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论文_梁静歌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论文_梁静歌

梁静歌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新课改一直提倡的理念,也是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少灌输、多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过程中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体性、培养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探索、讨论、归纳、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创造力、联想力等等。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改变了教学活动中重结论、轻过程,重形式、轻情境,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情感等教育方式。为此,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方面,作了如下一些尝试,希望能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一、实施民主教学,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

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虽然有些学生特别是学业不良的学生总显得那么被动,但教师应该像父母、朋友一样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课堂上经常给他们赞许的点头,回答问题后给他们鼓励的目光,在校园里碰到他们时给予亲切的微笑,这一切都会给学生学好数学增添动力。毕竟“亲其师,信其道”嘛!②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即使想错了、说错了,也没关系。当然,学生要做到敢想、敢说还需要一些措施。首先,取消上课发言须举手的纪律。初中生往往不愿意举手发言,之所以不愿意,无非是怕答错后挨批评,或懒于思考、不会表述或不善表述。为了让学生消除顾虑,应提倡学生在课堂里自由表述。其次,要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大声说。数学课上常见一些学生发表意见时声音低、表情局促,使本来很有创意的回答显得疙疙瘩瘩。让学生大声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③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着认知结构及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但教学中的认识活动不再是学生单向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互动,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与加工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应坚持师生互动,抱着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态度走进课堂,把自己所知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也让学生了解的信息传递给老师、传递给他们中间的每一位,这样实现了师生互补,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体

①设计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生动、灵活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思考的状态。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情景:小明到亲戚家去玩,看到亲戚家的小孩拿着一个精致的玻璃三角板玩,小明眼馋,于是亲戚家的小孩让给小明玩,可是小明一不小心,把三角板掉到地上,碎成了如下图中的形状。亲戚家的孩子哭了,这时小明的爸爸说:“别哭,我给你做一个。”请你想一想:小明的爸爸应拿哪一块可以恢复与原来三角形一样的玻璃三角板呢?学生一下子就被这样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吸引了,经过认真思考,相互交流,他们终于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②优化学习活动。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于人的活动中。因此,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角色表演、开展社会实践等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多种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把知识建立的过程由单纯的教师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同时还学会了与人合作。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允许学生质疑、反问,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源于疑”,疑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任何时侯,针对任何问题质疑、反问。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而且可以较好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如学习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后,出示习题:运用乘法公式计算(x+5)2-(x-5)2。同学们很快思考、求解,这当中笔者让一同学在黑板上演示解答过程。他的方法是:先分别计算出两个完全平方式,再计算它们的差。正当大家在核对答案正确性时,有一学生即发问:老师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吗?笔者及时引导这名同学:可以,并邀请他叙述求解过程,当他叙述完整而且答案正确时,同学们给予鼓励的掌声。接着,笔者表扬了这名同学。

四,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决定了学生与各种教学因素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与学生、教材与学生、教学手段方法与学生、教学评价与学生等等。教师正是通过调整教学中的各方面关系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因此,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和处理好上述各方面关系,使学生发展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论文作者:梁静歌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5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论文_梁静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