵抗力差、认知不足、表达能力弱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儿科护理出现风险的几率也要高于其他科室,要想从根源上减少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针对这些风险进行专业的风险防范,提高护理人员的意识和专业水平,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发生的几率。参考文献[1] 王丽,周玉,董佩佩,易莎.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6):125-126. [2] 龙元芬.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3):213-214.[3] 王霞,卢华萍.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5):233-234.
论文作者:余双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8
标签:患者论文; 儿科论文; 风险论文; 实验组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过程中论文; 因素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1月1期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