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轨迹的推进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轨迹的推进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被推向前进的理论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轨迹论文,理论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思潮的萌发、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自从有了阶级、国家,有了剥削和不平等,就有了空想的社会主义。在古代,有中世纪的社会主义;在近代,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很难避免空想的社会主义。1875 年10 月15日,恩格斯在致奥·倍倍尔的信中勾勒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他说:“在马克思以前只有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或者由这种种成分混合而成的社会主义。”〔1〕

中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农业社会主义思潮。在东方,农业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是传统社会的思想家们所设计的大同太平社会。其实践者有东汉末年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和义舍、有清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其集大成之作,是康有为在本世纪初写成的《大同书》。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始祖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7——1535)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1568——1639)。1516年,莫尔写成《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全书分为两部:第一部,对当时的英国和西欧其它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展开了批判;第二部,描述了他所虚构的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包括建立公有制,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人人从事劳动,实行每天6小时工作制,国家通过城市制定计划,组织生产,实行按劳分配、男女平等的政策。原书为拉丁文,后译成许多种欧洲文字,成为欧洲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杰作。乌托邦一词,因此流行开来。乌托邦,是拉丁文的音译,意即“没有的地方”,是“空想”的同义词。1601年,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内拉写成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太阳城》。最初成作于那不勒斯监狱,1623年得以出版。它设想在太阳城里,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劳动,生活日用品实行按需分配,每人每天工作4小时,其余时间用于读书和娱乐。它是意大利下层人民愿望的反映。

中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近代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养料和历史启示;而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又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前提和思想来源之一。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思潮史的大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日益暴露与突出。资本主义是罪恶,它首先遭到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反对与批判。

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深刻抨击,指出资本主义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而私有制则是“产生无数罪行和灾祸的原因”。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实现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提出了人人必须参加劳动、消灭城市和乡村的主张。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是积极的,坚决的,但是,他们没有找到药方。他们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看成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而主观地编造了一些社会改革的方案。他们反对暴力革命,幻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社会改革的目的。欧文就曾跑到美国进行共产主义新村尝试,企图用宣传和“示范”的方法来“感化”剥削阶级,使他们自动放弃剥削,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他们轻视无产阶级,脱离人民大众,认为无产阶级没有力量自己解放自己,而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和富人的“善心”上。由于他们离开了阶级斗争来谈论社会主义,只能提供一些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改良方案,对社会主义的要求,也只能是空想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方面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积极性,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胆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斗争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对于未来社会的设计,有许多合理因素,等等;另一方面,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恩格斯指出:“所有这些社会主义者,每一个人都说自己有一种特定的万应灵药,而每一个人又都完全站在真正的工人运动之外,他们把任何形式的真正的运动,从而把同盟和罢工,都看成一种歧途,它引导群众离开唯一可以得救的真正信仰的道路”〔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从科学的理论原则出发,研究资本主义与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告别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他们发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阐述了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指出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从而剔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石——唯心史观,使社会历史的研究变成科学,从而正确地认识历史,设计未来社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揭示了隐藏在商品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以下真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所得的工资只不过是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它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找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经济根源。它弥补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缺陷,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经济理论的基石。

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的历史地位与伟大使命;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发表。 《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向全世界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思潮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帮助广大工人阶级及其他人民群众告别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束缚,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所指导的道路前进。

二、列宁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高度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边指导欧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一边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工团无政府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等反动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辞世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领导共产主义运动,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度。

19世纪8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俄国。与此同时,俄国的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当时,摆在革命者面前的基本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把零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一个统一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领导无产阶级以及劳动人民推翻沙皇反动统治,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应运而生,担负了这一历史重任。

列宁在思想领域同俄国民粹主义展开激烈斗争,给予系统地批判,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必然在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列宁对民粹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改良主义的深刻批判,扫除了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障碍。列宁还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领域同机会主义展开了不妥协的斗争。列宁在论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时,指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便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阶级斗争’。”〔3〕列宁在同经济派的斗争中,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建党学说,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3年7月——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国外秘密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列宁同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它正式宣告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了伟大的列宁主义——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诞生。列宁指出:“布尔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布尔什维主义是1903年在最坚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4〕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帝国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并在同第一、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斯大林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5〕列宁主义的诞生,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变成现实,展示了由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他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它使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因而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研究,发现了帝国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他指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这种战争,使帝国主义互相削弱,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推翻本国的反动统治。列宁从社会客观实际出发,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各国工人阶级的共同努力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首要条件的论断,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6〕他判断, 20世纪初期的俄国,就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这里,革命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革命的时机也已经成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列宁主义的胜利。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变成了现实状况。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飞跃发展;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世界被压迫阶级通向解放的道路。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的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7〕

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教育了探求真理的中国人。要推翻三座大山,要革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1921年7月, 在中国成立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就成为中国现代史的中心内容。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依据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谱写了新内容。这就是: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代表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没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就不会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洋溢着浓郁的时代内容和中国特色,为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譬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大政方针,都必然以此为依据,而不能超越社会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找到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检验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由此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确立了对外开放与学习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国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中获取新的时代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等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兴未艾,邓小平理论也将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迄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为深刻、最有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实践;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思潮史上最新的理论成果,它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领域,它也为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者翻开了新的答卷。

总之,社会主义思潮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来,在各个社会历史阶段,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学说、主张在思想史上留下了深重足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思潮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极其宝贵的智慧。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科学变为现实,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迄今不衰;而社会主义思潮史迄今也呈汹涌澎湃的发展态势,这是合乎历史规律的发展。可以说,只要阶级和国家存在下去,社会主义思潮史就将延伸不辍,从而为人类智慧的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16—417页。

〔3〕《列宁选集》第1卷,第345页。

〔4〕《列宁选集》第4卷,第181—182页。

〔5〕《列宁主义问题》第2页,1972年人民出版社。

〔6〕《列宁选集》第2卷,第873页。

〔7〕《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7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轨迹的推进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