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行:富豪榜上的“常春藤”_刘永行论文

刘永行:富豪榜上的“常春藤”_刘永行论文

刘永行:富豪榜上的“常青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富豪论文,榜上论文,常青藤论文,刘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永行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9年3月12日,当得知自己成为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中国内地首富时,刘永行正在机场候机。出发的班机正预备即将到来的飞跃,刘永行的心境却平静如水——“对我们来说,就是埋头做事情。”他这样对记者说,语气宽厚一如既往。

东方希望集团的官方网站里有一个栏目叫做“关于永行”,打开便知其实是刘永行的简历。在许多其他企业的官方网站上,对于老总的介绍通常是毕恭毕敬的措辞,“关于永行”这4个字既让人看到了刘永行在企业中的亲和力,也感受到刘永行在员工心目中的宽厚质朴形象。

“关于永行”中有这样的文字:“刘永行是典型的实业家,管理以稳健、务实、精益见长。他‘精益求精’的管理思想和‘既好、又快、还省’的投资理念指导着东方希望集团不断持续健康发展。”不见溢美之辞,没有过分拔高,这就是真实的刘永行。

在外界看来,这种真实是以“刘永行的保守”作为标签的:他的企业没有上市,他在并购、收购上很保守,他很少向银行贷款,很少使用金融杠杆。“有人说我很保守,但也有人说我很激进。其实,我就是希望我的企业能一直健康地活着。”刘永行曾这样对媒体说。

这位自言保守的企业家,恰是中国民企“重型化”的成功突围者。在经营稳定的农业、收益颇丰的金融投资外,刘永行还选择了一条孤独、艰辛的“重型化”之路。

在这条路之前,刘永行和他的兄弟们走出了令世人称奇的一步。

1982年,刘永行四兄弟辞去公职,一起做起个体,刘永行所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养鸡,此后改做饲养鹌鹑,接着才是饲料加工。1986年,刘氏兄弟创办了专门研究饲料的希望科学研究所。两年后,刘氏“希望”饲料试验成功。1991年,刘氏兄弟在成都组建希望集团,刘永行任董事长。之后几年间,希望集团成了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1995年,刘氏兄弟明晰产权,刘永行利用分得的13家公司组建了东方希望集团,任董事长。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刘永行兄弟的工厂前,彻夜排队等待拉货的汽车蜿蜒排成长龙,最长的竟然要等上28天。一直到1996年,饲料行业的利润率都保持在20%以上,但到了1998年,情况开始急转直下,利润率滑落到了8%。

早在饲料行业衰退开始之前,刘永行就已经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这就是刘永行日后梦想的延续:延伸产业链——从农业到铝电以及钢铁。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号召“抓住机遇、加速发展”。这一年,也正值刘永行兄弟“下海”整10年,他与弟弟刘永好踏上了去美国的旅途。当时刘永行想法还很简单,就是出去看一看。兄弟二人来到了美国的“钢铁重镇”匹兹堡,在那儿他们发现,很多钢厂已经停止了生产,工人们正在拆卸钢厂设备,并准备将这些生产线运至韩国。看到这一幕,刘永行的脑子里盘算开来:“重工业的转移,70年代是向日本,90年代是向韩国,那么,下一个世纪会不会就转移到中国了呢?”

从美国回来的刘永行将目光投向了重化工行业。他看好的是电解铝,但几乎没有人赞同他的观点,弟弟刘永好也提醒他,难度大要慎重。

“当时我就想,我的观点是不是错了,是不是我的观点太冒进了,是不是我的观点太离奇了?但是理性地分析了之后,我还是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所以,还是坚决地做。”这就是刘永行。接下来,他开始为自己的“工业梦”做准备。因为他明白,如果没有能力做,就不能马上去做,有积累才能水到渠成。

这一准备便是6年。在攒下了20亿元资金之后,2002年4月,刘永行与山东信发集团共同组建信发希望铝业有限公司,此后,他又在内蒙古包头运作铝电一体化项目,加上河南的氧化铝项目。至此,东方希望最终形成了饲料以外的第二主业。

实业资本家

据说,刘永行将每天爬上12楼的办公室作为一项健身运动,十年如一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现了他坚持与执著的个性。对于刘永行来说,有一个理想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那就是他的工业梦。

在2002年,刘永行主动进行了第二产业的布局,东方希望斥资百亿元,大举杀入第二主业铝电一体化项目。从客观上说,当时饲料行业利润下降,刘永行不得不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以降低成本。这不仅是刘永行,也是所有面临空前激烈竞争的大型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当时,饲料业务毛利率已经由1999年高峰时的18.41%下降到2005年的10%。对于重化工业的切入也是刘永行经过思考后的抉择。

