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论文_姬翔

武术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论文_姬翔

川北医学院 姬 翔

【摘 要】以大众文化为切入点,透视当前我国物化社会下 的精神文化的畸变现象,以武术礼仪为精神文化渊源参照,认 为武术礼仪礼中涵盖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根基来解构畸变的精神 文化,从武术礼仪文化对心理韧性的教化和对真实艺术的唤醒 两个方面细化武术礼仪文化,审视并解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 蕴的人文礼仪思想,尝试以“意”的内显解构“表”、以虔诚 得体的“低姿态”解构道貌岸然的“个性”的外显、以理性的 风俗习惯解构非理性的泛审美、以善意的心灵符号解构劣端的 情感疑虑等几个方面应对大众文化下的精神畸变,旨在探讨武 术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对思想教化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 响。

【关键词】武术;礼仪文化;精神内涵;价值

在中国文化谱系中传统礼仪文化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和人 格魅力,是精神价值需求在逼仄的生存空间和有限的生存时间 中,追求思想认同和文化自觉的一种方式。由于传统礼仪文化 所处的历史境遇不同,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心灵苦闷也各有差 异,因而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姿态和用以突破 现实与精神困厄的方式也各有差异”。但这些传统的文化基因在 现代物化社会的充斥下,依然处于精神文化的链条之上,正是 “个人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己留给互动另一方的印象”,武 术礼仪作为礼仪文化的符号,则可以通过言谈举止、服饰穿着 等来表演、来驾驭他者对个体的印象。而传统武术礼仪与文化 信息的再现,则要求把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精华向世人的客观展 示,以提高传统武术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形象,从而实现传统 武术文化的良性表达。

1 武术礼仪文化对心理韧性的教化

1.1以“意”的内显解构“表”的外显

大众文化是普通市民乐意接受的文化,他们关注的对象是 简单的、世俗的、浅显的和直观的。由于文化现象所表达的对 象转变,造成认知失调。而认知失调的不良心理层面诱使道德 虚伪,“道德虚伪是一种披着道德外衣的自我谋利动机,目的在 于让人看起来是道德的,而不是要人真的去做道德的事”。正是 这种自欺欺人的病态心理价值扭曲,即病态的自卑,而病态的 自卑又与病态的自尊密切相关,在优越感和自豪感未能达到心 理需求时,通过个体心理意识便把自己想象成为伟大人物,而 在这一华丽的表象背后暗含着模糊和冲淡了的既定的目标,无 助于生存状态下的任何改变。就如同“赋予建议和美好愿望,但 匮与观察和事实”的非正宗科学标志。

武术中的传统礼仪文化是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生存方式的 表述,这种表述是靠以身体为手段的修辞意指来借助完成,即 以心理价值层面的崇敬取决于对实体存在的身体文化解构。如 梁漱溟先生所言:儒家思想实质宣扬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有意识地内显结构中培养自己的内在“意”的积极力量,也就 是增强自己的心理“体质”,只要心理的“体质”提高,人心理的 免疫力,对社会实践的想象力会有相应提高,那么,以身体文 化中“意”的内在魅力,透过“表”的外显文化彰显出武术礼仪文 化对人们特质的品质性心理韧性影响。

1.2以虔诚得体的“低姿态”解构道貌岸然的“个性”

“审美文化的各种文本就是现代大众展现个性的渠道,每个 审美主体都内在建构有一整套缜密的行为模式”。然而在消费经 济的大环境下,从社会整体宏观角度俯瞰,这种看似与众不同 的个性表现却具备高度的同一性,与个性诉求的初衷其实是南 辕北辙。这种新型个性诉求并不是以审美个体为单位,这些个 性被标准化设计、制造和生产,大众只是在琳琅满目的个性产 品中选择自己中意的对象,正如阿多诺提到过的,“所谓的个性 只是标准化生产过程的一个产品而已”,其结果是大众被伪个性 产品包围,失去了对个性本质的正确辨识。

在美国语言学家里奇与格莱斯格共同制定的合作原则与礼 貌原则中,得体准则(尽量少让他人受损;尽量多让他人得益)、 谦虚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这两个准则,与武 术礼仪对“伦理”道德,本质上就是对“礼”的重视相统一。“明显 的以言行事可通过施为动词获知说话人的语用意义”,武术礼仪 中身体活动的文化符号,是在传达人类生命最真实的东西,身 体行为的承载者需要真实的展现自我。身体病态在自尊心驱使 下,武术礼仪中的“低姿态”可以作为间接言语行为,通过一种 身体语言来间接地实施言外行为。而武术中坚持以柔克刚,以 退为进的礼仪本质,突出了“低姿态”下平和心态的价值功能。

2 武术礼仪对真实艺术的唤醒

2.1以理性的风俗习惯解构非理性的泛审美

抽象意义中的泛审美意识,不仅是对纯粹形式意义上所进 行的现实否定,而且是对风俗习惯所携带的真实意义象征否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于审美视角的根本性缺失,致使在对真实艺术的贪婪追求时, 判断力和选择力的迷失,由于对形式主义的美学原则放弃,致 使现代大众文化中的形象“标新立异”陷入无原则状态,甚至是 媚俗的“畸趣”。这种虚假的诗意泛审美意识实现为伪审美精神。 那么,必然需要采取与它所否定的现实相同的手段来进行否定 ——“以物化反对物化”。

