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信息化:新世纪的两大发展趋势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信息化:新世纪的两大发展趋势_全球化论文

新世纪的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与信息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两大论文,化与论文,趋势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00)04-0034-05

人类社会正在从经历了以蒸汽机为中心的动力革命之后,建立于工业革命之初的、以国家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革命发展,这个革命将使人类走向以发展新技术、相互联系紧密并以信息为基础的全球社会。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

1 全球化

1.1 剧烈变动的症候

当人们进入到21世纪的前一段时间里,世界形势的发展,使人强烈地感觉到急剧变动的症候。不论从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强烈的变化。如华沙条约集团的瓦解;苏联的解体;市场经济成了我们改革的方向;计算机已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5mm[2]的芯片上从容纳350万个元件将增加到容纳1亿个元件;Internet成了全世界的共同通信工具。……从当前来说,我们只知道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是笼统地感觉到世界已进入“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时代。

1.2 全球化的历史

全球化可以追朔到1492年,哥仑布发现新大陆开始,那一年哥氏远航美洲,使东、西半球的居民互相知道彼此的存在。此后,人类各部分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密切,当然也包括激烈的冲突,甚至战争,以及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然而那时候的交往,还是在马克思所说的:“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可以把前500年的历史简要概括为“国际化时代”(Internationalize Era)。

只是到了五百年之后的1992年,人们才感觉到出现了一种全球性的力量在裹胁着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集团,以至无数个个人进入一个汹涌澎湃的大潮流。我们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发展是如此之快,出人意料,觉得原来的一切都不够用了,思想渴望着填入新的东西。用术语来描述就是“世界系统已达到全球维度”。2000年前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受这句话的启发,使我们找到用“全球化”来形容世界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和平和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1.3 全球化趋向的一个突出标志

形成上述感觉的一个突出标志是1989年底东欧华沙集团的瓦解和两年后苏联的解体。一个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军事——工业——科技大国,没有经过外敌的入侵,在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内,突然一下子崩坍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事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异乎寻常的力量呢?现在我们还没有这种可能来作精确分析,说明原因,但有几点可以提出来讨论作为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力量冲垮了一个僵化的体制;

2)信息的传播冲开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3)交易费用太高,引起了制度的选择;

4)系统论中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系统的持续必须要开放,一个不和外界交换信息的封闭系统是必定要死亡的;

5)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经济竞赛中吃了败仗,没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

1.4 全球化的推动因素

历史有转折点,但历史是不停地前进的。人们常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具体说有以下几个因素:

1)交通与通信发达的结果

这种发展给在全世界加强联系和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当年哥仑布冒死艰难地走70天的航程,今天只要几小时、十几小时就能在东、西半球穿行,通信在几分钟内就能达到全球联系。

2)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正面力量

当前,经济全球化由于技术革命和“冷战”的结束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经济区域集团化是走向全球化的阶梯,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就是这样的区域性经济组织。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给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Internet的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使全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日益缩短。新技术带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条件。目前“新经济”已显示出勃勃生命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兴未艾,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给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个别经济发达国家,在获益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和振荡。但据经济界乐观的估计,根据经济长波理论,80年代末期兴起的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会有30年左右时间的生命周期,也即世界经济在2020年之前有可能保持快速增长,局部性的波动和危机难以避免,但不大可能出现全球性剧烈波动和危机。这就为全球化物质基础给出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很好利用这个机遇。

跨国公司的实力扩张,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这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表现,也是其必然结果。据统计,到2000年上半年为止,全世界大约有4万家跨国公司,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总产值的40%,贸易量的60%,直接投资的70%,境外投资的90%,研究开发的80%。跨国企业并购和重组之风愈演愈烈,1990年跨国企业并购金额为4千亿美元,到1999年增加到3万亿美元。

现在物资、人员、信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和流动,其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个边界,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不是被冲破,就是被越过。这种由于科技、经济的发展形成的力量是促使全球化的正面力量。

3)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地球生态的破坏,是促进全球化的另一种力量

现在地球上的资源趋于枯竭,甚至从来没有人以为会发生问题的土地、水和空气也被污染得不适于人类生存了,如地球上的CO[,2]已增加25%,这对人类的生存影响要持续20万年,不能即刻消除。因此,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各个民族的积极参与、协调一致的共同行动。

4)解决人类发展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也非有全球的努力不可

人类最早认识到自己有被毁灭的危险,是在上一世纪40年代制造出原子弹并用于轰炸日本以后,现在世界上积存的核武器大概足以毁灭人类多次而有余的。要制止核技术的扩散,禁止核武器的作用,也非有全球的共同参与不可。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使一些人放纵,人类的教育还没有全面教会人如何正确地生活,当前这个时代的另一面是人欲横流,道德败坏,饥饿与瘟疫、奢侈与浪费并存;爱滋病与海洛因、犯罪与恐怖等都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人类要制止这部分人的恶行,打击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维护人类的生存幸福,也非得通过全球的协调一致的努力不可。