刘永行在包头的生产基地大规模投资铝业,从而构建氧化铝生产、火力发电到电解铝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藉此,东方希望可以向饲料原料之一的赖氨酸产业拓展。配套火力发电厂既可向电解铝生产项目供电,也可为生产赖氨酸提供蒸汽和电力。刘永行头脑中形成的是铝电复合—电热联产-赖氨酸-饲料一气呵成的产业链。

有人这么评价:刘永行的思考方式是实业资本家的方式,而不是金融资本家的方式。事实上,早在1996年,刘永行就开始暗暗关注重工业中的每一个产业,汽车、钢铁、石油、轮胎、造纸、化工……他全部考察过,每次出差去看各地的饲料厂,他都带着另一重任务和想法去打听当地的能源、产业状况。

刘永行先避开“高不可攀的大企业”,一般只去地方看当地的小重工企业,和技术人员沟通,从建立概念、建立追踪体系开始。在山东建铝厂失败后,刘永行对于铝电厂基地的选取集中在三大条件:一产煤、二有广阔土地、三是有水的地方。很快,包头吸引了他的目光。此后,刘永行开始了跑项目、跑贷款等一系列过程。

为了进入重化工业,刘永行打破了自己不“借钱发展”的规则。为了融资,刘永行甚至出售金融机构股权以便为实业融资,出让了公司在民生银行、光明乳业等公司的股权。曾有媒体问:电解铝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不融资上市,不借助银行,能不能做?刘永行用后来的事实来表明答案是肯定的。

东方希望集团的网页显示,铝业如今是刘永行的第二大主要产业。目前,东方希望集团在山东聊城、内蒙古包头都拥有电解铝、氧化铝的项目。据一位在包头本地人士了解,东方希望包头生物工程公司的管理比较严格,公司业绩不错,员工待遇在当地比较有竞争力。除电解铝、氧化铝以外,刘永行的重型工业化道路还扩张到石油化工、煤化工上面。

在刘永行看来,产品经营是企业经营之本。“我自己的特点更适合做实业,现在大家有点瞧不起实业,特别是瞧不起传统产业。但我愿意做,任何社会都需要实在人扎实做实业,别人不做,那我来做,也算是差异化战略。”刘永行说。

东方希望集团现有员工10000多人,企业逾100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所涉及的领域竞争力均居行业前列。集团农业板块现有80多家以饲料为主的子公司分布在中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同时在越南、新加坡等国家还有多家饲料公司。重化工板块涉足行业包括有色金属、电力、生物化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等。在国内内蒙古自治区、山东、河南等地建设有大型电解铝、氧化铝、热电和煤化工项目,在重庆建设有PTA和醋酸项目。

对于东方希望集团来说,饲料当之无愧是最重要的业务,也是刘永行赖以发家的业务;对于刘永行来说,真正费心劳神的是重化工业的投资。他的工业梦从未减退热度。

管理高手

按照刘永行之弟刘永好的说法,“永行是个管理高手,管理很严谨、很认真。”这也是业内及媒体对刘永行的印象。

这些年,刘永行基本上只做两个行业——饲料和铝业,他对上市一直持谨慎态度。“我们做饲料的时候,资金需求量很小,是小本买卖,靠自己就完全够了,不用上市。而重型工业项目,动辄上百亿元,需要很多资金,应该利用资本市场来发展。如果有资本市场又不去,就是太保守。”刘永行曾以此自嘲属于太保守的人。但他也潇洒地放言:“虽然我们也想安排上市,但千家万户都以上市融资为独木桥,这个独木桥太挤了。大家挤的事情不一定好,所以我就让一让,不去挤了。”

刘永行不单单是说说而已,他用自己“好快省”的理念来代替上市融资的理念,这种理念得到了漂亮的实践。事实证明,“好快省”的确是解决资金问题的一大法宝。

刘永行提出的“好”是规划性的好、可完善的好,在刘永行看来,先做好计划,再用“快”,比如,外资一个项目用2年,刘永行一个项目用3个月。“省”,就是用总资产少、人力资源少、资源占用少、原材料耗用少、排放少的手段去执行,最终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好”,而且还能自然地形成“多”。

“‘好’解决生存的问题,还有未来的问题;‘快’的话可以让它快速的周转,可以解决资金的不足问题;‘省’的话,那么我省一半,就相当于我的资金量放大了一倍。”这就是刘永行的哲学。