传统的武术礼仪文化是过去人们创造的精神存在, 即过去 某个时空下人们创造的一切武术礼仪文化;而武术礼仪文化的 传统则是传统文化承继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质, 是现代时空下 人们承继的部分文化,如果说“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 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又包括身体的习惯”。那么,在传 统武术礼仪文化下所继承的鞠躬礼文化,明显涵盖有思想观念 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心灵的习惯与身体的习惯相结合的文化特 质,并体现出武术礼仪中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有机统一。

2.2以善意的心灵符号解构劣端的情感疑虑

如果说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的图画,那么说,身体 作为武术礼仪文化的传播纽带,它所承载德具有的心灵符号, 造就了一个主观直觉的沟通形式,通过体验去陈述这种视觉的、 身体的等的其他的演绎范围,展现对不同时代人们的物质和精 神文明解读。在大众文化中所隐藏的精神文明缺失风靡的尴尬 现代,对于正能量的呼声愈加强烈。从价值观的视角看,礼仪 文化代表了一种“和为贵”的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德性修养。

一般而言,个体在思想意识上如果是真心实意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劣端情感疑虑,那么个体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礼仪文化,并逐渐把对礼仪文化中所涵盖的的文化认知,转化为个 体的意志情感和信念持守,从而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和践行礼仪文 化。因此,作为礼仪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武术礼仪文化对于人精 神价值影响也是由内而外,既有内在的礼,又有外显的仪,凸显 出社会控制中人的善意的心灵习惯。同时,武术礼仪文化德规范 性和操作性较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表 达,可以在城市化、工业化等符码所替代的缺失人文关怀的现代 社会,进行心灵化操作。把对大众文化的中所存在的隐性危机即 一种隐性的社会控制压力,落实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心灵文化之 上,把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上升至社会所需要的秩序的轨道中去, 消解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层面所存在的拙劣的情感焦虑。

3 结语

大众文化让人们享受着“简单的快乐”,不允许、也不提供时 间让它的消费者思考更多、更深的问题。在精神匮乏的物化社 会,在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上就要求,传统礼仪文化作为现代精 神文化的一个,为大众文化服务是它的终极目标。“传统文化作 为历史上已发生的,过去时态的文化,必然会使文化中的一些 稳定而有力的文化要素,尤其是观念层面的要素,延续至现在 和未来,在历史中得到积淀”。

如果说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出的,具有不同形态的,并且自 身含有独特的意蕴,所构成的复合体。那么,作为国术的武术 能以国学品牌的构建为建构对象,对于武术中最基本的礼仪文

课堂教学活动中值得写的内容固然不少,但如果未经认真 思考和深入发掘的话,那么写出来的随笔很有可能会因缺乏新 意而失之空泛。而要写出新意来,就必须要写自己独特的经历, 写自己感受最深、难以忘怀的东西。比如从自己上得最为满意 (或特别糟糕)的一堂课谈起,或是从分析预期与效果反差极 大地一堂课说开去,等等。总之,最好要言他人未曾经历到而 你自己感受特深、并且要说出他人能从你的独特经历和感悟中 得到有益启迪的东西来。

要关注课堂教学领域里普遍存在的某些倾向性问题。应当 结合自己的具体实践,对这些普遍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 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后从中归纳出某种见解来。这样的 文章才具有较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了教学领域里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应当加以关注外, 那些人们普遍不太关心的问题,即所谓的“冷门”问题(如:营 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也 应当加以关注。“冷门“问题因分析研究的人少,其起点较低, 比起那些人人关注、已有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的热点 问题来,更容易取得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化而言,则是以不同的身份构成鲜活的武术礼仪文化的一种集 体无意识, 或潜意识的传统文化精神习性,并在积淀过程中存 在着可能复活的武术礼仪文化的思想因子。因此,在“大众文化 ——武术礼仪——大众价值观”的链条中去唤醒武术礼仪文化, 再借用武术礼仪解构大众的畸变精神文化现象,最后全面和清 晰的呈现出武术的另一种精神文化特质,以此来建构文明的社 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梦溪 .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 [M]. 北京 : 生活 · 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34-39.

[2]陈振勇.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地域武术文化发展展望 [J].体育与科学,2008,(29)2:35-36.

[3]林英磊,林英艳.中国传统武术礼仪在武术教学中传播 的价值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67- 68.

[4]孙小玫,阮航.《论语》中的“谦”及其现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2003(3):14-16.

[5]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 社会科学,2007,(5):55-56.

[6]陈振勇.奥运语境下武术文化的发展与审视[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56-58.

[7]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出版社,2009:295-296.

论文作者:姬翔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  ;  ;  ;  ;  ;  ;  ;  

武术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论文_姬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