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工业产品产能相对过剩的原因分析_轻工业论文

我国部分工业产品产能相对过剩的原因分析_轻工业论文

我国某些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能力论文,原因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概况

经过8个五年计划,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工业部门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基建和技改)逾3万亿元(按投资当年价格计算,下同),形成固定资产3.8万亿元(其中国有工业固定资产2.54万亿元),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各部门、各地区,先后上了大批工业建设项目,尤其是东部沿海各省市工业发展更快,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的发展为满足我国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工业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设施,同时也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收入。199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创汇1273亿美元,占我国当年出口总额(1488亿美元)的85.6%,其比重较1980年上升近36个百分点。在看到工业经济增强实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问题。当前,工业的总体规模较大,但企业规模小和分散的问题较为突出;有些产品市场需求不足,或资金供求矛盾大,造成生产能力利用率较低;有些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不仅造成了浪费,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据第3次工业普查对94种主要工业产品统计,产品生产能力利用比较充分(80%以上)的有33种产品,占35.1%,主要是能源产品、部分化工产品和个别冶金、轻工产品。还有一些木材加工产品、日用陶瓷、日用玻璃制品、白酒等产品。

生产能力利用不足,能力闲置1/3~1/5的产品有26种,占27.7%。主要是部分轻工产品、机械产品、化工产品和主要冶金产品,以及个别电子、建材产品。

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能力闲置一半左右的产品有17种,占18.1%。主要是一些轻工家电产品、部分机械、化工产品。

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半数,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的产品有18种,占19.1%。主要是部分机械产品、轻工产品和药品,还有一些纺织产品。

二、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的原因

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较低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市场问题,也有资金问题。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总体趋势,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资金紧缺的是少部分企业,是局部性问题。具体情况初步分析如下:

(一)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增长速度相对偏高

“八五”期间,按当年现价计算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9%。其中轻工业为29.7%,1991年仅增长16.8%,而1992~1994年分别增长26.7%、32.5%和56.7%。1994年轻工业产成品库存资金达1785亿元,折合出厂价则高达2247亿元,商业部门库存增至6101亿元(1993年为4037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轻工企业只好限产、半停产,甚至停产。1995年压低了速度,只比1994年增长20%。同时,国内市场销售增幅年均为23.3%,较现价轻工产值增幅(29.7%)低6.4%个百分点;其中1993年低19.1个百分点、1994年低25.6个百分点,1995年高6.8个百分点。1993年和1994年的工商库存积压商品推延到1995年和1996年销售,尽管轻工业压低了生产速度,市场零售额增幅(26.8%)较轻工业产值增幅(20%)高6.8%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销售1100亿元的商品,但只占1994年底工商库存总额(8348亿元)的13.2%,难以缓解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因此,尽管轻工业部门局部限产、停产、压低速度,1995年底工商库存仍比1994年增加848亿元。

商品零售额与轻工业产值的比率变化,也反映了轻工业速度相对偏高而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由于工业产值按工厂法计算,甲厂计算了产值的产品,又作为乙厂的原材料,轻工产品产值有重复计算,不可能都用于市场销售。但是,社会商品零售额与轻工业产值比例变化,仍可作为研究当前生产与市场关系的参考。以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对比轻工业产值的系数,1990~1993年均在2以下(分别为1:1.63、1:1.47、1:1.59、1:1.86),而1994年和1995年则超过了2的系数,分别为1:2.23、1:2.11。

从轻工业产值与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差额逐年增大的情况分析,也反映了市场需求不足。轻工业产值扣减社会商品零售额,1990年为4563亿元,只相当于社会商品零售额的62.9%。1993年已达到10722亿元,接近当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而1994年则高达19939亿元,比社会商品零售额多22.6%。1995年达到22819亿元,比社会商品零售额多10.7%。假定剩余的轻工业产值绝大部分可用于轻工市场销售,那么1993~1995年,则轻纺工业勿需生产多少产品供应市场了。当然,已如上述,轻工业产值是不可能都用于市场销售的。

