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方法实例分析_科学论文

物理科学方法题例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科学论文,方法论文,题例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公式法

对物理数据进行处理时,经常要用公式来表示实验的结果.公式的特点是准确、简洁、明了.

例 科学家通过实验探究某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得到如下表所示的一组t和P的数据:

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推知上述气体的压强P与温度t间的关系式应为________.

分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温度每增加25℃,气体的压强增加10kPa.由此可推知:P=100+0.4t(kPa).

二、等效法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到等效法:例如将一个7Ω的电阻替换某支路中2Ω和5Ω串联的电阻,在其他条件下,该支路中电流不变,说明一个7Ω的电阻与阻值为2Ω和5Ω串联的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等效的.所以可用的7Ω的电阻替代2Ω和5Ω串联的电阻.

例 在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中用的就是等效替代法,其中R[,x]是等测电阻(阻值大约几百欧),R是滑动变阻器,R[,0]是电阻箱(电阻箱的最大电阻值大于R[,x]).

请根据实验电路图把下列主要实验步骤中的空白填空.

(A)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并将电阻箱R[,0]的阻值调至最大

(B)闭合开关S[,1]前,滑片P置于________端(选填“a”或“b”)

(C)闭合开关S[,1]

(D)闭合开关________,调节滑片P,使电流表指针在适当的位置,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

(E)先断开开关________,再闭合开关________,保持________的电阻不变,调节________,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

分析 本题的设计思想是S[,1]、S[,3]闭合时,R[,x]与R串联;S[,1]、S[,2]闭合时,变阻箱R[,0]与R串联,并且在R不变的情况下,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的知识可知,R[,x]的阻值等于变阻箱R[,0]的阻值.本题的巧妙之处是用变阻箱R[,0]来代替R[,x],通过R[,0]来反映R[,x]的大小,故答案分别为:a、S[,3]、S[,3]、S[,2]、R、R[,0].

三、控制变量法

科学实验中常用控制变量法,而实验的灵魂在于控制,只有对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例 在做“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为了便于研究,采取控制变量法,即每次挑选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通过它们的电流,然后比较其大小,最后得出结论.

(1)为了研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用的两根导线是________.

(2)为了研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选用的两根导线是________.

(3)为了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的两根导线是________.

分析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为了研究电阻与某因素的关系,应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故答案为:(1)A、D(2)A、B(3)B、C

四、图象法

例 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在已有大量数据时,要想更容易地了解概况并找出规律,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下表给出的是大气压跟对应高度的一些测量数据,请你采用学过的方法或自己创造的方法(只写出一种方法),形象、准确地表示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根据你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你认为大气压随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若某地的大气压强为7.0×10[4]Pa,请你推测一下当地的高度:

分析 采用图象法.由图象可知,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当大气压强为7.0×10[4]Pa时,可推知当地高度为2.8km.

科学的精髓在于创新,而让学生参与实际过程的设计,则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地把知识转化为创造力.

例 某工厂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自制一批“救生衣”.这种救生衣是将泡沫塑料包缝在背心上.它的技术指标之一是,穿上这种救生衣必须使人的头部露出水面.制作前,设计人员要通过搜集数据来估算每个救生衣的最小体积.下列是设计人员搜集的一些数据:

(1)人体的质量m[,1];(2)人体的密度ρ[,1];(3)人体的体积V[,1];(4)人头部体积与人体体积的比例关系K;(5)水的密度ρ;(6)泡沫塑料的密度ρ[,2];(7)泡沫塑料的质量m[,2].你认为知道哪些数据就能完成这些要求:

(A)(1)(2)(4)(5)(6)(B)(1)(2)(5)(6)(7)

(C)(1)(4)(6)(7) (D)(2)(3)(4)(5)(6)

分析 本题用浮力知识来解决:

为保证安全,人和泡沫塑料受到的总浮力应等于人和泡沫塑数据总重,即F[,浮]=G[,总],可化为:m[,1]g+m[,2]g=ρg(km[,1]/ρ[,1]+m[,2]/ρ[,2]).则可知需要的数据有:(1)、(2)、(5)、(6)、(7),答案为(B).

六、科学猜想+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

例 1991年8月《新民晚报》报道一则消息:上海的信鸽从内蒙古放飞后,经历20余天后,返回上海市区鸽巢.信鸽这种惊人的远距离辨认方向的本领,实在令人称奇.人们对信鸽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的原因作出了如下猜想:

(A)信鸽对地形地貌有极强的记忆力

(B)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超声波

(C)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次声波

(D)信鸽体内有某种磁性物质,它能借助地磁场辨别方向

那么信鸽究竟靠什么辨别方向呢?科学家们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百只训练有素的信鸽分成两组.在一组信鸽的翅膀下各缚一块小磁铁,而在另一组信鸽的翅膀下各缚一块大小相同的铜块,然后把它们带到离鸽舍一定距离的地方放飞,结果绝大部分缚铜块的信鸽飞回到宿舍,而缚着磁铁的信鸽却全部飞散了.科学家的实验支持了上述哪种猜想?

分析 本题的思维过程:提出四种猜想→对比实验→科学推理→得出结论(信鸽体内有某种磁性物质,它能借助地磁场辨别方向).

七、类比法

例 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引导下联想到力学中水流形成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相似的规律,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转动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分析 类比过程如下:

抽水机→水压→水流→涡轮转动(消耗水能)

电源→电压→电流→电灯发光(消耗电能)

答案:(C).

八、建模法

物理学常把实验的研究对象或实际的过程抽象成物理模型.

例 甲、乙两棵树,它们根系的深浅及发达程度基本相同,但乙树高于甲树.当我们研究哪棵树容易被大风吹倒或折断时,可以把树看作是一个________模型,由此就可以判断出________树容易被吹倒或折断.

分析 风吹动时,树干和树梢部分以根为固定点转动,则树的物理模型是杠杆.由杠杆的知识可知:树越高,力臂越长,故乙树容易被吹断.

标签:;  ;  ;  ;  ;  

物理科学方法实例分析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