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才支撑深圳速度——来自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报告〈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市论文,深圳论文,用人论文,人才交流论文,服务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人才大市场,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东西南北各路英豪,许多人的事业,在这里起飞。这里是检验自身能力的舞台;这里是真才实学者的天堂;这里虽然没有集贸市场上那嘈杂的叫卖声、吆喝声和那宛如流水的货币交换,却有择业者与企业之间的相互选择。众所周知,深圳市第二次创业,科学技术无疑是第一推动力;而科技人才,又是这一推动力中的核心动力——
一
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凭借体制、政策、区位和投资环境等多方面优势,依靠全国的支持,采用招聘、商调、聘请、技术协作等多种形式,广招天下贤才。如今深圳拥有了一支数量较大、年纪较轻、层次较高、门类较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量的扩张:1980年深圳市只有1929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去年底全市已拥有113098名专业技术人才、增长了近58倍。如果加上暂住人口中的科技人才,这一数字将突破20万;
质的飞跃:从1980年无一高级职称人员,至去年底已有高级职称10553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有13866名,包括博士、博士后1000多人,而且45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科技人才总数的82%;
专业结构的完善:从1980年专业门类只有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等8类,到去年已增加到19种专业门类;
层次的提高:目前深圳市拥有12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5名广东省优秀(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28名深圳市优秀专家。
二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选拔优秀年轻科技人才是基础。如何选?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坚持“两个硬条件”,即被选拔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科研基础;“三个优点”,近3年成果突出者优先、其成果直接服务于深圳建设和改革的优先、具有科技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家身分者优先。在选拔运作上,坚持通过组织渠道推荐、动员社会公开推荐“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到目前为止,深圳市已有91人被确定为市优秀年轻科技人才,平均年龄只有36岁,他们和其他专家已被直接纳入市委组织部、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范围。
科技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然而,深圳的科技人员是在市场经济的磨炼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一些具有开发能力,又有经营头脑的新型技术专家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中的一部分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家,在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自主研发国产程控交换机著称的华为公司,是深圳引进人才的“超级大户”。8000多名员工中,科研人员3000多人,光博士就有100多名。但谁能想到,6年前,它却只能看着急需的五名硕士被关在“门外”而望洋兴叹。华为是民营企业,没有人事计划单列权,传统人事计划体制的大门仍然惯性的紧闭着。
人们不曾记得,当时深圳市每年的调干指标只有3000余名,主要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指标分配是指令性的,主观随意性又比较大,行内人士戏称是“分猪肉”办法,这个单位几个,那个企业几个。内联企业实行“指标联审制”,多个政府部门一年才联审一次,拿一个指标要过五关斩六将……在高科技产业大潮的冲击下,传统人事体制滞后的弊端暴露无遗!
深圳市人事局发现了华为这个亮点,却犯了难。不扶持吧,眼看一棵民族高科技产业的幼苗夭折;开一个口子吧,又找不到任何政策可以依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深圳市人事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给华为人事计划单列权,由人事局直接下达指标。这在全国民营科技企业中还是第一次。
大门,在1994年彻底打开。随着企业实施无行政主管部门改革,人事计划管理体制全面“松绑”,明确规定:民科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只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效益,可直接向市人事计划部门申请用人指标;重点扶持企业,可戴帽下达;计划下达,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等等。
从没有指标到有指标,从找挂靠单位到计划单列,体制“松绑”,彻底拆除了企业招揽科技人才的“栅栏”,引发了高科技企业的进入浪潮。1994年底,全市调干一万五千多人,较前年增加了200%。最近几年,每年调干都保持在两万人左右。与此同时,深圳的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产值由90年代的几个亿,猛增至今年的一百多亿元,翻了五十余倍,成为科技发展中的一支主力军。
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裁体,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命脉,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在于能否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各国之间、地区之间都加紧对人才的新一轮争夺,抢夺人才的制高点,得以在知识经济中占据主动。这一切无不给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如何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
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各地都在发展高科技,深圳的重点产业,也是人家的重点产业;深圳缺的人才,也是人家缺的人才;深圳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深圳。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敢为天下先的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敏锐地意识到,选择人才,既要有精品意识,更需竞争意识。高、精、尖人才,守株待兔不行,必须主动出击,要“抢”和“挖”。
1992年,到美国招聘留学人员,所到之处,场场爆满,数百人签订了来深合同;
翌年,参加全国首届人才交流大会,5000多人“孔雀东南飞”;
去年11月,在北京科技人才招聘专场,与近在咫尺的北京市外资企业人才招聘会摆开了擂台,“争”来500多名中高级研发人员……
7万多大学毕业生,是特区科技发展的生力军,也是主动出击的结果。深圳在全国首创“双向选择”模式,彻底打破了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种种藩篱。有人算过一笔帐:每年从市外接收一万名大学生,等于深圳又建了8所深圳大学!
三
人才云集,关键要有优惠的政策作保证。去年初,深圳出台了扶持科技发展的“二十二条”,在全国叫响。6月份,深圳市人事局出台了扶持科技企业的“十四条”,一封来自美国留学生的求职信漂洋过海,寄到了人事局局长陈安仁的桌上。信中说,他在美国报刊上看到了“十四条”,怦然心动,彻夜难眠,深圳是块发展科技的热土,希望来深圳,用自己的技术报效祖国。
深圳像一架天平,掂量着每一名科技人员的份量;深圳又似一个磁场,吸引着千百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知识分子。
科兴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潘爱华在北京大学当教授时,月薪数百元;现在有企业欲聘他,年薪500万。一位国家领导人视察科兴,潘爱华再次讲起自己的身价。国家领导人笑着说:这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嘛。
人事部门“领唱”响亮,科技企业“合唱”整齐。80年代初提出“时间就是金钱”,而叫响神州大地的深圳人,到了90年代深切地认识到,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于是又叫响了新的口号:“知识就是金钱”!
用股份来吸引国内外的技术高手,是深圳高科技企业发明的绝活。80年代末、外籍华人谭文言以技术、市场占股34%,与当时的电子部组建深圳开发科技公司,开我国技术入股先河。去年,开发科技产值已达18亿元。一呼天下应,追随者蜂拥而至。北京联合大学的王福贞教授,以其12项专利入股豪威科技公司,凝聚王教授20多年的科技成果,终于可以大规模走向市场。留英博士沈浩,以专利折价510万与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等合作,占17%的股份,成为我国首个以技术入股国企的个体大股东……正是这一机制上的创举,构筑了深圳科技人才高地中举足轻重的一群中坚。
目前。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市人事局领导下,拉开了“四大人才工程”序幕,即“引才工程”——平均每年引进高级技术人才500名,博士生100人,硕士生2000名,留学人员100人。“育才工程”——到2000年和2010年,高等、中等学校在校生达3.8万人和5万人,在校研究生200人和1000人,创设6至10个达国家水平的重点学科和实验室。“选才工程”——争取到2001年,使市管杰出专家达到400多名,市管科技后备人才400名,各区、各部门管杰出专家1000名。
得人才者得天下。世纪之交的深圳人,伸开了拥抱新世纪的双臂,她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叩响着知识经济时代那扇崭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