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格局的变化_城市中国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格局的变化_城市中国论文

改革以来中国零售业的业态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业态论文,中国零售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业态”一词,是80年代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根据日本经济学界的定义,业态“是指零售业、饮食业的营业形态。”目前,中国的官方统计仍沿用传统的行业分类,而没有按业态分类的科目,因此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资料。但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零售业的业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预示着一场零售业革命的到来。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业态的变革和新业态的产生

1.百货店。中国最早的百货店是1917年开办的“上海先施百货公司”和1918年开办的“上海永安百货公司”。1949年以来,百货店一直是中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根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编码》(国家标准)的定义,“百货店是指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钟表、眼镜、文化体育用品为主的综合商场和以经营以上某种商品为主的专业零售商店。”这个定义与发达国家的定义差别很大,需要提醒注意。改革以来,中国百货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发展迅速。1980年到1992年,全国百货店由16.4万家,发展到17.4万家;人员由109.2万人,增加到212万人。按零售业传统行业分类,百货店在15类商店中,商店总数和人员总数均占第2位。(2)规模大型化。据估算,全国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商场已经超过100家,本世纪末将达到200家到300家。1994年,年销售超过1亿元的百货店超过200家,其中96家超过3亿元,7家超过10亿元。(3)组织集团化。1988年起,北京东安市场经过成立子公司、投资、控股、参股、兼并、联营等多种形式,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以百货店为主体的、实行多角化经营的、多层次结构的零售商业集团。进入90年代,大型百货店集团化趋势有增无减,先后产生了如武汉商场集团、武汉中南商场集团、广州南方大厦集团、郑州亚细亚集团等一批百货店集团。(4)经营多角化。大型百货店普遍实行了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业务,多数批发营业额比重占到20%以上。随着集团化的发展,一批百货店集团逐步向生产、加工、餐饮、娱乐、储运、广告、房地产、服务等领域渗透,上述东安集团1994年已发展为跨9个行业和70多家企业的规模。(5)企业机制和经营管理、设施现代化。继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试行股份制以来,到1994年全国已有29家上市的百货店,实行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同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百货店逐步改革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在经营方式上越来越多的采取自选方式代替柜台销售,并在店内实行计算机管理系统控制,店面、店堂和陈列也向现代化发展。(6)国际化趋势。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广州6市和5个特区试办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到1994年底已批准12家,并有几家相继开业。此外,通过其他合作方式,全国约有几十家中外合资、合作的百货店已经开业经营,其中绝大多数效益颇佳。一批百货店也相继取得外贸经营权,开展进出口贸易,有的还到国外办分店,开始了中国百货店国际化的第一步。

在百货店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1)脱离当地实际,片面追求大型化、高档化;(2)人才、管理工作跟不上,“硬件过硬,软件过软”;(3)选址过多集中在中心闹市区,交通不便,将来发展会受到限制;(4)孤立的店铺多,连锁化经营少,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虽然如此,中国的百货店目前仍处于一个上升期,如果能兴利除弊,吸取世界百货店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是有可能获得一个较长的持续发展期的。

2.超级市场。根据国际通行的业态分类定义,超级市场是指“经营食品为主,并采取自选方式经营的食品店”,有时也叫食品超级市场。中国目前对超级市场的概念很不统一,有时泛指自选商店,有时专指食品超级市场,本文按国际惯例,专指经营食品为主的自选商店。

中国第一家食品超级市场是“北京京华自选商场”,开办于1984年9月。同期全国共开办了十几家。但是由于当时商品紧缺,价格很高,费用成本又大,所以不久就相继关闭,只有京华商场维持下来了。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供求关系出现了买方市场,超级市场在深圳、广州等开放城市再次兴起,并向全国扩展。其中尤以上海发展最快,到1994年全市已有400多家,营业总面积15万平方米,年销售额14.5亿元。目前已形成了“联华”、“华联”等5大超市公司,其中“华联超市公司”拥有24家连锁店铺,营业面积共1.3万平方米,年销售1.9亿元。

目前,超级市场的发展还主要在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政府部门把发展超市做为一项商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给以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在发达的大城市,发展超市所必要的加工配送中心、加工储运分检系统、POS系统、规范化包装、商品条码化和连锁化经营,正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总体上看连锁化程度低,加工配送不足,管理人才和水平低,地区和部门分割的计划体制仍妨碍连锁化进程,此外,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以及集贸市场的廉价竞争,都增加了食品超市的发展困难。但尽管如此,超级市场在中国大规模发展态势,正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迅速展开,无论是独立超市、连锁超市和大型百货店内超市,都在发展。

