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字眼,走进文本论文_罗成义

聚焦字眼,走进文本论文_罗成义

摘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钻进字眼,咂摸言味”这一视角,提出“多吟咏”“析题眼”“写评点”“善比较”“巧点化”等五种具体解读文本的方法,意在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本字眼的节奏与肌理,探求藏在字眼缝隙中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师生;字眼;咂摸;文本内涵

字眼,泛指语句中精要关键的字或词,它能反映句子、文章的核心意义。咂摸,仔细辨别滋味、意蕴、情感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引领教学回归语文本身。

一、反复吟咏,咀嚼与文本初相遇的原汁原味

我们高中学生已能够寻找潜伏在文本语言中的重要词句,思考文本的内蕴、情理,发现一些此文本特质性的东西。

“口诵”而后“心悟”,走进字词,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可谓“以读达悟”。在教学《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课时,笔者曾和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合作完成诵读脚本的标注,在诵读美丽诗句的同时,抵达它们背后呈现的那个世界。

千万只眼睛在望着我们的船,它坚定、威严↑而且勇敢↓;(重音和降调并用)

只是,啊,心哟!心哟!心哟!↑(也可以用用降调读出被感染的语气)

文本言语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一次次的涵咏,就是一次次地拥抱文本语言,给文本标注脚本更是与文本的零距离对话。

对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每一位读者哪怕只读上几句都会泪眼婆娑:“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读到心醉,方知文味。阅读着经典散文,细细咀嚼,方能找到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那种深邃的生命感觉。

二、剖析题眼,体味文本言语意义背后的本色本香

卡西尔说:“在这个人类世界中,言语的能力占据了中心地位。因此,要理解宇宙的‘意义’,我们就必须理解言语的意义。”

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一提到李白,我们不能不想到他的“诗仙”英名;一提到“诗仙”,我们不能不想到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是李白一首著名的表现仙境内容的“仙诗”。

师:你能根据标题中的什么词语,立刻就能看出它是一首“仙诗”吗?

生(众):“梦游”。

……

梦游产生了仙境,梦游浓缩了情节,梦游体现了浪漫,梦游引进了佳话,梦游更体现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苦闷及超脱现实的洒脱。

《论语》选读每篇文章的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而题眼恰恰就像是“糖葫芦的竹签”,是解读文章的线。《仁者爱人》,“仁”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1-2两章主要阐述什么是“仁”,即“忠恕”。3-4章则进一步“忠恕”的思想内涵以及如何实践“仁”的方法。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这样去展开教与学,从题眼这一个点带动全篇的学习,是不会被文学大家们拒于千里之外的,反而能通过体味作品语言的“色香”使自己和作者的心灵融合无间。

三、感悟评点,揣摩与文本再度对话的情理意趣

古人不动笔不读书,评点不仅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亮点”“空白点”“撞击点”写评点,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强烈的磁场,生发出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

在教老舍《想北平》时,我先示例“脂砚斋评石头记”的评点,结合例子教给学生写评点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抓住文中一二处自己有感触的字眼写评点:

示例1:“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的“摸“字

点评:一摸“摸”出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的特点;

二摸”摸”出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摸“摸”出“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评点,让学生与《论语》之间进行充足的心灵交流和对话,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孕育出具有创造性的新的阐释或发现,达到“会心”,并由“会心”而“回心”,影响学生心灵的成长,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四、辨析比较,挖掘文本遣词造句的言语张力

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提高。通过不同字眼的替换比较,才能使学生准确、全面、深入地加以把握文本的内容。在“删去、改换、调序、增加”中比较异同,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及能力锻炼,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泻、浮、笼、画”四字写尽了月色的轻柔淡雅。又如《祝福》:“但我……书房里。”如果把“剩”换成“呆”“坐”行不行?经过反复辨析品味后,学生能发现“剩”字远胜“呆”“坐”,从“剩”字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当时是愤然离去的。

“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字眼,便不是那么一回事。”朱光潜先生说得一点也“不含糊,也不夸张”,而是非常“精确妥帖”。

五、引领点化,提升与文本深度对话的审美愉悦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曾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辄见其心。”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文字表达的“波”追溯作家内心的那个“源”,进入作家描绘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

在教学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我摒弃了大部分教师 “乐——痛——悲” 的惯用教法,而是先让学生在文章中划出有关“俯仰”的句子。之后紧扣“俯仰”一词,批文入情,在“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感情之变化,叩问人生的真谛:俯仰时空,乐从中来;俯仰自我,痛从心起;俯仰古今,敬畏生命。一俯一仰之间,引领学生真正体悟并把握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

点化,要注意切入点,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同时不迁就学生,学生的个性也将会得到彻底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否则必将导致学生主动建构和审美情感的缺失或者对文本的浅读、误读。

金代元好问有诗言:“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由此可见,从文本字眼入手赏读文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文课堂要引领学生亲近语言,沉潜于文本内部,涵咏一字一词的生命,学生在“言语场”中咂摸字眼,而后倾听、吐露、表现,处在一种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也才有语文味儿。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8).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永临中学 325106)

论文作者:罗成义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  ;  ;  ;  ;  ;  ;  ;  

聚焦字眼,走进文本论文_罗成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