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上的长子_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上论文,中国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箕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重要人物。《尚书》中的《洪范》不是伪作,而是箕子的作品。它既是商及商以前政治经验的总结,又是周及周以后政治哲学的基础。其中对五行、王道、天人关系的论述,对后代影响深远。《周易》爻辞唯一明确提到的历史人物只有箕子。箕子的《麦秀歌》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之一。箕子对朝鲜半岛的进步起了促进作用,是中朝文化交流的开创者。

关键词:箕子 书易诗 洪范 五行 王道 天人感应 朝鲜 青铜时代

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学、文学和文化史的学者,研究中外文化关系的学者,都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人物。这个人物,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有思想和作品传世的人,堪称“中国第一子”。他便是殷末周初的箕子。试初步评价于下。

一、箕子的生平与文化地位

箕子的史料,最早出现在《尚书》与《周易》之中,《论语》、《孟子》、《左传》、《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也都用赞叹的笔调提到这位殷商贤人。《史记》中的《宋微子世家》、《周本纪》、《朝鲜列传》,《汉书》中的《地理志》,《后汉书》的《东夷列传》,还有高丽王朝的《三国遗事》和朝鲜李氏王朝的《朝鲜史略》等都介绍了这位人物的事迹。

箕子,名胥馀,是商纣王的同族伯叔辈。孔子称箕子、微子、比干为殷之三仁。因宋微子是纣的庶兄,故有人混淆起来,认为箕子也是纣的庶兄。

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已对此作了辨析:“《商书》:箕子呼微子为王子,则箕子非子矣;微子称箕子为父师,则庶子为诸父矣。庶兄之解,殊非事实。”箕是胥馀的封国。据何光岳《中原古国源流史》考证,箕人,本为炎帝之后,最初立国于陕西勉县境内的箕山一带,后来东迁山西平陆县的箕山一带,再南迁河南济源县的箕山与登封县的箕山一带。商王武丁征服箕人之后。封其子为箕国诸侯,箕子便是箕侯的后代。武丁至纣,已传国八代,故《史记》说:“箕子者,纣之亲戚也。”

箕子是一位很富有政治预见的人物。《韩非子·喻老》记载说: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箕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商纣王刚愎自用,骄奢淫佚,箕子多次进谏,不仅意见未被采纳,而且被贬为奴。有人劝他离开殷商,他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2]于是佯装疯狂离开国都,到箕山一带隐居起来。他有时弹琴来发抒自己内心的悲伤,后世的琴曲《箕子操》据说是他传下来的。[3]商纣王发现他是假装疯狂,便把他囚禁起来。不久,商纣又杀了王子比干,逼走庶兄微子启。于是周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进入商都朝歌,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箕子出狱后,率领五千人到朝鲜立国,当时朝鲜在今辽东半岛及今朝鲜西北部一带,是东夷族居住的地区,而殷商与东夷本有密切关系,故箕子前往立国,并对微子说:“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4]两年之后,箕子前来朝见周武王,经过殷商都城遗址,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箕子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作了《麦秀歌》: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诗歌以男女恋歌的形式,反映君臣关系,为后世比兴手法的渊源。

箕子到达镐京之后,周武王隆重接待,并向他询问殷商灭亡的教训。箕子沉默不说话,武王了解到箕子不肯讲故国的坏话,觉得自己失了礼,于是转而询问天人关系。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治国的九条大法,便是著名的“洪范九畴”,保存在《尚书》这部古老的文献中。它对后代的政治哲学有深远影响。

《周易》这部古老著作,其卦爻辞唯一明确提及的历史人物,便是箕子。《周易》第36卦《明夷》六五爻辞说:“箕子之明夷,利贞。”其意为箕子因切谏被贬为奴,佯狂以晦明,后又被囚,但仍坚贞,守正道不变。爻辞以此象征杰出人物的艰难处境及应对措施。

