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论文_詹秀蕊1 张晓宇2

詹秀蕊1 张晓宇2

(1.66188部队;河南安阳455000;2.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300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32例严重创伤患者,依据输血量不同分为少量输血组与大量输血组,每组均为66例,于输血前(T0)及输血后1d(T1)、3d(T2)、5d(T3)时,采集3ml全血,检测两个各时间段的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少量输血组输血前、后FIB、TT与PT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大量输血组在T1时,TT、PT较T0时明显偏高(P<0.05),FIB相比T0时偏低(P<0.05),而到T2、T3时,其恢复到T0时的水平;而T1时TT、PT较T0、T2、T3时偏高(P<0.05),而FIB偏低(P<0.05)。结论 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在对其进行大量输血时,其凝血功能会出现异常;对此,通过实施动态监测,并酌情补充血浆,有助于凝血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创伤;输血;凝血指标;动态监测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051-02

伴随军队训练强度的加大,科目的增多,以及类型的日渐多元,使得大出血、外伤者的数量逐渐增多,而与之对应的大量输血机会也随之增多。早期大量输血乃是救治危重患者的关键措施。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大量输血可以较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但如果输注大量凝血因子含量少或不含的血液成分,那么会使患者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如凝血功能障碍、低钙血症等,甚至直接造成手术的失败,增加死亡风险与感染几率[1]。所以,在进行大量输血时,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实时监测,这对于防止大出血以及改善凝血功能,有着积极意义与价值。本文针对本单位收治的需大量输血患者,在输血时,对其各凝血进行动态监测,且对比于少量输血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选取132例创伤患者,纳入标准:输血指征明显;输血前已开展血型交配试验;患者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近期(1个月内)有促凝药或抗凝药使用经历者。依据输血量不同分为大量输血组与少量输血组,每组66例,大量输血组:均男性,年龄区间19~35岁,平均(28.4±5.1)岁;体质量区间42~75kg,平均(65.2±7.7)kg;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区间16~23分,平均(21.2±3.6)分;输血量3000~7700ml,平均(5350±146)ml。少量输血组:均男性,年龄区间19~34岁,平均(27.1±5.2)岁;体质量区间41~74kg,平均(65.3±7.3)kg;ISS为16~22分,平均(21.1±3.4)分;输血量3000~1000ml,平均(355±24)ml;两组输血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年龄等其他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得到不对相关部门的批准。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心脑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的常规监测,开放静脉通路(2~4条),当通路均开放后,采用乳酸钠林格液对血容量加以维持,快速配血;针对血红蛋白<70 gL-1者,或是合并活动性出血者,则需要输入4~6U的血红细胞。

(1)大量输血组。监测血氧饱和度与心电图,开放静脉通路(2~3条),如果患者失血量≤800ml,此时,可以选用人工血浆来对血容量进行补充,如果≥1000ml,则输注浓缩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血红蛋白维持在80~100g·L-1之间;如果失血量已达到1000%,那么需要输注冷沉淀5~10U、血小板1.5~5U·(10kg)-1。(2)少量输血组。输注悬浮红细胞,速度控制在5~15ml·kg-1,依据患者耐受情况,对输注速度进行酌情调整。

1.3监测指标

在输血前(T0)及输血后1d(T1)、3d(T2)、5d(T3)时,采全血(3ml),用全自动血凝仪(日本希森美康产,型号为CA-500),对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对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量资料,由()表示,t检验,若组间经比较,有明显差异,由P<0.05表示。

2.结果

少量输血组输血前、后FIB、TT与PT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大量输血组在T1时,TT、PT较T0时明显偏高,FIB相比T0时偏低(P<0.05),而到T2、T3时,其恢复到T0时的水平;而T1时TT、PT较T0、T2、T3时偏高,而FIB偏低(P<0.05)。见表1。

3.讨论

在西方国家,其将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与严重创伤并列为对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的三大疾病[2]。近年来,我国创伤人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针对军队人员而言,引起有着较大的活动训练量,因而非常容易出现骨折、多发伤等创伤,对此进行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的重点。如果发生创伤,大多需要进行大量输血,所以,在出血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前,需要补充大量血容量,以此来最大程度维持血压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抢救患者提供良好条件[3]。针对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来讲,其均为比较典型的凝血指标,其中,对于PT而言,其能够将外源性凝血功能给准确反映出来,而FIB、TT则能将内源性凝血功能给反应出来,如果凝血因子Ⅱ、Ⅴ、Ⅹ及Ⅰ均出现缺乏情况,则会造成PT的延长[4-5]。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少量输血组输血前后TT、FIB、PT比较,无明显差异,由此表明,当进行少量输血时,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不会造成较大程度影响。而对于大量输血组,在T1时,TT、PT较T0时明显偏高,FIB相比T0时偏低,而到T2、T3时,其恢复到T0时的水平;而T1时TT、PT较T0、T2、T3时偏高,而FIB偏低。由此可知,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在对其进行大量输血时,需要开展动态化的监测,并酌情补充血浆,这对凝血功能的改善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6):755-758.

[2]黄晓华. 外伤致胰腺损伤患者凝血相关指标、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 血栓与止血学, 2016, 22(6):664-665.

[3]亓亮. 大量输血程序对改善腹部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6, 19(8):661-663.

[4]曲音音, 韩彬. 床旁即时检验在重症创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 16(6):558-561.

[5]李兴华, 王恩波. 大量输血对患者血液指标影响的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15):2318-2320.

论文作者:詹秀蕊1 张晓宇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论文_詹秀蕊1 张晓宇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