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建设抗震实验论文_黄华

建筑工程建设抗震实验论文_黄华

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中国的地理位置确定了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因为处于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比较活跃,这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关系非常密切。建筑抗震工作一直以来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中之重的问题。这里着重对建筑抗震设计的新思路进行分析,指出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给出建设性方法和具体措施,给同行业同仁以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分析

1.建筑工程抗震施工技术的发展性分析

1.1建筑抗震设计理念

现行的抗震理念现行的抗震理念,是吧把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作为最基本目标的,我们不仅为保护人们的安全,而且要做到房屋不会因为地震的到来而倒塌。因此要探究更加先进的抗震理念,促使建筑不会因地震的到来而倒塌,更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以此为目标,设计出了更加先进的建筑抗震理念,和建筑设计。

1.2监理技术的科学应用

通过不断的创新施工技术,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技术创新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监理技术的应用。合理的监理技术运用对于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技术创新既不是单纯的组织形式创新,也不是单纯的发展模式创新,这两者都是与监理技术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所以,有效的运用监理技术,才能更好的实现技术创新。

1.3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节能技术进行更好的应用。在施工中,主要应用的有如下两项节能技术。一是,隔热技术。二是,采暖节能技术。这样做不仅能够降低施工成本,而且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1.4环保技术的运用

一个好的环境,对于人们的生存也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建筑行业更是一种高污染的行业。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需要充分的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应重视外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所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提高环保的意识,将环保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当中,才能有利于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2.建筑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一般来说,虽然建筑工程的施工条件相同,但施工程地质条件不同时,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破坏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因此,要想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上得到提高,首先在建筑场地上要做好选择,尽量不选择或者避开不好的抗震场地,继而使地震灾害得到降低。例如微风化或者中等风化的基岩以及不含水的粘土层等,这些都属于有利的建筑抗震场地。而诸如液化土、湿陷性黄土或者非岩质陡坡、高耸孤立的山丘等都属于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场地。另外,当无法避开不利的建筑抗震地段时,应当根据地基液化,湿陷性黄土等级、抗震设防类别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抗震加强措施,来加强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湿陷性黄土沉陷,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又如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崩塌、滑移、地裂或地陷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固措施,如果此类不利地段不经合理的、有效的处理,则不宜甚至不能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2.2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合理选择

2.2.1在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中应当尽量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建筑结构出现丧失抗震能力或对承载能力的现象出现。具有必要的赘余度以及良好的变形能力和内力重分配的功能的建筑结构,一旦出现地震,即使一部分构件失去效用,其余部分构件在竖向荷载上仍能进行承担,这样则有效的避免了整个建筑结构失稳现象的出现。

2.2.2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当做到计算简图和地震作用传递路径的清晰明确、恰当合理。尤其是竖向建筑构件的布置,应尽量避免使竖向建筑构件在垂直重力荷载作用下压应力水不均匀现象的出现;对于楼屋盖梁体系的布置,应尽量使垂直重力荷载以最短的路径传递到竖向构件墙或者柱上去。除此之外,建筑的整体抗侧力结构体系也应该做到清楚明确,并且抗侧力结构宜尽量做到连续贯通。

2.2.3建筑结构体系应当具有合理适度的强度和刚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宜具有合理恰当的强度和刚度分布,防止和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塑性变形集中或应力集中;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应使节点基本不被破坏,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形成晚,应当使柱、梁端的塑性铰出现得尽可能地分散;对于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控制的技术分析

3.1 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的防震技术不包含外部能源的抗震技术,通常是在建筑物的某个部位通过增加子系统,或者对建筑物的某些构建进行结构上的处理,达到改变其动力特性的效果。当前,建筑物的被动控制抗震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应用到很多建筑工程中。被动控制的抗震技术可以分为基础隔震和耗能减震两个类别。

3.1.1基础隔震

建筑物隔震技术在建筑业的运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广泛,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建筑物隔震技术的结构形式设计日益多样化,从传统的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为组合结构,钢结构以及木结构。第二、隔震技术可以选择的隔震装置日益增多。当前研究应用的建筑物隔震技术主要有:摩擦滑移隔震、层橡胶垫隔震、支撑式摆动隔震、珠及滚轴隔震以及混合隔震等。

3.1.2耗能减震

将建筑物的一些部件设计成耗能元件,或者在建筑物的一些部位装配阻尼器,以增大地震在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耗,减轻建筑物振动和地震破坏程度。这些阻尼器和耗能元件都处于弹性状态,在小震以及风荷载的作用下,它们能够使建筑物的整个结构具备很强的侧向刚度;在强烈地震发生时,它们能够大幅度增加建筑物的阻尼,大量吸收和消耗地震能匮,使建筑物的主体振动大大减小,进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建筑物耗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是将地震能量导向特别的元件或者机构并加以吸收和消耗,进而减轻建筑物主体的损耗,具有安全、经济、合理、维护费用低、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当前,比较常用的耗能减震装置有复合型耗能器、摩擦耗能减震装置、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以及粘弹性阻尼器等。

3.2主动控制

建筑的主动控制抗震技术需要外部能源来实现,通过施加和振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来实现建筑物减震。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传感器对建筑物的外部激励以及动力响应进行监测,然后将信号传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再依据程序计算应该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然后经过外部的能源驱动控制系统产生所需求的作用力。当前建筑业已经研究和开发的建筑物主动控制抗震装置主要有:主动托索系统、主动质量阻尼系统、主动空气动力挡风板系统、主动支撑系统以及气体脉冲发生器等。

3.3半主动控制

利用控制机构调节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结构参数来实现减震目的。这项技术对于外部能源的要求不高,不需要使用强电,只需要弱电装置来供应就可以了,比如蓄电池等。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通常使用开关来控制,通过调节控制器的状态,进而改变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当前建筑业比较常用的建筑物半主动控制减震装置有:可变阻尼系统、可变刚度系统、可控液体阻尼器、主动调节参数质量阻尼系统以及可控摩擦式隔震系统等。

3.4混合控制

是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的结合应用。这种抗震技术同时具有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的优点,它既能够通过被动控制抗震系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又能够运用主动控制抗震系统来达到抗震效果,所以混合控制抗震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建筑业比较常用的混合控制抗震装置主要有:阻尼耗能抗震与主动控制抗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抗震系统;调谐质量阻尼系统与主动质量阻尼系统组合的混合控制;滑掀体阻尼系统与主动质量阻尼系统结合的混合控制抗震系统;基础隔震抗震与主动控制抗震结合的混合控制抗震系统等等。

4结语

伴随着我国抗震技术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抗震理念的产生,新的抗震建筑物的新型设计分析,希望能够很好地做到地震的防御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常记周,狄献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探[J].河南科技交通与建筑科学,2013(8):26-28.

[2]汤亦.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筑,2014(20):50.

[3]颜诗意,李铭.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l1):68.

[4]邢炜,李涛.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J].江西建材:工程管理,2014(14):275.

论文作者:黄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建设抗震实验论文_黄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