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舞蹈教学及其育人功能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蹈论文,功能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选定了“小学舞蹈教学及其育人功能的研究”作为我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还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基础观点作为我们研究的依据。
美学研究表明: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前三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前三育之中。美育在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时,在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时,是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它有利于德智体的健康发展。
有关创造理论指出,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而要求教师在致力于奠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能对师生双方的行为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研究成果与分析
课题从1996年9月立项,1997年元月论证开题,到2000年10月结题,历时4年,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一)创建了“欣赏—模拟—学创”式小学舞蹈课教学模式
1.小学舞蹈课教学模式的构成。
我们所构建的“欣赏—模拟—学创”式小学舞蹈课教学模式,是为教师在舞蹈课教学中提供的一个活动框架,它是依据教学过程发展规律而形成的一个正向的线性结构。该模式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及能力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欣赏—模拟—学创。三个阶段又包含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及情感发展的不同的六个环节:欣赏包含“初步理解”和“情感陶冶”;模拟包含“基本掌握”和“情感激发”;学创包含“巩固运用”和“情感发展”。
(1)欣赏。这是舞蹈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阶段,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阶段提供背景和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1)“初步理解”是学生了解舞蹈知识的初始阶段,其要点是认知激活、定向准备,即要使学生在此阶段,从进入教学活动开始之时便处于认知活跃状态,积极主动地去摄取知识,激发对舞蹈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2)“情感陶冶”是通过欣赏优美的舞蹈动作,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其中美包括形象美、动作美、旋律美、服装美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美的欣赏,对美产生直观的、初步的印象,同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全身心地沉浸到情感交流和情绪体验之中,从而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和陶冶。
(2)模拟。模拟阶段是学生具体学习及掌握知识的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授及学生的模仿,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模拟阶段,使学生了解舞蹈的思想性、艺术性,让学生的舞蹈想像力受到充分启发,使其受到舞蹈艺术形象的感染;通过模拟舞蹈基本动作使学生在生理和形体上得到发展。
1)“基本掌握”是在通过欣赏阶段对舞蹈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舞蹈知识进行理解及掌握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舞蹈动作的基本含义及对事物的客观反应性。此环节的重要特点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就是在模拟中达到学习舞蹈知识的目的。
2)“情感激发”是通过教学材料的诱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模拟学习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感召力及对舞蹈知识的逐步掌握,使学生对自我能力充分肯定及对形象艺术充分表达,从而在情感上得到表现欲望的激发。教师要创造各种各样为小学生喜闻乐见、丰富有趣的接触教学内容的方式,利用示范、分解组合等方式,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产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3)学创。学创阶段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启发他们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它是在舞蹈动作的掌握、有丰富的音乐感受和一定的舞蹈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初步按歌曲或乐曲内容自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表演。
1)“巩固运用”过程是每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舞蹈教学模式中的此环节,是针对学生将所理解和掌握的舞蹈知识从认知方面加以巩固、应用并与拓宽、延伸相结合。教师通过学创过程中的启发,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作灵活应用上的引导,以利于把教学活动与社会活动衔接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巩固运用”环节还体现出“在学中创”、“在创中学”的特点,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理解加以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学习自身所缺乏的知识,为下一循环教学过程作好铺垫。
2)“情感发展”即让学生在巩固运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与知识的运用创造及自我想象力所产生的成功感相联系,也与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价值、丰富性和趣味性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以及对艺术作品和客观现实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情感体验并向高层次演进。要有效地将学生在认识拓宽、延伸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乐趣迁移到教学内容本身,使学生情感得到正向发展。
2.小学舞蹈教学的实施策略。
(1)舞蹈教学改革与实施新课程方案相结合。我们把舞蹈教学与新课程方案结合,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作为舞蹈教学课程,合理利用活动课为学校开设一门特色艺术教育。
2)常规教学与活动提高相结合。我们通过舞蹈课发现比较好的苗子,组织成一支舞蹈队进一步训练,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特长。然后,这些舞蹈骨干又分散到各年级各个班进行辅导,将普及与提高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红领巾学校的课内课外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3)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为了能使学生对自我能力进一步的肯定,同时检查教学中素质目标的完成情况,我们在舞蹈课教学中建立了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使自评和他评更有效,我们建立了考核评价体系,即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在考核评价中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促进和鼓励作用。