3.专业店。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编码》(国家标准)规定,专业店是指“专门经营某一类,或以某一类商品为主,兼营几类商品的零售店。”统计上分为13类:粮油商店、副食品商店、其他食品商店、纺织品商店、百货商店、医药商店、书店、日用杂品商店、煤炭商店、石油商店、五金交电化工商店、农业生产资料商店、其他专业商店。把百货商店也作为一种专业商店,是中国统计分类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特别的地方,需要研究时加以注意,本文中提到的专业店均把百货店排除在外。

改革以来,中国专业店的变化有如下特点:(1)发展迅速。按1980年统计口径,除掉“石油店”和“其他专业店”两类,再去掉百货店,则1980年全国10大类专业店机构总数为57.1万个,1992年达84万个,增加26.9万个;人员数由326.1万人增加到552.5万人,增长226.4万人。加上石油和其他专业店,1992年共有专业店86.3万个,从业人员达650.2万人。(2)结构发生变化。在12类专业店中,副食品店、其他食品店和日用杂品店三类机构减少,原因是个体摊贩和集贸市场发展给这三类专业店以极大冲击,迫使其关闭或转业经营。其他9类专业店均呈现上升势头,其中尤以五金交电化工专营店增长最快,网点增加了4倍,由1980年的1.6万个,增加到1992年的8万个。(3)专业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近年来,专业店细分化越来越明显,服装店、鞋店、家俱店、金店、眼镜店、玩具店、自行车店、化妆品店等专业店从原来的百货店、五交化商店中分离出来,同时出现了新的商品专业店,如钓具店、鲜花店、草帽店等。从经营方式上看,有专门经营某一档次的专业店,如各类专业精品店,有专营某一品牌系列的专业店,有大商场中设的店中店,有特许连锁店,有厂家自营店,也有厂店联营店,也有外资开的专营店。在一些大城市和主要专业商品产区,还出现了某类商品专业店一条街。

专业店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有着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才和管理跟不上,多数是新的专业店、旧的经营管理方式;二是连锁化低,多数是独立的店铺,没有形成连锁经营规模,所以成本降不下来,价格过高,妨碍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

4.方便店。在中国传统的零售业态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方便店。90年代,新的城市居民区发展迅速,分散的商业网点不足,而原来国有的小粮店、小副食店经营不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于是,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政府进行干预引导,相继将一批国有小食品店、小副食店、小粮店,进行连锁化改造,转变为经营小日用品的方便店,达到既方便消费者购买需要,又提高国有零售业小门店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例如,由上海粮店改造组织的“上海宏粮便利连锁经营公司”于1993年成立,到1995年上半年发展到82家店铺,总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每个店平均150平方米,除经营粮油外,还经营小百货用品、小五金、小杂货、小医药品和小文化用品,经营品种在700到1000种,营业时间从早7时至晚9时,并设有一些服务项目。类似的方便店,在北京、广州、武汉和深圳等城市也已经产生。但就全国来看,只是刚刚试办,并且仅仅限于国有小企业的改造转型,民办企业和企业自行主动试办的方便店为数极少,把中国城镇大量存在的国有、集体小商店,尤其是私营夫妻店改造成连锁化的正规方便店,还需要很长一个时期,这不仅存在经济体制上的问题,还存在着消费习惯、资金筹划和人才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方便店在中国同样是前景广阔的。

