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论文_高原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论文_高原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沈北分校,辽宁 沈阳 110011)

摘要:在当今时代,把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当做素质教育实施道路上的重要举措,将学生健康的人性的培养与发展作为教育最高目标的一种导向,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题,重新将日常生活作为教育的源头,这同样是对当前教育弊端的一种纠正。校本课程的实施,绝对不是一种花样翻新的短期行为,更不仅仅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锦上添花,它应该是一个理性的教育决策,是一项寄托教育理想的光荣实践。

关键词:校本课程;创客空间;心理课程;应用;案例

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生而幸福。校本课程也不例外,而幸福是什么?马斯洛告诉我们,幸福感,那就是自我实现!而尼采所说的则是“成为你自己”。但在当前,我们的教育在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裹挟之下,走上了一条越来越追求现实功利的道路。考试成绩以及围绕分数形成的其他卫星利益,成为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的追求,宜人的风度、文雅的谈吐、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强健的体魄、独立的思维,这些本来在我们传统教育中的美好的成分,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把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当做素质教育实施道路上的重要举措,将学生健康的人性的培养与发展作为教育最高目标的一种导向,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重新将日常生活作为教育的源头,这同样是对当前教育弊端的一种纠正。

校本课程的实施,绝对不是一种花样翻新的短期行为,更不仅仅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锦上添花,它应该是一个理性的教育决策,是一项寄托教育理想的光荣实践。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

(一)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称之为课程。而校本课程则是指学校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之后,有效通过当地地域和学校课程等有效资源整合,并通过创新开发出来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们自主选择的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之所以被称之为课程,除了不言而喻的具备内容体系以外,还包括该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及目标、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以及课程评价的原则等内容。

在朝阳一校沈北分校,全校每个班级都学习创客课程。授课形式上分为课堂和社团两大模块。课堂模块中,一二年级低年组主要学习艺术模块中的手指画、彩虹喷泉,和机器人搭建模块中的简单搭建。三四年级中年组学习中难度搭建,并通过了微型安全金属车床和锯床等设备实践操作,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客精神。五六年级高年组在搭建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编程和3D 打印。社团模块中,同学们在课堂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入和创新。通过社团选拔人才组建我校机器人分队、航模分队、3D 打印分队。课程上到相应程度,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和机器人技能竞赛,并在课堂上形成校本创客量化评价表,以这两种形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略举一例: 课题——搅拌机

教学目标: 了解搅拌机及其运动方式

初步了解齿轮装置及它的优缺点和基本用途

重点:齿轮装置

难点:搅拌机及其运动方式

教具:科学箱,加速齿轮装置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搅拌机

教师:你们见过这样的机器吗?在哪儿见过?它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是搅拌机,它可以帮助我们打出泡沫或者混合物,如打鸡蛋、打果汁等。

环节二:了解搅拌机的基本构造

教师:搅拌机是通过搅拌叶不停地转动来进行工作的,搅拌机快速地旋转需要加速,这样的两组齿轮组就可以帮助搅拌机快速地旋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环节三:学生自主操作

A.制作搅拌机模型的框架

1.两个15孔长条与四个U型5孔长条连接

2.安装链条齿轮(小)和平齿轮(小),使用14厘米轴

3.安装与链条(大)连接的10厘米轴

B.制作搅拌叶

使用滑轮(中)和2个7孔窄长条制作搅拌叶

C.安装与搅拌叶连接的轴(14厘米轴)

环节四:所涉知识点——什么是齿轮装置?

时钟、转笔刀、修正带等物品都有像锯齿模样的齿轮,仔细观察齿轮的形态及它的如何运动。

齿轮装置就是两个以上的齿轮相互咬合进行转动并可以传递动力的装置。

齿轮装置的优点:准确无误地传递主动轴的原动力。

缺点:负荷过重将会导致装置本身或发动机受损。

用途:应用于负重较轻的机械中,如时钟。

布置作业——思考:生活中用到搅拌机工作原理的机械。

以上只是简略的举一个不成熟的例子,以此来说明,所谓校本课程基本要具备怎样的内容体例。除了以上内容以外,还有具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也就是我们平时上的课,辅之以成熟的教法设计。一个可操作的校本课程就基本成型了。

当然,我们在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到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探讨。那么就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来说,依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反映国家的教育意志,在课程实施上具有强制性,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管理、实施的课程。但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由于国家把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规则的权力下放给了地方或者学校。于是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者就有了融合的可能,甚至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二者是一体两面的。也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形成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无严格区分的必要。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遵循、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思想来实施,这样能够保证校本课程的规范和质量。

(二)校本课程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基于上述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在校本课程内容建设上,可以依照综合实践活动的三条线索来构建。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二、校本课程的创建

由于把校本课程的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相信所有学校都在认真思考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在校本课程的建设首先是学校的角色认同问题,也就是,作为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是主动的主体还是被动的主体。如果是主动地主体,那在课程建设中的难题就可以一一化解,反之,则也许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一)学校角色。作为主动地主体,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如下:学校本位:学校主体(认同责任、分享决定)、学校行动(人力资源、环境、条件、成功的经验与方法)、学校的目的(解决问题、满足需求、发展特色、追求卓越)。

(二)课程资源的选择。只要有了主动构建校本课程的意识,就一定能够在其中找到适当的课程资源,将之打造为优质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举例:

心理课程: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或者是一所学校而言,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场复杂而又有着完整过程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上,想要获得新知乃至学习上的成功,首先就要具备的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心理上渴求获得知识。基于此等目的,学校开发心理课程校本教材,其中包括学生心理课程、教师心理课程和家长心理课程。期望通过三项心理课程的整合,能够达到为学生构建学习、成长良好环境的目的。

校本课程如果立足于学生素质发展,个人成长的实际,未必需要外在的自然资源或者社会资源或者经济的很大投入。只要真切的审视,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切实需要,就一定能够构建起体现学校个性特点,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孙宇航.学校质量的监控与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姚俊 孟志宏.校本课程案例:辽宁经验.辽海出版社.2014

[3]徐梅芳.春风化雨润无声—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上海三联.2016

论文作者:高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  ;  ;  ;  ;  ;  ;  ;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论文_高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