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骑自行车进入21世纪_自行车论文

中国不能骑自行车进入21世纪_自行车论文

中国不能骑着自行车进入21世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骑着论文,中国论文,自行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眼望不到头的自行车汇成的洪流,毫无顾忌地在马路上流动,将汽车挤在路的中央像甲壳虫般地爬行,司机们烦躁地按动喇叭,却只能无奈地看着无数辆自行车从身边涌过,这是中国很多的城市上下班时间的一个镜头,同时也是所有中国大中城市交通的缩影。

城市一大怪:自行车比汽车跑得快

有人戏言,今天在中国,最恶毒的诅咒,莫过于“让你出门就堵车”。其实,以车辆占有道路面积比例而言,中国汽车的发展余地还很大,问题是不平衡。中国交通的制约在城市和枢纽。单以城市道路而论,世界上能胜过北京的城市大概只有莫斯科,那种宽阔、笔直、无遮无碍的街道真让人心旷神怡。北京交通堵塞的原因在混合交通,特别是自行车多。且不说自行车行驶缓慢,占用马路时间长,每逢十字路口变换一次绿灯,首先是成排的自行车呈扇状蜂拥而上,汽车只能以几公里的时速起步。刚刚拱过去几辆,红灯又变回来了。若无自行车,汽车起速70公里,一个路口十几台车,几秒钟就通过了,哪里会堵车?

据测算,10辆自行车行驶占用的道路面积相当于一辆载客150 人的铰接式公共车所占的道路面积,自行车单位行驶占用道路面积较大。由于自行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占领了大量的城市道路,使已很不富裕的城市道路由于利用率低而又被浪费。

在静态交通用地方面,虽然每辆自行车只需占用1.2 平方米的地面,但由于保有量大,使用率高,又相对集中于城区的繁华地带所需静态交通用地成倍增长。 以北京为例, 市区二环路以内有自行车存车场地339处,存车能力仅为76383辆,占地面积却有91661平方米, 其中占用人行道、车行道的存车场地占总存车场地面积的74.2%。许多大中城市的繁华商业区和大型公共场所所在地,自行车存车处明显不足,大量道路被自行车所占,严重影响了行人走路和机动车通行,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市场的不断搞活,非机动车的车种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除自行车外,客运三轮车、残疾人机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平板三轮车也发展很快。这部分车辆充当客运和货物运输工具的小角色,并且大多在道路两侧摆摊,占用道路的情况尤为突出,使交通管理工作雪上加霜。

另据对北京市区近一百条自行车行驶道路负荷度的调查,自行车与机动车分离行驶的自行车道,早高峰7时至8时的负荷度为0.59,8 时30分至9时30分的负荷度为0.25,而机、非混行的自行车道,早7时至8 时的负荷度为2.00,8时30分至9时30分的负荷度为0.85。可见,早高峰混行时自行车交通流量大大超过了道路的负荷能力,造成自行车与机动车争道抢行的情况十分严重。由于自行车漫流路面,造成交通拥堵,迫使机动车,尤其是公交车辆的平均运行速度严重下降,(北京市公共汽车时速仅8公里),导致滞途时间延长。不仅增加了乘客的出行时间, 而且等于减少了公交车辆,加剧了运力不足的矛盾。

有鉴于此,有人发出了“自行车不去小轿车难来”的感慨!

中国不能骑着自行车进入21世纪

1895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看过汽车的表演后,曾经做出有名的预言:“马的末日已经来临。”这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结论,取代数千年来马在日常出行中的地位,汽车把人类送进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一个个依靠轿车的普及和出口,先后完成了经济的起飞,圆了平民的轿车梦。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卷中,汽车——构成二十世纪地平线上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在驰骋一个世纪之后,汽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目前世界汽车年产量为五千万辆,有五亿辆汽车正在各国的道路上行驶,其中轿车占百分之八十,汽车在经济、交通、社会生活、军事乃国家关系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洋人坐在轿车里却向中国人建议,从环保角度出发,中国宜继续以自行车代步。当然继续以自行车代步,不是不可以,但是通勤要顶风冒雨、酷暑严寒,对于我国下雪天的北方和雨天的南方,连青壮年尚且是件艰辛之事,便何况老弱病残。公交不便,自行车不舒适,在人们收入上升的情况下,放弃这种艰若的代步工具,选择便利舒适的轿车是自然而然的。发达国家广告及一些环境推荐者提供给人的画面,都是艳阳绿阴下的健体活动,穿的是休闲服,因为在20世纪最后10年,晒得黑黑的是富人。而当遇到的雨雪酷暑,他们连公交都不愿意坐,莫不钻入自己的豪华侨车,然后再教导我们,要继续顶风冒雨,以给他们留下一块干净的土地。殊不知,发达国家的自行车人均占有量并不低于中国,只不过人家把自行车视为运动娱乐器械,很少有人顶风冒雨骑车公干或出行。目前全世界轿车保有量达四亿多辆,平均每十二个人拥有一辆,在发达国家平均两个人一辆轿车,而中国每千人竟摊不到一辆,在世界一百四十个国家中排末座,比最贫穷的埃塞俄比亚还不如,怎能想象,伏在自行车上的中国龙能在二十一世纪实现腾飞。