《尚书》、《周易》、《诗经》是中国文化的原典,分别代表了史学、哲学与文学。其中,《尚书》、《周易》都给了箕子突出地位;虽然《诗经》无箕子作品,但箕子的《麦秀歌》,比《诗经》中的大多数篇什更为古老。他又开发朝鲜,为国际文化交流做了杰出贡献。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历史人物(不是传说人物),在文化领域有如此令人瞩目的业绩。箕子的“子”,过去都释为子爵,个人以为主要是尊称。“玄鸟生商”,商以鸟为图腾,以子为姓,故子为贵族的标志,后来衍变为尊称,又特指有学术造诣的德高望重的人。箕子的称呼,与春秋战国诸子有相通之处。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重要人物,可称中国文化“第一子”。

二、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奠基之作《洪范》

箕子传世的作品主要是《洪范》。周书《洪范》是夏商两代政治思想的总结,又奠定了周代政治哲学的基础。除伪古文各篇之外,周书各篇都是真实可靠的。但现代有些学者认为,《洪范》是战国时代五行家的著作。个人想从下列三个方面论证《洪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并阐明它不是伪作。

1.《洪范》提出了朴素的五行观念,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洪范》原文是:“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个叙述是朴素的,五行不过是五种生活和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形态,但其中具有逻辑归类、辩证思维的哲学意蕴,启发了后代的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到了西周末年,发展出了五行相杂构成万物的思想。《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的太史名叫史伯,他对郑桓公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到了春秋末叶,出现了五行相胜(克)的观念,如:“火胜金”(《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水胜火”《左传》哀公九年)。战国初期,又出现了五行相生的观念。《黑子·经下》指出:“五行无常胜,说在宜。”《墨子·贵义》将“东南西北”与“青赤白黑”相配,反映出五行相生的顺序。战国中期,邹衍提出“五德始终说”,对五行学说进行系统整理,并牵合到历史发展与王朝兴替上,使五行学说具有了神秘色彩。后来,五行学说渗透到了中国哲学、天文学、医学、方术乃至民间日常生活之中,影响异常巨大。总之,五行学说,滥觞于《洪范》,至战国中期发展为阴阳五行家。其发展轨迹由简至繁,合符事物发展逻辑。如果认为《洪范》是阴阳五行家的著作,则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历史记载。

2.《洪范》标志着重人事、重道德的王道政治的兴起。洪范九畴,几乎都强调人事,强调道德。其二“五事”,其六“三德”都是提倡加强个人修养的。其五“皇极”讲君王从政的准则,提出了:“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周公旦在此基础上提出“明德慎罚”,“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康诰》,“天惟时求民主”(《多方》)。孔子继承周公思想,建立儒家学说,提倡修身,讲究“中和”。孟子发扬孔子的学说,宣扬王道。他们的思想,都可以从《洪范》中找出胚芽。《洪范》之七“稽疑”方法,在思想史上也具有特殊地位。其文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商代迷信鬼神,特别重视龟卜。《洪范》也很重视龟卜,但又重视人谋。这便标志着人们由迷信鬼神转而重视自身的智力。后来,周公旦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酒诰》)孔子又进一步发展为“敬鬼神而远之”。发展轨迹也很明显。

3.《洪范》是天人感应学说的滥觞之作。它说:“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其意为,君王的美好行为,就像正合时宜的晴朗,风雨、寒热,给人带来欢喜。它又说:“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其意为,君王不好的行为,就像过久的晴旱、风雨、寒热,给人带来伤害。以上仅仅是一种比喻,以天象比喻人君的行为。它又进一步说:“曰王省为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它把君王、卿士、百官的关系比喻为年、月、日的关系,并认为这种关系的正常或颠倒会使得五谷丰收或歉收,这便有了天人感应观念的萌芽。后世逐渐发展为完整的天人感应学说,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可称集其大成的著作。