1.5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政府”

近年来,借“金融全球化”之势,美国出现了大约4000多家对冲基金。这些基金在世界各地兴作浪,因此,建立国际有效监督机制,遏制投机势头,成为世界要解决的热门话题。

国家的干预在相当程度上能对一国内部的市场经济起作用,但却不能解决由世界性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稳定,因为一国对世界市场出现的问题没有多少有效的办法。由于经济的全球化把一国的生产结构纳入全球的生产结构,把一国的市场纳入全球的市场。因此就需要一个适合于世界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全球政府”对之进行有效的调节。然而,客观的现实却是以国家为主要行为者的国际政治体系不可能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全球政府”至今仍然只是某种理想境界。于是,全球性的生产仍然处于世界性的无政府的状态之中,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之下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世界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由于缺乏“全球政府”的“看得见的手”的控制和调节而搅得世界经济“周天寒彻”。1992年的欧洲金融危机,1997年的从东南亚开始的金融危机,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杰作。

世界经济缺乏“全球政府”调控的另一个全球性后果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的全球社会性越来越明显,而资本却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手里,从而使全球贫富地区的差距愈拉愈大。由于私人资本所追逐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发达国家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证本国居民的安居乐业,因此在没有“全球政府”对这两者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条件下,全球性的经济体系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公平。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落后国家一进入世界市场就处于不利的地位。更为严重的是,全球财富的分配极不公平。由于不存在“全球政府”的世界性收入调节机制,因此拥有资本的中心地区就可以富上加富,而缺乏资本的边缘地区自然就穷了再穷。世界经济的这种中心富裕、边缘贫穷的格局不仅造成了南北矛盾,而且使边缘地区经济和政治极不稳定,饥荒、萧条、兵变、政变、国际冲突、种族冲突和屠杀层出不穷。虽然造成这些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贫穷却是最根本的原因,而这恰恰与经济的全球化有直接的联系。

虽然在国际社会中目前已有关于实行世界性税收的讨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WTO)等国际组织也在不断地加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但是距有效权威性的“全球政府”的产生似乎还很遥远,世界经济的无序性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还是要按其固有的规律前进。

1.6 全球化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有过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人类历史的发展必然要向人类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前进,这是科学的真理。其二,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这是大势所趋,一切有违于这个目标的行为,不是被反对,就是要失败,即使暂时得逞,也为时不会很长。共产主义社会至少有3个标志:一是高度发达物质文明,达到各取所需的程度;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其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做到各尽所能;三是建设一个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是全人类正常人都会拥护的3个目标。其三,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早就讲过: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因此,全球化不过是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一个前奏。由此可知,全球化的结果不会是资本主义胜利,而是共产主义胜利的一个标志,是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积极地拥护并努力推进这种全球化趋势,而不是反对和阻碍它。

2 信息化

2.1 什么是信息化?

所谓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其含义是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全面地发展和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从而使所创造的劳动价值(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到占主导地位,并使社会各单位和全体人民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声音、数字、图像或影像),享用和相互传递信息,以提高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提高各单位和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及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综合素质与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信息化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既是必须抓紧贯彻实施的迫切任务,又是一个漫长的无止境的过程。

2.2 信息化的内涵要素

1)信息基础设施。由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处理的软、硬装置及信息资源库整合而成的统一体。这是信息化的支撑环境。

2)信息产业。包括硬件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这是信息化的支柱。

3)信息技术。含研究、开发及应用技术。这是信息化的根基。

4)信息人才。各类人才队伍及其团队精神。这是信息化的能动力。

5)信息环境。包含标准化、安全性、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这是信息化有序运行的保障。

各要素相互联系、互为依托,构成了社会信息化的全局。

2.3 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信息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1997年4月美国政府公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报告中得到启发。报告中提到到1997年底,美国和加拿大在线购物人数从6个月前的47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到2002年,电子商务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报告中说: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其中包括因特网业务,正以比全美经济增长速度快一倍的速度增长。因特网的信息流量每100天翻一番。信息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达740万。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因特网发展速度比历史上其他传播工具的发展速度快得多。收音机出现38年后才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机出现以后,经13年时间才达到5000万观众的水平,而因特网达到上述数字仅用4年时间。1994年,约有300万人联上因特网,而到1997年底,有超过一亿人在使用Internet。所以,路透社在News.com上撰写专文:“电子商务正促进经济”;《今日美国》刊出文章:“电子商务以每百天一倍的速度增长。”

