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研究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_中学生论文

学科研究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课题研究与综合素养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中学生论文,课题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对于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涉及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不同的学校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二附中”)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课题研究是中学阶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提高学生高考志愿选择自主性的重要手段,还有助于中学生综合素养中多方面潜能的提升。本文中,笔者结合学校实践,就课题研究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自我认知程度提升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课题研究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所谓社会责任感,就是指社会群体和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的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素质。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一旦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情感,就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意志,并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2]而且,责任是一个人品格和能力的承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素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校的很多教育教学工作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中课题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一)课题研究的选题中渗透社会责任感

      学生的课题研究不仅仅是进行一项简单的科学研究工作,除了基础的科学实验工作外,课题研究还涉及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统筹安排能力、论文写作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才可能具备科技创造潜质,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科技英才,成为一名肩负社会发展重任的科技英才。所以,科技辅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德育功能。在课题研究的选题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鼓励他们从中选择所要研究的对象。通常,这些现象和热点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关系国计民生,这种选题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华东师大二附中很多学生的科技创新课题都包含有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因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社会发展、人类生存影响因素的探讨,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研究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14年,学校科技创新班共有77个课题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其中有58位学生的课题从社会责任感出发,形成关注社会、民生和环境等课题研究。2015年,学校科技创新班有79个课题项目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61位学生的课题是从社会责任感出发的。例如,有的学生选择“无纺布购物袋抗光氧老化性能研究及改进”的课题,其原因就是他发现市场上流通的购物袋容易老化、使用寿命短,这不仅导致购物袋的消耗量大,而且会使人们对环保购物袋产生抵触情绪。又如,出于对“雾霾现象”的关注,一些学生开展了“气凝胶复合材料用于控制PM2.5污染的研究”“上海市雾霾污染和居民肺癌发病率的关系初探”等。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渐明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并解决其关注的社会问题,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造福社会。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分工更加精细的现代社会,人与人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人与人间要想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就必须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因此,团队精神是社会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显得更加重要,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科学研究也无法进行。

      团队合作精神究其根本是团队成员之间的责任感。基于在团体工作中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责任感是团体活动成功的前提。基于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在课题研究中通过鼓励两三个学生组建团队项目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课题确定后,学生进行任务分工,达成能力互补。这种合作与分工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任务。而课题的成功与否必然取决于每个人任务的完成程度,只有每一名学生都具备良好的责任感,课题研究才能取得成功。例如,在“基于蓝牙控制行李箱”的课题中,有的学生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强,主要负责课题的缘起、研究思路和论文的撰写等工作;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很强,则主要负责课题相关产品的设计以及展板的制作。小组成员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但在课题实施阶段也难免会出现分歧。在处理分歧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明确各自的责任,相互提出建议并分享不同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需要团队成员间通力合作、取长补短,也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三)课题研究的评价中升华社会责任感

      课题完成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其基本模式就是模拟答辩。由于学生研究的课题属于不同领域,他们在互相交流和讨论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引起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样的相互评价,学生会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会综合考虑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利益。这样的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在课题答辩阶段,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接受评委专家的评价,其中也会涉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定,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课题自然得到肯定。这种评价方式会促使学生形成关注社会的思维角度,使他们认识到关心社会、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进而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课题研究与自我认知和专业选择

      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兴趣、志趣甚至人生的发展方向。学科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人生定位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兴趣不仅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其对于个人的专业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3-4]。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知、确立人生志向。要做到这一点,课题研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课题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的志向所在。这些将帮助学生在高三毕业选择专业时作出基于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人生发展方向的判断。

      (一)课题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兴趣引导着受教育者的人生方向。中学生的课题研究始于问题,特别是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的研究工作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科兴趣,同时强化其学习动机。因解决具体问题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作用稳定而持久,不容易受偶然因素和情境变化的干扰,使学生对这一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5]例如,学校有位学生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对解决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他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采用化学吸附的方法能够降低土壤或者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并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对吸附、络合、配位等化学知识以及关于微孔、介孔等物质结构知识产生兴趣。通过课题研究,这位学生理解到化学这门学科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人生志趣

      从字面上解释,人生志趣是指人的兴趣和志向;从心理学层面看,与兴趣相比,志趣对于个体在某个领域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陆一、史静寰的研究发现,在大学中资优生依然存在志趣与方向不匹配的现象,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动力的缺乏。[6]而在大学阶段学生以试错的代价来选择方向时又导致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因此,对学习个体而言,在中学阶段尽早地确立人生志趣,使志趣与优势潜能相匹配,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源。这可以为学生未来发展达到一定的创新高度提供强大的支撑,也可以解决在大学阶段因志趣方向不匹配而导致的教育资源浪费问题,更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学术人才。华东师大二附中于2008年承接了教育部“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推进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经过研究发现,中学阶段进行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把课题研究的兴趣点逐步转化为人生志趣,并通过专业选择得以体现。

      笔者通过对学校学生的课题研究经历及其高中毕业的去向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课题研究经历相关。例如,2013届理工科学生的专业方向与课题研究的相关度达到68%,文史、外语类则不明显;2014届理工科学生的专业方向与课题研究的相关度为72%,经济管理类为63%,文史、外语类则不明显。这说明学生选择理工科专业与其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经济管理类有一定的关联度,而文史外语类则关联度不大。总体而言,中学阶段课题研究的经历能够使学生的学科兴趣进一步得到强化并转化为人生志趣。这一点在选择自然科学类研究课题的学生中表现更为明显。对于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并将其作为发展方向的学生而言,后续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是充满动力的,他们也更易于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成绩。

      (三)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人格

      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独立人格之于人犹如人的骨架和脊梁,只有内心自由才能精神独立,才能重新构建道德判断的标准,才能开出理性、平等之花,才能结出创新、文明之果。但是我国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一般缺乏独立人格。[7]而时代的发展已经对中学生的创新潜质和独立人格提出更高的要求,独立人格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也是激发人的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在条件。所以,学校要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在诸多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途径中,课题研究是一条有效的路径。首先,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和教师共同解决问题,共同确立研究方案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在课题研究中,学生首先要发现问题,在问题发现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而在后续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各方面信息来作出合理的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有助于其独立人格的养成。再次,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提出假设、用科学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科学结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能会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论不符,但正是这样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他们科学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特别表现在大学专业与个人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完成课题研究的学生在人生志向选择时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很多学生在经历课题研究过程中将兴趣转变为人生志趣,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在高三毕业面临专业选择时,他们坚持选择与自己课题研究兴趣相符的专业或大学。这种选择没有任何的功利思想,也不受物质条件的制约,体现了独立人格的重要作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也是其自我认知、人生定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应注意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找到人生志趣、形成独立人格、确立人生定位。尤其是对于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学校更要引领他们在走上创新之路时将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确立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远大志向。

标签:;  ;  ;  ;  ;  ;  ;  

学科研究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