A级:能够根据社会生活感受大胆创新,自我编排舞蹈动作,且表现欲望强,形体动作完成好。
B级: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有所创新,有一定的表情,动作能基本完成。
C级: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舞蹈动作,能够接受和完成新的舞蹈动作。
(二)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小学舞蹈教学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
1.小学舞蹈教学的健体功能。
就小学生来讲,由于被舞蹈自身的美感和丰富的内涵所吸引,他们非常喜欢、迷恋这一活动形式,这就为小学生的身体锻炼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整个舞蹈活动中,基本功训练尤为重要,按照“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要求,老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自然形态,然后对他们的头、肩、背、腰、手、腿、脚等部位依次进行规范化的训练,以增强他们身体各部位的软度、力度以及关节的灵活性,使他们仪表、举止端庄得体。
2.小学舞蹈教学的审美功能。
小学舞蹈教学是通过形式美和内容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可以说,舞蹈是小学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舞蹈首先是美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形象美、动作美,造型美、旋律美、服装美等,小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这些美的感染,对美有了直观的、初步的印象,成为一个能够体验美感的人。
舞蹈还能表达一种美的思想内容,包括心灵美、行为美、人物美、自然美。这种对美的生活的赞颂,必将给小学生幼小的心灵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也可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小学舞蹈教学的益智功能。
舞蹈表演,既要求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一致,又需要思维和听觉、视觉的完美统一。所以,孩子们每学习一个舞蹈节目,就是对他们智力的一次有效开发。
(1)舞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舞蹈本身是由许多人体动作组成的。它同时还包含着许多数的概念。如一个动作做几次,几个八拍等,都需要熟记,不得有半点马虎。特别是演出时,面对观众,能做到不慌不乱,表演自如,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可见,用舞蹈这种特殊形式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舞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从舞蹈的内容来讲,当学习一个舞蹈时,老师根据舞蹈所要求表现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诱导和启发,其目的是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理解和接受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并能用较准确的舞蹈语汇把它完整地表现出来。其次,就舞蹈的形式而言,舞蹈中还经常采用三角形、圆形、扇形等多种几何图形,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一旦采用舞蹈形式来表现,同样能使学生很快熟悉和理解。
(3)舞蹈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舞蹈的完成,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手、眼、身、步等进行多次的调动和配合,这种情绪式的调动配合,极易促进大脑进入兴奋状态,这时,只要老师稍加启发,儿童就会随着音乐的起伏,展开积极的想象。如小燕子怎样飞来飞去,小骑手怎样策马在草原上奔驰等。乍看起来,这些动作都很简单,但经艺术加工,再经过不断的重复和创新,就会使小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最终使他们的想象力有了新的突破,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一个舞蹈,而是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创造的空间。例如,我们曾以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自编自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结果,每个孩子都跳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4.小学舞蹈教学的育德功能。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活泼、好动又是儿童生理成长中的重要特点。而舞蹈正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和表情,形象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这恰恰迎合了儿童的特征。用舞蹈这一特殊形式来教育学生,比课堂上单纯的语言表达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很容易被学生接受。1998年7月,正是长江发大水期间,学校放暑假了,我校丁晓同学从电视上看到灾区人民受灾的情境,硬是让爸爸带着她找到武汉市民政局,为灾区人民捐了一笔钱。她是全市第一个捐款的学生,当记者问及她当时的想法时,她说:“放假前,我们在学校里排练舞蹈《喜庆》,这个舞蹈是表现我们学生欢快游戏、幸福成长的。对照灾区小朋友们的不幸,我心里非常同情,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舞蹈也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如果有一个学生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场面的美感。通过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养成了一种自觉遵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学生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内向、胆小害羞等心理。参加舞蹈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外,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练。
(三)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我校生源是按招生要求正常入学的,但我校舞蹈课教学及舞蹈队训练演出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普遍、良好的艺术熏陶,学生的能力普遍增强。课堂上,我校学生思维敏捷活跃;生活中,我校学生开朗活泼可爱。全校大队、中队和班级干部中,有80%是舞蹈队队员,他们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在校园文化中起着非常活跃的作用。他们主持晨会、升旗式从容自如;主持班队会,为班级编排文艺节目得心应手;策划、组织“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的演播活动入情入韵,艺术小能手的活力展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1996年以来,我校有30多名同学考入北京、广州及本省、市的艺术学校,约占建校近30年来输送艺术人才总数的10%。近4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市级艺术竞赛获奖的约有百余人次,1999年4月,品学兼优的魏林同学被全国体育舞蹈协会选拔赴英国参加世界少儿体育舞蹈大赛,成为亚洲惟一进入决赛的选手,获得英国皇家舞蹈银牌证书,为祖国为学校赢得荣誉。
科研的深入,也起到了拉动全局的效果,德育工作上了新台阶,教学质量提高,综合办学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1999年11月,我校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