轻工业中的纺织工业,近两年棉花先后提价5次,涨幅达1.33倍,超出国际市场价30%,纺织企业难以消化,造成全行业亏损,限制了企业生产。

重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密切。历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高于重工业产值(现价)增幅相差3~4个百分点。而1994年和1995年却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重工业生产增幅的现象。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6.8%和17.5%,而现价重工业产值的增幅分别为37.9%和19%,高出投资增幅1.1和1.5个百分点。“八五”期间的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工业生产的弹性系数(增幅之比)分别为:1.233、1.251、1.067、0.971、0.921。由于投资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再加上国外进口设备和三资企业挤占我国市场,导致我国许多重工企业生产任务不足,生产能力放空,能力利用率降低。

从重工业产值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差额变化(重工业产值也有重复计算,不可能全部用于投资),也能反映投资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如将当年的重工业产值扣除当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个剩余额“八五”期间逐年递增,平均每年递增30.2%,尤其是1994年和1995年,比上年分别增长38.7%和20.2%,与当年重工业生产增幅(37.9%和19%)和投资额增幅(36.8%和17.5%)相比,均高出0.8~2.7个百分点。1991年剩余额为8852亿元,由于宏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4年剩余23662亿元,1995年剩余28436亿元。这么多剩余的重工业产值,即使按1/4匡算,扣除重复计算和用于非投资部分,1995年底也富余7000多亿元。

当然,国际市场铜、铝降价,国内企业生产利润减少,甚至亏损,也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

(二)重复建设、盲目外延扩张严重

“八五”期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9万多家,其中三资企业增加4.7万家,内资企业增加5万家。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90年的1.5万亿元猛增至1995年的4.5万亿元,即使扣除不可比因素,增幅也是较大的,5年增长2倍。3年治理整顿后,各地发展经济的劲头很足,上项目的批准权限不断下放,全国又无可操作的统一规划调控手段,基本上是各地区自己决定,出现盲目重复建设是必然的。如1995年全国轧钢企业达7363个,而冶金部系统仅有271个,其余7092家都是各地自行决定的项目,全国平均每个地市上了21家,平均每个县上了3.4家。全国年产钢材8980万吨,平均每厂年产1.2万吨。又如汽车制造厂(载重汽车、客车、小轿车,不含改装汽车)325家,年产量仅145万辆,平均每个厂仅产4000多辆。再如白酒全国有5714家,平均每个地市17家,每县2.7家。全国年产白酒791万吨。平均每个厂年产1384吨。其他如化学原料药1990年已有480家,1995年增至1001家,5年翻了一番多。药品制剂厂也由1990年的871家增至1347家,中成药厂由1235家增至1974家。在家电行业,由于市场饱和,一些企业停产或被兼并,到1995年电视机厂302家、电冰箱厂186家、洗衣机厂89家,分别比1990年减少13家、33家和20家。成都电视机厂、云南电视机厂已基本停产,能力利用率仅0.8%和4.7%。空调器大战愈演愈烈,由1990年的109家增至408家,5年翻了近两番,相当一批厂家正面临关停的厄运。

(三)国外进口过量,挤占国内市场

进出口贸易额的逐年大幅度增长,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深化。但凡事有度,过量进口,甚至不惜损害民族利益,则属非正常行为。我国确实存在进口过量的问题。如发电设备,我国的制造技术已不亚于进口设备,还有部分出口,“八五”期间,机械部安排生产近3000万千瓦,而进口发电设备却多达4897万千瓦,超过国内安排的63.6%。造成国内每年500~60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放空。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年产能力300万千瓦,今年连一台国内订货合同都未接到。又如薄钢板连铸连轧机,原定由治金部牵头,组织国内各部门合作研制了8年,提供成套设备的技术工艺均已通过国家鉴定验收,但冶金部系统今年却从德国引进了3台套轧机,花费外汇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5亿元,比国内制造多花25亿元,致使国内制造厂生产能力放空。又如钢材“八五”期间每年进口1000~2000万吨,5年共约6.7千万吨,相当于全国1年的生产量,去年虽经限制,仍进口1400万吨。其中除个别品种需要进口外,多数品种国内都能安排生产。其他如食品、药品、家电、日用消费品进口更多,各大商场进口商品和三资企业产品琳琅满目,挤占了民族工业的市场。