后来刘永行的“好快省”理念也用到了电解铝。“我们从1998年开始用了5年时间来积累资金,在包头电解铝项目一期投资的20亿元全部是自有资金,如果这20亿元靠跑银行或上市融资,最后注定要失败,因为短债长投会将企业推向绝路,这恰恰是很多民营企业最终出现资金链危机的根源。”

当时100亿元的投资规模并不罕见,但刘永行却不愿意押宝。他先试水小项目,总价30亿元。“我们靠的是‘好快省’地发展,好、快、省就可以解决资金的问题。”刘永行如是说。

这种“保守”也影响到了刘永行的投资方向。他投资参股了光大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成都商业银行、民生保险公司、光明乳业等,但他不会投资房地产。“我给企业做过15年规划,因为这样不会急功近利,不至于做事情太毛糙。”刘永行说。

2007年,刘永行的东方希望集团产值将近300亿元。在其主导的东方希望产业布局中,第一主业仍是饲料,刘永行计划3至5年内在中国国内和东南亚分别再建50家饲料工厂;第二主业是重化工,东方希望在山东聊城、内蒙古包头投资了电解铝和发电项目,在河南三门峡投资建设了年产200万吨的氧化铝项目,在重庆投资了年产60万吨的PTA化纤项目;第三主业是投资,东方希望参股民生银行、民生保险、光大银行、光明乳业等企业。

当个普通人

从1982年“下海”到如今,刘永行创造了很多人永远无法企及的巨额财富。然而,对于他来说,金钱的获得不是最重要的,一家人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生活。“我十分怀念小康之家的生活,一家人守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其实,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我愿意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他曾经这样对记者说。

刘永行的作息时间表与大多数做老总的人不一样,他每天都是按时上下班。“我的上下班时间与公司里的员工是一样的。”刘永行对此深感自豪。

外界想象的刘永行应该过着一种奢华的生活。但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奢华的影子,他甚至烟酒不沾,饮料也主要是白开水。一次到北京出差住在酒店,当刘永行夫妇来到一楼餐厅准备吃早餐,一看价目表上写着每位88元,他们退了出来,最后在街上买了几个4角钱一个的油饼。“创业时,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财富,让自己的生活好一点。但是,企业一旦做大,你就会去思考赚钱做什么?享受!如果这样,企业就会做不下去,因为做企业并不是享受。”这是刘永行的观点。

俭朴的刘永行不太在乎生活的细节,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穿着,平时他穿得很普通。“有一次我去家乐福,看到有一种纯棉衬衫很适合我,我就一下子买了10件,花了400多元钱。我并不觉得丢脸,反而感觉很舒服。有一次临时买飞机票,售票员看了我填的表,问‘要头等舱吗?’我想糟了,她认识我。我说:‘不,普通舱’。她说:‘普通舱普普通通,哪有什么传奇色彩?’我就希望大家把我当成一个普通人。”

正因为有这种“普通人”的自我认同,刘永行穿40元衬衣的照片上了《福布斯》。在一次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主办方这样评价刘永行:他对财富的理性认识,让我们看到了积极的财富观念和财富本身价值相等。

“在我赚到1000万元之前,我是为自己;当我赚到1000万元以后,我赚钱就是为社会。这一点,我也是逐步认识到的。其实,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刘永行这种对财富的淡薄,也影响到了他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有人说,要把钱传给儿女。可中国的老祖宗说过,富不过三代。留给后人的钱多了,他们会不思进取,财富也不会持久。”儿子17岁的时候,刘永行就把他送往美国,让他一个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磨砺自己。如今,儿子已经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公司帮助父亲打理事务。

刘永行说,他现在花时间最多的事情是学习。因为“对中国企业家而言,企业变得越来越没有国别,面临的竞争是全球的竞争,不学习,是马上就会被淘汰的。学习,不断学习,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必须终生坚持的习惯”。60岁的刘永行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之路有着永不消逝的激情。正如他的名字:永远努力,一直前行。

刘永行,1948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目前为希望集团董事长,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上海市四川商会荣誉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MBA导师,浦东新区政协常委。

1982年,刘永行与其另三个兄弟各自辞去公职共同创业。1986年,刘氏兄弟创办了专门研究饲料的希望科学研究所。两年后,刘氏“希望”饲料试验成功。1991年,刘氏兄弟在成都组建希望集团,刘永行任董事长。之后几年间,希望集团成了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1995车,刘氏兄弟明晰产权,刘永行利用分得的13家公司组建了东方希望集团,任董事长。刘永行曾获得: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中国大陆最成功商人排行榜第一名、“2001CCTV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光彩事业奖章”、“2007全球华商富豪500强”、“2008中华财富领袖”等荣誉。

标签:;  ;  ;  ;  

刘永行:富豪榜上的“常春藤”_刘永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