如果不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1997年通货膨胀率原应为3.1%。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平均年薪为近4.6万美元,而其它私营部门从业人员平均年薪为2.8万美元。

美国商务部长威廉·戴利(William·Daley)说:在过去5年里,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出1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5%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美国1997年的失业率降至24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率也降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向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转换和升级。美国制造业从1980年的21%降到1995年的12%。

人类社会在此之前,高就业与高增长总要伴高通胀;而低通胀永远与低就业、低增长为伍。更糟的是进入70年代,高通胀、高失业与低增长形成“滞胀”这种不甚美妙的搭配。可以说这三个要素之间从来没有过理想的组合。可现在情况全变了,在美国,经济出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并存的较长时期的持续经济增长。美国的这次经济增长已长达快10年,超过100个月。到1999年底增速达4.3%,预计2000年也会在3.5%以上。美国的失业率已从1992年的7.4%下降至1997年10月的4.9%;截止到1997年第三季度,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仅为1.4%。美国的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都处在最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综合起来说,信息化对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1)信息化促使信息产业的领域快速扩张和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群和经济增长点

信息工业正在由单一制造业向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和信息服务诸业并举的方向发展。通信业正在由模拟的语言电话、传真等窄带业务,向宽带化、数字化、网络化、个人化、综合业务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业,正在从单向广播功能向双向交互业务发展。信息服务业正在壮大,从事信息采集、处理、存贮、流通、传播、传授、咨询的服务正在兴起,形成直接依存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创造的新兴行业。互联网络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正在形成巨大的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形成了大量新的产业群,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信息化突破市场的地域限制,扩大市场规模,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总之,信息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

2)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信息化不仅改造产业结构的旧有格局,而且通过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信息化使传统物质生产所占比重相对下降,高消耗能源、资源型的加工部门相对减小,以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节能、节材型加工部门相对增大;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相对减小,附加值大的信息密集型生产相对增大等,促使某些“夕阳工业”向“朝阳工业”转化。

3)信息化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市场竞争带来重大影响

信息化强化信息采集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导致经济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发生变革。信息网络在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企业加强生产、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管理、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4)信息化促进教育和科技的变化与发展

信息化使教育实现电子化、网络化。高质量、内容丰富的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比在同等情况下减少40%,学到的东西将增加30%,经费将节约30%。通过网络,学校可以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交流。

信息化会促进科研的发展。网络的建立和利用,可以使科技工作者共享网上的科技数据和研究成果,加强相互联系和交流,实现共同研究,同时,缩短了获取科技信息和文献的时间,避免了重复研究。

5)不论是现在的互联网络,还是将来的信息高速公路,都将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建立的网络,在家中上班、办公、购物、促销、炒股、科学咨询、交流、看报纸、查资料、求职、进行双向视频点播等。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免去旅途之苦。

信息化还改变了商业、金融、贸易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电子商务的开展,使上述工作都在网上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据统计美国1988年仅有35%的大公司全天营业,1994年便增加到43%,2000年后将超过60%。

据预计,美国NⅡ建成后,利用个人健康保健系统、专家医疗系统等,通过远程医疗,每年便可节约3600~10000亿美元,并可解决疑难病,共用先进医学设备,进行网上会诊等。

6)信息化也将改变未来战争的景观,对传统战争模式带来挑战,产生新的军事学说

以信息化作战平台,信息化弹药和数字化部队概念,所构筑的新的军事信息化理论,导致了更灵活、快速、分散、信息丰富的作战方式,它能评估战场、集中战场资源,动用训练有素而又分权的领导去制服工业时代的对手。计算机网络将渗透到军事各个领域,将成为军事领域信息传递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媒介。无论是作战指挥、决策、方案制订、部队调动,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1995年,美国兰德公司模拟了一场世纪之交的电脑大战。告诉人们:未来战争将不再是从海空袭击开始,而是发端于计算机。新世纪军队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大兵压境和狂轰滥炸,而是来自网络上的突然袭击。专家们评论说: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家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学家的战争,那么,新世纪如果发生世界性战争,将是“电脑专家的战争”。

7)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在工业社会中许多从未有过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信息化将对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产生潜在的影响,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网络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利用、掌握信息能力强大的国家,将对信息弱国构成威胁,信息化对优良民族文化的保持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强国的文化将对信息弱国的文化产生冲击,色情、暴力、反动等有害信息传播和蔓延,将侵蚀人类文明和精神;各国信息网络的建成,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及网上信息安全提出了挑战。各国应从政策、法规和技术上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利避害。

收稿日期:2000-10-20

标签:;  ;  ;  ;  ;  ;  ;  ;  ;  ;  

全球化与信息化:新世纪的两大发展趋势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