一位专家建议,用5—10年时间,逐步取消上海市区的自行车。 并呼吁,上海应该成为第一个无自行车的城市,上海人不能骑着自行车进入21世纪。这一建议无疑是超前并具有战略眼光的。

九十年代,是汽车世纪留给中国的最后机会,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轿车进入家庭不是中国经济格局上无足轻重的一颗子,而是实现跨世纪腾飞的一局棋。

自行车与汽车不是鱼和熊掌

中国城市交通阻塞既不是自行车多了,更不是小汽车多了。说到底还是一个交通体制和管理问题。我国现在实行是混合交通体制,加之骑自行车者和行人交通法规观念淡漠,交通秩序混乱。巴西著名球星苏格拉底来中国时,曾发问:“你们国家怎么汽车躲自行车?”他所问的,正是几十年积淀下来的交通弊端,自行车及行人交通违章普遍存在。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自行车已走上末路。说中国不能骑着自行车进入21世纪,是指要大力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并不是说跨入21世纪的门槛,中国人都鸟枪换炮,人人都拥有私家车。当欧美各工业化国家饱受汽车带来的道路阻塞、环境污染等痛苦之后,他们正以羡慕的目光注视着中国。美国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在交通拥挤、污染和债务问题同时威胁着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未来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其他机动交通工具共存的结合体,自行车在21世纪是绝对不会消亡的。”

有资料表明,即便到了21世纪,“汽车族”也仅能占世界人口不到10%,全世界的大多数人还是买不起汽车,而有能力购买自行车的人却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本世纪50年代曾有人预言,在较富裕的欧美发达国家,小汽车会最终取代自行车,从1950年到1969年,世界小汽车产量从800万辆猛增至2300万辆, 尽管当时自行车产量仍以微弱优势领先,但已步履维艰。1969年至1973年间翻了一番。相反1973年的世界能源却使小汽车生产元气大伤,1979年又因世界经济危机再度受挫。与此同时,自行车产量却达到每年近1亿辆,几乎是小汽车产量的3倍。

国外也曾多次有过这样的讨论:最好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不少人一致认为是地铁。可地铁投资过大,建设缓慢。世界上著名的伦敦地铁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用了100多年。地铁虽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采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最佳?任何一个国家都要考虑城市建设、道路开发、人民收入这三个基本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城里人骑自行车上下班,农村人骑自行车运货,在这些国家买得起汽车的人不到人口的1%,自行车是许多人经济负担得起的唯一代步工具。 即使在工业化国家,自行车也是汽车的切实有效的补充工具。经济学家认为,从任何角度来讲,自行车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城市交通的发展追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因能源危机而不得不减少汽车的使用,汽车停车场的投资远大于自行车道建设的投资,环境污染使人们更希望回归自然,这种种因素将会使自行车进一步受到重视而得到发展。

中国虽然不可阻挡地在向汽车进入家庭这条世界各国所共同的路前行,但仍旧会继续享有“自行车王国”的地位,所不同以往的是,中国的自行车会在功能上发生巨大的变化,运动车、娱乐车和其它用途的新型自行车的不断扩大,自行车会朝着省力、舒适、耐用、高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先有汽车后有路

既要鼓励私人拥有轿车,又不能丢掉自行车,中国交通阻塞的问题如何解决?其实,还是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得好:先有汽车,后有路。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先修好了路再发展汽车的,停放场所、道路设施不是发展汽车的先决条件,而是需要在发展中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中国也不会在一夜之间,把城市道路全摆上汽车。人口密度远大于中国的日本,就是靠轿车的税收解决了修路70%的资金,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善的道路体系。美国洛杉矶市区总面积的1/4是道路,1/4是停车场,也是有了汽车后才形成的,并非生来就有。

其实,国家应从一个大系统的良性循环来考虑轿车问题。通过鼓励私人购车,人民手中大量的消费基金转化为国家的建设基金,用于修路、架桥、建停车场。而居民有了轿车,就有了向郊区疏散的条件,人们将不必再留恋拥挤不堪的市中心。卫星城镇、郊外空气清新而不宜耕作的山冈坡地,都会成为居家的理想去处。眼下,一些大城市与卫星城镇商品房的差价已经超过一辆普及型轿车的车价,住郊区,沿高速公路开车进城,已出现明显的可行性。届时城市拥挤、停车条件差等状况都能缓解。

看来,汽车与自行车之间的矛盾不是一个解不开的结,汽车会有,自行车也要。

标签:;  ;  

中国不能骑自行车进入21世纪_自行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