总之,《洪范》从五行、王道、天人关系三个方面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哲学的基础。它是箕子对商及商以前政治行为的哲学总结,又是周及周以后政治行为的重要哲学指导。它的表述形式是粗糙的,逻辑上不够严密,这证明它是较原始的思想;后代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晰,形态逐渐完整系统,这证明《洪范》应为商周之际的著作;它的字句古拙,虽可能有个别字词由后代搀入或传抄致误,[5]但跟伪古文各篇完全不同,这可旁证它不是后人伪作。我们还可举一个小的旁证:《洪范》重视龟卜。它说,龟筮赞同的事便吉利,龟筮反对的事便不吉利;只要龟赞同,即使筮反对,卿士庶民反对,还是“作内吉”。大家都知道,商代重龟卜,甲骨卜辞便是证明;周代重筮,一部《周易》便是证明。殷周虽龟筮并用,但由于龟仅重鬼神,筮并注意人谋,所以越到后来筮越占优势。《左传》中用筮的例子明显多于用龟。到了战国时代,很少看到龟卜的记载。因此,《洪范》重龟卜,也可以证明它是商末之作。

三、中朝文化交流的开创者

箕子是中国最早影响国外的思想家,对朝鲜半岛的开发做了杰出贡献。《史记》和《尚书大传》都记载了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的事。西汉焦延寿《易林》也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得更具体:

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貉、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可贵哉,仁贤之化也!《后汉书·东夷传》有相同记叙:

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故东夷通以柔谨为风。苟政之所畅,则道义存焉。仲尼怀愤,以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朝鲜本族人的记叙和考古发现,都可证明中国史书的记载基本可靠。高丽王朝僧一然著《三国遗事》,追述了朝鲜族始祖檀君神话。它说,檀君王俭是天帝之孙,“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檀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唐高,指中国的唐尧。唐尧五十年庚寅,《东国通鉴》推定为公元前2333年。朝鲜民族至今仍用檀君纪年,以公元前2333年为檀君元年。周虎王,指周武王。朝鲜史籍以公元前1122年为箕子进入朝鲜的时代。箕子实行8条禁令,标志着朝鲜社会进入了有成文法的年代,标志着由神话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考古证明,公元前5000年至前1000年是朝鲜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10世纪朝鲜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平安北道和黄海北道。这正好跟箕子进入朝鲜的时代相吻合,箕子国都王俭城故址也正好在平壤市南郊大同江岸边。[6]

箕氏朝鲜一直存在到汉高祖时代。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被燕人卫满灭亡。《朝鲜史略》(又名《东国史略》记叙说:

其后,子孙稍骄虐。燕乃攻其西,满潘汗为界,朝鲜遂弱。至四十代孙否,属于秦。子准立,为卫满诱逼,浮海南奔……居韩地金马郡,号韩王。其民土著,知蚕桑,作绵布,性勇悍,居处作土屋,其户向上。统国五十四。后,百济王温祚并之。《后汉书·东夷传》记叙相同:“初,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余众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

总之,箕子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促进朝鲜社会很快进入青铜时代,迈进文化社会的大门。箕氏王朝存在千年之久,使中原文化在朝鲜北部扎下了深深的根基,并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地区,再以朝鲜为桥梁影响到日本。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箕子是具有开创之功的人物。

注释:

[1]本文为省社科课题《古代中国与朝鲜民族文化交流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2]《史记·宋微子世家》。

[3]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七收《箕子操》,又名《箕子吟》。其词为:“嗟嗟,纣为无道杀比干,嗟重复嗟独奈何!漆身为厉,被发以佯狂,今奈宗庙何!天乎,天乎,欲负石自投河,嗟复嗟奈社稷何!”此词大概是后人伪作。

[4]见《尚书大传》。参考蒋逸雪《殷商拓地朝鲜考》。

[5]参考钱忠武《今文尚书语言研究》

[6]朝鲜《东史纲目》记述,箕子所跟随的五千人中,有懂得典籍的文士,还有医生、巫师、技工。到朝鲜后定都平壤,筑城郭,颁布8条禁令,又推行殷商的井田制,教民耕种养蚕。

标签:;  ;  ;  ;  ;  ;  ;  ;  ;  

中国文化史上的长子_中国文化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