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高等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高等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刘继红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摘 要: 我国高校资助事业具有六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资助已形成“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新形势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想提高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质量与水平,必须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本文重点探讨高等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 高等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这种全方位、复合式,符合中国国情和高校特点的资助模式,大大降低了经济困难家庭的经济压力、缓解了高等院校办学压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资助的力度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加,为了给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帮助、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迫在眉睫。接下来,谈谈对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1]

一 现阶段,高等院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设置健全合理的机构,缺乏较强的政策执行力度

尽管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校级资助中心,但是,高校的各个院系都没有安排专门人员来从事资助工作,多由临时性、未接受系统培训就开展工作的人员来开展工作,由于不了解资助政策和高校、院系资助情况,不熟悉资助流程,又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 难以准确界定贫困大学生

尽管我国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然而从实践来看,问题颇多,如,贫困情况申报缺乏准确性,民主评议过程缺乏完善性,认定模式缺乏可操作性。现阶段,高校多是通过学生填写并经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盖过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来认定贫困生的,因为这些盖章的单位无需承担相关责任,导致很多学生动机不纯,即使家庭不贫困,也会填写信息表拿去盖章,导致申请贫困认定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填写提供的信息不一致,这一过程缺乏监督与核实机制,使得证明材料不具可信度。如此一来,申请的学生太多,那么辅导员也无法掌握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而民主评议环节主要是拼人缘,人缘好的学生往往通过的几率较高。

(三) 难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育人效果欠缺

很多贫困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不善交际、缺乏自信等。这些学生不仅承受经济压力,还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是,从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来看,着重解决贫困生的就学问题,但忽视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但这正是学生需求。其次,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贫困生除了满足生存发展需求,还要满足社交、自我价值、安全等需求,在构建资助体系时,应注重将实现学生人生价值、满足发展需求纳入其中[2]

(四) 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少、规模小且缺乏技术含量

现阶段,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是大部分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也是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首先,学生在勤工岗位上工作,很好地实践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其次,学生通过勤工来获取报酬,从而减轻经济负担。但是,大部分高校在勤工助学方面的资金投入非常少,多数岗位也是缺乏技术含量的如图书馆、后勤、电教、学工办助理等服务性岗位,没有实现与学生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导致勤工助学的作用小。

二 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具体对策

(一) 积极转变资助理念

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而目前很多企业存在着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恰当等原因,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逐渐的增加,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很多企业期望通过财务风险管理的办法来降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稳定、长远的快速发展。虽然很多公司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由此,本文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帮助企业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3.2.2.1 缩短手术时间 手术中手术者操作要轻柔,切忌动作粗暴,避免不必要的按压,改变血管长时间受压状态,术中正确摆放体位,同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手术时间较长者,可在术中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

(二) 创新贫困生资助内容

新形势下,发展型资助体系中的载体不再是单一的“资金”,而应设计人力、科研等项目等诸多因素,高校应结合本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3],为其提供学生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教育服务产品。如,针对受助贫困生开展兼职招聘、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旨在落实“发展型资助”理念。

现阶段,高校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到坚持与时俱进、转变资助观念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发展型资助”理念,切忌只给予简单的物质、资金资助,而是要与本校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要始终秉承“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办学原则,以全心全意解决贫困生生活学习问题为目标,综合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综合素养等多方面特质,进而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无偿救济”,侧重于提供“有偿救济”,让学生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获得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修正不劳而获的心理,引导学生树立获得报酬需要付出的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其健康发展、成长成才。

(三) 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助人助智、资助育人之间的关系

发展性资助体系应高度重视育人功能,将资助渗透到学生的生命、生活发展中去,将传统的“物化”、“静态”的资助转变为“人性化”、“动态”的资助,具体来说就是实现物质解困与教育持续发展的有效结合,将贫困生的当前生活改善与未来职业发展、终生发展高度统一起来。要让学生了解到资助是暂时的,无法包治一切,也不会是自己发展的终点,资助实践是促进、助推贫困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目的就是通过真实、真诚的资助行为来激活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从而积极向上、追求更美好的人生价值。

绿色需要空间的分布,也需要时间的积累。生态恢复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个早晨就能建立起生态系统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刚刚启动的时候,摆在第一位的是要通过种树防风固沙,杨树便成了首选树种,其他任何树种都没有它生长快。

(四) 创新贫困生资助载体

新形势下,高校应注重发挥贫困资助的育人作用,创新资助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每年针对大一新生,或者在每年进行资助前夕,基于政策层面,统筹规划,将受助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思想与心理教育等与教育、管理、发展等环节高度结合起来,切忌将教育、发展与资助分离开来。如,鼓励和引导贫困生参与专门为他们设计定制的贫困生技能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素质提升等活动,关注每一位贫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YOLO模型的检测速度相当快,不同于滑动窗口区域提取与选择性区域提取方法,YOLO在训练和预测过程中利用全图信息作为网络的输入,经过一次回归便完成了位置和类别的判定,因而YOLO相比其他目标检测算法达到了一个更加快速的检测效果。同时,YOLO能够学习到更加泛化的特征,例如各种遮挡情况下的人脸检测等任务。

(五) 创新贫困生资助模式

新形势下,随着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高校可积极采用有偿资助模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引导学生去实践与创新创业。现阶段,教育部已制定出台了勤工助学岗位标准,但由于这些标准不够统一、也没有强制性,导致很多高校都没有按照该标准执行,而是不管什么岗位都给予相同的工资。所以,高校在制定勤工俭学、勤工助学岗位时,应基于不同的岗位职责,给学生开出不同的薪资待遇,如,技术岗应比一般的工勤岗待遇要高,等等。其次,高校也可以将创新创业政策向受助贫困生们倾斜,如,将一些创新创业机会与资金先提供给贫困生们,进而在满足贫困生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4]

(六) 有效提升资助过程的民主化、平等化程度

首先,加大资助制度的贯彻落实力度。《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文指出“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实际效果欠佳,缺乏较大的执行力度将政策落实到实处。众所周知,政策、体系、制度的构建只是迈开资助事业的第一步,核心在于落实和实施情况,由此可见,要加大政策制度的执行力度。其次,提高资助过程的人性化、合理化,高校应加强对本校从事资助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旨在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明确对资助人在工作应展现合作性、民主性与人性化的要求。另外,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完善、高效的资助过程监督评价机制,为保证公平公正性,可聘请第三方机构来开展此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与考核评价制度,针对已经毕业的贫困生构建科学有效的跟踪调查反馈机制,从而对本校的资助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科学、真实的评价,进而不断提升资助的绩效与质量[5]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符合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引导和激励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创新渠道,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缩影。作为高校,在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过程中,应立足于国家政策、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院校实际等基础之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资助育人的构建原则,从而探索出有利于真正解决贫困大学生困难的新型资助体系和模式,培养出更多常怀感恩之心、心系社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智旭,毕振力,范颖茵.民办高校学生资助研究:基于与公办高校的对比[J].现代教育管理,2014(6):38-40.

[2] 包家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4):23-25.

[3] 刘长平.高等院校发展职业培训教育的特征与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3):60-62.

[4] 李江.西藏高等院校发展特殊教育专业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04):50-54.

[5] 张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03):84-85.

本文引用格式: 刘继红.高等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97-9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7.048

作者简介: 刘继红(1978-),女,汉族,北京,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标签:;  ;  ;  ;  ;  

高等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