(四)某些产品有一定市场,但缺乏运转资金

目前一些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实质上企业资金总量并不算少,主要是资金占压和相互拖欠所致。截止9月末,37万家企业库存商品价值达5700亿元,外单位拖欠的应收帐款则高达9000亿元,两项合计达1.47万亿元,相当于企业月销售额(4200亿元)的3.5倍,其中如能收回1/3,即三、四千亿元,则2倍于银行新增贷款的规模,企业就能全盘活起来了,经济效益也会提高(每年支付银行利息2000多亿元)。目前确有部分产品有市场,但缺乏生产资金,难以购买原材料,生产任务不饱满,甚至半停产、停产。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很少,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银行商业化。银行贷款要考虑能否收回,这是对的;但少数经济效益好,能还贷的企业,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银行愿意贷,而企业不愿借贷;更多的企业经济效益差,甚至亏损,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缺乏自有流动资金,银行又不愿贷。这就出现银行想贷的,企业不愿贷,企业想贷的,银行不敢贷的矛盾。

(五)财政分灶吃饭,地方利益驱使

八十年代中期,中央决定财政分灶吃饭,近年来又搞了分税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客观上也导致了地方注重自身利益的格局,形成了不顾全局的“诸侯经济”。企业布局盲目、重复,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如烟酒的利税率高,是地方财政的支柱,全国已投产的卷烟厂有267家,白酒厂5714家,啤酒厂737家。

三、关于宏观调控措施的选择

(一)工业发展靠内涵,提高技术增效益

我国工业的摊子已经很大,企业数目是联邦德国(6万家)的120倍,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却少的多。我国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总体上大约富余1/3,而产品多属中低档水平,缺乏竞争力,没有效益。在机械行业出现“所供非所需”,“所需不能供”的现象。我国的纺织产品历来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曾“独霸”东南亚市场,并大举进军欧美。而今我国的纺织产品水平甚至落后于印度。因此,国内市场的高档服装面料多为日、韩产品。

之所以出现了上述状况,主要是我国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又缺乏技术改造的资金,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况。正如一些企业对这一状况概括的两句名言:“不改造是等死”,“改造是找死”(付不起贷款利息)。因此,需要国家决策,“九五”期间,工业部门应重在技术改造,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使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投资安排上,工业部门应多技改,少基建,调整技改与基建的投资比例,由目前的1:1.5调整为1.5:1。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困难国有企业,在技术改造资金方面要扶持一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国有企业,在深化企业改革中,通过兼并、破产等方式尽快调整其存量资产。对非国有企业则允许自生自灭。在增量资产的调整方面,重点投资中、西部地区,同时,国家应协助改善中、西部的投资环境,实行倾斜政策,改善交通、通讯条件。

(二)调整企业结构,发挥规模效益

在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企业没有足够大的规模,就难以经受国内外市场惊涛骇浪的颠簸。尽管我国有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但企业规模还是比较小,1995年排出全国500强企业,合在一起的销售额(1.6万亿元),仅相当于美国《幸福》杂志排出的世界500强中首家企业的销售额(日本三菱商事1844亿美元)。全国的汽车产量仅相当于日本丰田汽车年产600万辆的1/4。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很难有经济效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前还不可能组建像国外那么大的跨国公司,但是组建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则是可能的。

(三)关于宏观调控的几个具体措施

一是要强化行业管理,尽可能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二是协调中央与地方、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调整产业结构、地区布局、组建跨地区企业集团等方面,尽量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特别要解决地方割据问题,首先在国内形成统一的市场,然后再齐心协力进军国际市场。

三是协调进口与国内生产的关系,对国内能生产,技术性能也过关的产品,尽量不进口或少进口。

四是协调银行商业化与国有企业贷款难的关系。对确有市场而缺乏资金难以运转的国有企业,通过各地区认真调研,排出名单,由政府出面担保,分期分批给企业发放贷款,按期收回,将一部分亏损的国有企业,从困境中挽救出来。

标签:;  ;  ;  ;  ;  

我国部分工业产品产能相对过剩的原因分析_轻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