5.其他零售业的业态。改革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已有的零售业态,在中国大多数可以找到它们的雏型,但是发育和规范尚有很大差距。(1)仓储式商场。中国第一家仓储式商场是广州南方大厦集团于1993年8月8日开办的“广客隆”,营业面积2.3万平方米,开业4个月销售8520万元。进入90年代,由于通货膨胀加剧,以物美价廉为主要特征的仓储式商场,适应广大工薪阶层消费的需要,在大城市有了迅速的发展。如深圳市1994年就开业30家,北京、上海等地也开办一批,并生意红火。目前中国的仓储式商场大体分三类:一类是接近国外模式,设在郊区,规模大,面积在5000平方米左右,品种在2万种左右;再一类是中等模式,面积在800到2000平方米之间,有3000种左右的商品,在二级商业区,实行连锁经营;第三类是400平方米的小店,设在居民区,品种2000种以内。后二种也被称为“仓储式”,主要是价格低,开架销售,店铺装修简单。上述三类的代表店分别是:广州的“广客隆”,深圳的“百姓购物俱乐部”和北京的“顺天府”。(2)无店铺销售。在中国还处于萌芽状态,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邮购公司。二是上门直销。包括工厂直销和直销公司直销,采取直销员上门访问销售方式。多数是化妆品的名牌系列产品,这类公司在中国第一家是1990年11月于广州开业的中美合资“广州雅芳公司”。三是无人销货机。只是在南方发达城市宾馆、机场有很少的数量。当前,妨碍中国无店铺销售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消费者不习惯,市场上诈骗行为严重,商品质量不稳定和包装不适合,以及邮政运输系统落后。无店铺销售要在中国推开,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路。

二、城市商业区的变化与发展

商业区是指城市商业网点集中的地区。传统的商业区多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并以一条主要商店街为中心扩散形成。改革以来,出现了政府部门通过有组织地建设商店街或购物中心,按规划发展而形成的新的商业区。

1.商店街。中国传统的商店街,都处在城市的中心区,历史上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店铺集中林立,行业齐全,并以若干大商场为核心店,众多的老字号名店比邻为伴。例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北京的王府井、西单、大栅栏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商店街,是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区。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居住向城郊发展,汽车迅速增加带来中心地区交通拥挤,加上传统商店街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狭窄又缺少停车场,商店多是老企业,经营结构和方式陈旧,所以逐渐出了衰退的苗头,而新的商业区的形成,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为了重新振兴传统商店街,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造措施,主要做法有:(1)拓宽道路,修建停车场并改善基础设施;(2)改建扩建旧店铺,如北京将东安市场拆掉重建,将原来6900平方米的面积,扩大到20万平方米,并在整个王府井新改建33个万米以上的商业设施;(3)调整店铺结构,增加餐饮、娱乐、服务等行业;(4)调整经营结构,以大型商场为核心,引进专业店,开展连锁化经营,区别不同商店街采取不同的商品经营档次结构;(5)推进现代化,在大商场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对商店的设施进行改造装修。

在对传统商店街改造振兴的同时,各地或是自发形成,或是由政府规划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商店街,这些商店街有的是在旧市区街道上产生,多数是在新建城区形成,其中有的是综合性经营的商店街,但更多的是经营某一类商品的专业商店街,例如武汉的汉正街是全国最著名的小商品一条街,北京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全国高新电子产品荟萃之地,至于服装、鞋帽、家俱、装修材料、家电等几乎每个大中城市都有一条甚至几条专业商店街。这些专业商店街上的店铺,有国营店、集体店、工厂销售门市部,但更多的是私营和个体经营者,也有一批是国外特许连锁店。专业商店街上商店多数是批发和零售兼营,有的以批发为主,有的以零售为主。其中许多专业商店街与集贸市场融为一体。

2.集贸市场。集贸市场是中国商业一种传统的集散交易场所和形式,改革以来发展迅速,主要有如下特点:(1)数量增加。1978年全国有集市33302个,1993年达83001个。(2)城市增长快于农村。1993年同1980年相比,城市集贸市场由2226个增加到16450个,增长6.4倍,农村由36767个增加到66551个,增长81%。(3)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发展快。1993年,全国有各类专业市场17000个,其中工业品专业市场4866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8221个,废旧品及其他专业市场3923个;在集贸市场中,批发市场约2700个,其中工业品批发市场600多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100多个。扣除2700个批发市场,全国80000多零售集贸市场成为城乡零售业的重要交易形式。(4)作用增大,交易增加。1993年全国集市贸易成交额达5343亿元,集贸市场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28%。(5)东部地区发展快于西部地区。(6)市场规模扩大,档次提高。由过去的露天市场发展了一批室内市场和有顶棚的市场,供应范围扩大,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611个,虽以批发为主,但也兼营零售。

