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宗教信仰观的树立论文_张筠梓

民办高校学生宗教信仰观的树立论文_张筠梓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摘要: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但是,宗教信仰问题始终在社会稳定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备受关注。高校当中,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攀升,信仰种类繁多。其原因呈现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上面临着很大挑战。本文对大学生宗教态度的原因分析,论述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保证校园稳定,社会和谐。

关键词:民办高校;宗教信仰;和谐校园

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出新的特点,成因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方向引导,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开设宗教学方面的人文素质课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引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

一、大学生宗教态度的原因分析

1、社会文化的冲击。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在人类历史上绵延千年直至今日,是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根源的。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但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宗教热”现象。“商业和旅游业介入宗教文化活动,不少宗教场所深受大学生青睐深深吸引着大学生来浏览。”大学生身为社会的一员,并不能避免此等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在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逐渐消失、新的行为标准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以对社会形成有力约束和规范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多种文化的交融激荡与多样价值选择,大学生极易出现心理迷茫,并倾向于宗教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宗教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家庭信仰宗教,中国春节时祭拜鬼神很多就来源于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及广大农村地区,绝大部分都信仰各种宗教,世代处于宗教文化的影响之下,并形成一种民族习性和风俗。大学生身为家庭的一员,从小受到宗教耳濡目染,随家人出入寺庙、烧香拜佛、抽签算命,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更认同宗教的包括“因果循环”“富贵有命”在内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从而对宗教产生亲近感。87% 的受调查大学生选择“看手相”、“算命”、“抽签”等类宗教活动就是大学生亲近宗教的证明。而随着改革开放,国外宗教的传入,也使不少家庭从精神上皈依之,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大学生很可能会信仰宗教。

3、内在的精神需要。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使个人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我调控能力有待完善提高。”进入高校,大学生会面临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确定新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也是心理调试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会对部分学生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同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消极腐败、道德失范等现象会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面前,大学生容易出现道德迷茫和信仰动摇,在不能从学校教育中寻求帮助和解惑的情况下,会逐渐走向亲近宗教所独有的伦理性、正义感和责任观念的道路,进而皈依宗教信仰,逃避现实,实现所谓的“精神升华”。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注重教育实践的方向性。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任何教育实践都意图实现某种客观目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我国实现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更是如此。而对于大学生如何认识宗教、树立正确宗教观的问题,其解决途径固然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紧紧把握方向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看法和观点在宗教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反向验证,从而构成我们正确看待宗教问题的具体出发点和落脚点。换而言之,大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是检验其是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看待宗教问题的重要标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无疑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前提所在,执政党在现今阶段关于宗教问题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依据,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学生思想动态与社会思想道德素质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实依据,教育实践的方向确定是教育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大方向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看法与观点,才能在实践中实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而体现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宗教观的本质所在,即坚定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科学生成和转变。

2、注重教育内容的人文性。教育实践需要内容的支撑,不能言之无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注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一般是一笔带过,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教育严重忽视。本质而言,现今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胎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实践。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日益多样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变化发展和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更新速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本来薄弱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面对此种情况更显示出捉襟见肘的态势,其理论与内容空洞、乏力、单薄已经引起大学生普遍的逆反心理。面对此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注重其内容的人文性。人文是一种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其终极意义在于对人的尊严、地位、价值、命运的关怀,目标在于构建理想与健全的人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做出科学与合理的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随着具体时间和具体历史阶段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容也应该跟随时代的变化发展,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内容上增加人文元素,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合理需要,通过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从而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升其人生的意义价值。

3、注重教育结果的实效性。任何实践活动都追求一定的结果,结果是否符合主观动机和愿望是检验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结果是否有效、具有实效性必须随着时间推移才能得出结论。但是结果的滞后性并不能否认当前注重教育实践与进行教育实效性评估的必要性和积极价值。相反正是结果的滞后性更需要对当前的教育过程及实效性进行评价,通过信息反馈,不断修正教育过程,以实现结果与客观动机相符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对大学生宗教观念进行持续性更新教育,可以极大地影响其关于宗教问题的看法、观点,对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间接的作用。客观而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大学生普遍感到课程内容抽象、遥远,不贴近实际,教师单方向灌输,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的高低,不重视其思想观念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其应有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应该确定对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估,一是目标评估,通过改革与设定教育目标,以阶段检查为手段,确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成本评估,对教育过程实现投入—收益评估,确定投入的产出效率,以期不断修正教育形式、内容与方法。从而增强教育实践结果的实效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最大积极效果。

总之,从保证大学生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和健康的心理出发,高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帮助学业和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困境,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形式丰富多彩的二三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内心世界,打造温馨、健康、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从根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信仰观。

参考文献:

[1]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 新西部. 2013(8).

[2]陈兆芬.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基金项目:《民办高校学生宗教信仰与构建和谐校园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4ZTZ030

论文作者:张筠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9

标签:;  ;  ;  ;  ;  ;  ;  ;  

民办高校学生宗教信仰观的树立论文_张筠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