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_王庆祝

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_王庆祝

王庆祝 福建省南安市第三中学 362305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是相对白话文而言的。随着语文的进一步改革,国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这就意味着文言文在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即可,所以文言文教学长期囿于理解并积累文言的字、词、句,即考点经常说明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能进行翻译”,这也是指导我们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思路。理解并积累词句无可厚非,其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上的障碍,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然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道是相结合的。时至今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教学中重词句落实而轻视作品的内容价值,忽略了古代优秀文言篇章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智慧,以致“文难以载道”。

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第一,有些教师虽然做到了“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对文章进行了准确的讲解和翻译,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见得退步了,但是却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以致造成了对文章的断章取义。

如有的老师在讲解《师说》一文时,只注重字词和句式的落实,局限于直译每个句子的意思。讲完“古之学者必有师”,向学生说明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接着就讲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并要求掌握句中“所以”的用法以及通假现象;再接着讲下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个句子各自的意思都讲明白了,知识点也讲透了,也让学生进行翻译了,但只局限于此,至于后面的这些内容跟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何联系,没有让学生进行思考,也未向学生阐明清楚,只是局限于学生能把课文翻译准确就可以了,对于后文跟中心论点的关联以及和主题的关系却漠不关心,反正学生只要掌握好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就达到目的了。殊不知,学生只囿于字词句孤立且枯燥乏味的翻译中,至于后文的内容如何体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论点和本文为何抨击“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就一知半解了,更不用说对学生加强写作方面的指导——本文写作上运用对比和举例的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然而,最为严重的是没有通过本文的探究向学生宣传“尊师重教”这一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价值取向偏颇,未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为只注重“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个别教师对文言文前后语意的贯通联接缺乏整体思考的习惯,未能很好地挖掘蕴藏于文字背后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精神,“文”不能“载道”,文本价值不能真正体现出来。我从自己的教学中选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该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真实情感。写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意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简单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三句话,再辅以“阖”、“持”两个动作,就刻画了一位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祖母形象。写母亲:围绕“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和“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表现了母亲那感人至深的慈爱之心。写爱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唱妇随,夫妻之间亲密无间;阴阳两隔之后,“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托物抒情,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突出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深”及作者对亡妻的无尽怀念。通过对这些典型细节的探讨,学生深深地被那种自然而又质朴流淌出来的浓厚的至爱亲情所感染、所熏陶。这时,教师可适机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敢于担当,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要修德进业、自立自强、刻苦学习,以辉煌的成就报答父母、回馈社会。

再如班固的《苏武传》,生动刻画了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为逼真地表现苏武的刚烈性格、凛然气节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作者着力于细节上的传神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对于苏武突然的“引佩刀自刺”,周围人的精彩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人格。还有,写苏武被流放于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任凭个体的生存任何的艰难,哪怕生命是朝不虑夕,都无法改变苏武那神圣的初衷。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苏武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畏强暴、苦难压不倒的浩然正气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此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教育。

所以,文言文教学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毋庸置疑,学生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就必须了解并掌握好必要的文言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还应学习作品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从而真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针对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讲授,挖掘出文本中蕴藏的价值,引导学生很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之中。唯有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文以载道”的重任,才能真正焕发出文本的活力,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王庆祝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3

标签:;  ;  ;  ;  ;  ;  ;  ;  

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_王庆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