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例新生儿胃破裂诊治体会论文_王天义

5例新生儿胃破裂诊治体会论文_王天义

王天义

【摘 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破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新生儿胃破裂的病例资料。结果 5例全部治愈。结论 早期诊断、积极术前准备并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抗感染、合理应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 新生儿; 胃破裂; 手术

新生儿胃破裂属少见病,由于发病急剧,病情险恶,病死率高。其发生病因多为胃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发育不良及缺损,多为少见的消化道畸型。该病可引起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 和感染性休克等,病死率很高【1】,好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2】。我院小儿外科自2008、2至今共收治新生儿胃破裂5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共5例,男3例,女2例。最低 出生体重1.9 8kg,最高3.85kg,平 均2.73kg。出生后 1-4d发病 ,3~5d就诊。5例患儿均急诊入院,均有拒奶、哭闹、腹胀、呕吐及呼吸困难症状,腹胀呈进行性加重。腹部立位x线平片均显示膈下游离气体。

2.治疗方法

2.1术前准备 ① 保暖、心电监护、吸氧、禁食、胃肠减压;②腹腔气体或液体过多影响呼吸,应立即穿刺减压改善呼吸;③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④应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2.2手术治疗 术中取左侧中上腹经腹直肌探查切口,均见胃壁纵形破裂口,均以胃大弯部为中心,较大面积的胃壁肌层缺失,代之以膜样胃壁组织。术式:全部患儿均手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行胃壁修补术,温生理盐水腹腔冲洗、清除肠壁上的脓苔并在左上腹及右下腹放置腹腔引流 。

2.3术后治疗① 保暖、心电监护、吸氧、禁食、半卧位、胃肠减压、腹腔引流;②使用强有力的抗生素;③补充白蛋白;④TPN营养支持 ;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⑥开塞露灌肠;⑦腹腔灌洗。

结 果

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正常进食后无腹胀及呕吐,大小便正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5例全部治愈,住院时间12-22天,平均18.5天。术后随访3个月~6年,腹部立位平片及B超未见明显异常,发育与同龄儿无明显差别。

讨 论

新生儿自发性胃破裂的病因仍不清楚 ,许多学者认为先天性胃壁缺损是该病的首要病 因 【3】。本组5例患儿术中见破裂口周围的胃壁发育不良,为膜状组织缺乏肌层。

新生儿一旦发生胃穿孔,病情将迅速进展,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全腹胀,伴有腹部压痛与抵抗感,稍晚期出现腹壁发红,一般见不到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全身情况恶化。腹部立位 x线平片仍是最为常用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典型表现为横贯全腹的大气液面,胃泡影消失。

新生儿胃破裂一旦确诊,就应该尽快进行术前准备,争取早期手术治疗。重点在于快速补充血容量,积极改善循环,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注意保暖和降温,合理使用抗生素。大量气腹致严重腹胀可导致呼吸困难,应即刻在剑突下方腹壁最高点用空针穿刺,抽出部分气体,以缓解症状。术式应尽量简单,时间短,避免过多繁琐复杂的操作。根据穿孔的部位、病变的程、考虑手术方法【4】。手术目的是阻断腹腔内继续受到污染与感染扩散,恢复消化道的连续性。本组病例均为胃壁较大面积肌层缺损,不可能仅做简单修补 ,应彻底切除包括病变与正常胃壁交界部组织后,将完全正常的胃壁缝合修补;温生理盐水腹腔冲洗、清除肠壁上的脓苔并在左上腹及右下腹放置腹腔引流 。

术后应加强护 理加强保暖,严密监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和尿量。常规应用肠外静脉营养 (TPN),适 当补充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及电解质等,注意监测血常规、血糖、尿糖及电解质、肝肾功能。这样既便于操作和护理,又能基本上满足营养发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孔赤寰,马继东,马汝柏,等.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诊治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6):335—337

[2]李正,王惠贞,吉士俊,等.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39—641.

[3]李桂生,刘钧澄,刘唐彬,等.新生儿消化道穿孔和绞窄性肠梗阻处理.中华小儿外科 杂志,1993,14(6):327.

[4]黄英,王练英,王慧贞.新生儿自发性胃破裂病因及成活相关因素分析.小儿急救 医学,2000,7(2):99,

论文作者:王天义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5例新生儿胃破裂诊治体会论文_王天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