中国集贸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它以商品丰富,交易自由,价格低廉,网络密布,渠道畅通,适应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要。今后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提高,这主要是:(1)提高组织化程度,将分散无组织的交易者组织起来进入市场;(2)加强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消除交易中的无序混乱现象;(3)提高现代化水平,增加投资改善设施,采用现代化管理;(4)调整结构,使市场的规模、性质、布局和功能,更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3.购物中心。到目前为止,中国还很少有已投入运营的欧美和日本式的标准意义上的购物中心。称为购物中心的地方,实际上仍是一个大型商场,甚至是小型商场。但是,国际通行意义上的购物中心,即以一、二个大型商场为核心店,众多专业店为成员,伴以娱乐、餐饮、服务等多种功能,集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中心,近一、二年正在全国大城市兴建之中,在名称上有的叫购物中心,但更多的称为“××广场”、“××商城”。建筑面积一般在5万平方米到20多万平方米不等。选址有的是结合旧城区改造而建在市中心区,有的建在城乡结合部或新开发的居民小区。投资开发者有房地产开发商,有商业集团,也有外商。据初步估算,全国此类购物中心正在建设的约有200处左右。例如北京,规划到2000年前,建成10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综合购物城(购物中心)。

三、连锁店的产生与发展

100多年来连锁店的产生和发展,给世界现代零售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它既包含着零售业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也包含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这场变革正在中国大陆悄然兴起,预示着中国零售业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中国连锁店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大陆第一家连锁店是开办于1992年1月的“北京希福连锁店”。它是由原来计划经济下的西城区副食品公司经过改革发展起来的。由开办之初的6家店铺,发展到1994年的30多家店铺,总营业面积3.1万平方米,经营品种近4000个,职工800人,年销售额1.25亿元。继北京希福连锁店之后,相继开办了广东省东莞美佳超级商场连锁公司、深圳市华润超级市场连锁店公司、上海华联连锁店公司、上海新亚快餐连锁公司等。到1994年,据不完全估算,全国有连锁公司150多家,连锁经营店铺超过25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上海约有30家连锁公司,店铺1500家,年销售额在14.5亿元;广东省有连锁公司40多家,店铺300多家。1995年3月,国务院的有关部委在上海召开了连锁店工作座谈会,连锁店的发展正在形成一个新的高潮。

2.中国连锁店的类型和特点。根据连锁店的联结纽带或联结方式进行分类,国际上通行的直营连锁(正规连锁)、特许连锁(加盟连锁)和自由连锁(合作连锁)三种类型在中国均已出现。其中尤以直营连锁为最多,特许连锁则首先是在一些外资和合资企业开始,而自由连锁目前还仅在沿海发达地区,有少数自发形成的连锁式经营。从连锁的业态来看,主要有:(1)超级市场连锁店。是目前发展最多的。如北京希福连锁店、上海华联超市连锁店、广东东莞美佳超市商场连锁店。(2)方便店连锁店。多数由原有粮店改造形成,上海有方便店连锁公司14家。(3)专业店连锁店,在服装行业最为普遍,尤其是国际和国内名牌,其次是鞋类专业店。但比较早的是福州市对外供应公司于1991年10月办的“999金屋”连锁店,专营金银首饰,1994年发展到6家店铺。(4)百货商场连锁店。第一家百货店连锁店是河南省的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公司开的连锁店。从1993年9月至1994年,先后开了5家店,并从省内逐渐向全国发展,1995年底可增加到10家。每个商场面积均在1万平方米以上。(5)其他行业、业态的连锁店。在仓储式商场、餐饮业等行业也出现了一批连锁店,如肯德基家乡鸡、麦当劳快餐、上海新亚快餐店等都是著名的连锁店。

目前,中国连锁店的发展,还是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除少数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外,多数都不够规范。总的特点是:(1)政府推动为主要因素,企业自发形成较少;(2)国有企业为主要企业,个体、私营、集体企业少;(3)直营连锁多、自由连锁少;(4)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多,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少;(5)不规范的多,规范的少;(6)小规模的多,大规模的少。但是,从发展的势头来看,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变化之中。

从近期来分析,中国发展连锁店尚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体制因素。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部门分割和地方封锁,限制连锁店的自由选址和自由加盟,影响向大规模和合理布点发展。其次是管理水平。连锁店的概念传入中国大陆是近几年的事,理论上还没有搞清,操作管理更是空白,急需引进外国经验,总结自身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三是人才不足。要抓紧培训连锁店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培训职工。四是资金不足。现代化的连锁,要有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尤其需要集中配送系统和计算机订发货系统,国家和企业都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连锁店的建设投资,解决这一基础问题。

标签:;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格局的变化_城市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