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能源原料产业跨世纪战略思考_山西经济论文

山西能源原料产业跨世纪战略思考_山西经济论文

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跨世纪战略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原材料论文,跨世纪论文,思路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西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17年的改革与发展,山西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储量,成为全国的能源输出大省。但同时,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又给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施带来诸多矛盾和困难。要担负起兴晋富民的历史重任,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有必要对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进而研究、探讨和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符合山西省情的能源、原材料工业跨世纪战略思路和目标。

(一)

山西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始于1979年。当时,中央从我国能源需求和山西的现实可能出发,提出了“尽快把山西建成强大的能源基地”的设想,由此揭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山西的帷幕。1980年7月, 山西省政府给国务院报送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规划纲要(草案)》,1982年10月至1983年6月,由省委、省政府主持, 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具体帮助和直接参与下,组织了1400名领导、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完成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综合规划的报告》和《1981—2000年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综合规划(草案)》,基本形成了山西以后10多年的以能源工业为支柱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使山西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六五”时期,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初创和高强度投资时期,由此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等主要经济指数的年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3%、12.5%和9.4 %,与全国同期增幅比较,高出2至3个百分点。在当时的29个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7位。到“六五”期末, 能源工业已成为山西省无可替代的支柱产业。1985年,能源工业已占到全省社会总产值的14.3%,工业总产值的30%,工业净产值的42%,预算内财政收入的20.6%。在发展能源工业的同时,其它拳头产品也比较突出,不少产品在国内有明显的优势。在列入当时国家计划的6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山西省有14种产品的产量处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前10位。这一时期,山西经济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快,年递增39.7%。特别是村及村以下工业以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2至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对带动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进入“七五”时期后,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支柱的山西经济开始进入低速增长期。从纵向上比,成效显著。199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429.3亿元,年均递增5.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838 元增长到1528元。能源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能源生产迅速增长,外运煤炭占全国调出煤炭总量的78%;外输电量64.68亿千瓦时,比1985 年增长218.9%,为满足全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5年中,能源基地处于强化开发阶段,投资强度较大,走的是以高投入为主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但从横向上比,山西同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的差距开始拉大。这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比全国平均水平(7.8 %)低了2.5个百分点。最差的1987年和1988年,低了6.3个和4.7 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也在拉大,由原来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状况落到了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差150 元左右的境地,1988年差距达179元。与此同时,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也开始逐步下降。最低的1988年,三项指标在全国的比重分别由1984年的2.6%、2.7%和2.8%下降到2.1%、2.0%和2.1%。人们较为普遍的共识是山西落伍了。

“八五”时期是山西经济逐渐回升取得显著成就的一个历史时期。199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50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30元,年均增长8.8%。 特别是能源基地建设继续保持了强劲发展的势头,原煤产量由1990年的2.86亿吨增至3.3亿吨, 发电量由314亿千瓦时增至500亿千瓦时,钢由239万吨增至336万吨。“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220亿元,年均增长17.6%。其中,能源工业基建投资达235亿元,比1990年增长1.8倍。5 年中建成了一大批基础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增强了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95年全省煤炭外调量达2.28亿吨,占全国产销省外调量的80%;向省外输电达154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31 %。山西是全国向外输送能源最多的省份。

改革开放的17年,是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高速度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17年,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由开发建设到初具规模的17年,是山西人民用勤劳的汗水源源不断地为全国输送煤电能源,为全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17年。

(二)

在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从深层次上具体分析,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潜在的危机和困难亦不容忽视和乐观。概括地讲是四句话、十六个字:产品初级,设备老化,外延扩张,波动较大。

——产品初级是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高产低效的主要症结。从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全局来鸟瞰山西经济,按照国际通用的工业分类划分,在40个大类中,山西已拥有37个,应当说结构比较齐全。就省内工业经济结构而言,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纺织、食品七大行业的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90%,也可以说发挥了资源优势。其中,煤炭在全国的比重已达26.86%,焦炭已达19.79%,可谓拳头产品。但问题的关键是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新技术的产品少,产品链太短、太少,产成品的附加值太低。

产品初级的表现之一是山西工业内部结构长期处于能源、原材料工业高比重、低水平的状态。1978年,山西能源、原材料与加工业的比例为68.4:31.6,1994年这一比例演进为75.2:24.8,特别是原材料工业,由1978年的28.2%上升为1994年的46.4%。这一上升,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对能源、原材料工业市场需求的扩大,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有利于山西比较优势的发挥。但另一方面,则较为清晰的反映出山西在过去的10多年间产品初级的状况不仅没有大的改观,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众多小煤矿、小高炉的上马,支撑了山西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麻烦和困难。

产品初级的表现之二是支柱产业的序列演进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山西工业前八大行业的排列顺序为:煤炭、机械、冶金、化学、纺织、食品、电力、建材。到1994年,这一排列顺序除了电力前移两位、纺织后移两位外,其他行业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山西工业结构更具刚性,支柱产业置换停滞、素质低下,在低水平上重复徘徊。从八大行业的发展速度看,1981年到1994年总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四大行业是冶金、建材、化学、电力,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的煤炭不仅增长减速,而且增长质量和效益都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开始出现了衰退迹象。

产品初级的表现之三是山西工业产品中的五多五少:初加工产品多,精加工及高技术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小批量产品多,有规模经济的产品少;微利产品多,高利产品少;低质和一般产品多,名牌优质产品少。1994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产品中,以矿产品为主体的初级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近1/3, 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合计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以上。

——设备老化是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中的最棘手问题。自本世纪初,太原就是全国重要的近代工业基地。建国后,经过46年的建设和发展,山西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并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沿海地区加工工业的迅速崛起,以及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的体制制约,特别是有机构成高、投资大、见效慢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全省国有工业企业80年代以后投产的新产品仅占10%左右,生产工艺达到七八十年代以后水平的不足70%,高新技术产品只占1%,新产品产值率仅为5.3%,设备新度系数为0.697,而资产负债率高达68.01%,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5个百分点。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老设备、老工艺、老产品、老面貌”的“四老状态”。这种状况如不迅速改变,山西不仅无法赶超沿海省市,甚至与周边省区的差距也会拉大。

设备老化的根本原因是技改投资力度太小。从1981年至1993年的13年间,全省地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为152.23亿元,平均每年仅11.7亿元。即使“八五”以来投资力度有所加大,平均每年也不足20亿元。技改投资比重的大小,是反映区域性工业企业活力的关键指数,老牛拉破车,不可能有速度。1994年,全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只有 4.3%,利税率为2.6%,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一方面山西是个资源大省,另一方面又是个经济穷省,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即使上一些较大规模的技改项目,往往由于资金到位率差拖长了工期,拖走了市场,拖没了效益,拖跨了企业。

——外延扩张是山西10多年来经济增长的主导方式。从 1981 年到1995年,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1968.8亿元,年均投资 131.2亿元。据有关部门测算,从1981年至1995年的15年间,山西经济增长中,资金贡献所占的比重大体为60%。这就是说,山西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拉动的。例如“六五”时期,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265亿元,年均增长26.2%, 同期山西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9%;再如“七五”时期,固定资产累计投资为542亿元, 年均增长6.1%,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3%。两个时期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情况充分显示了山西经济增长投资拉动的显著特征。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国家投资对山西经济增长的带动和刺激作用。“六五”期间,国家对山西的直接投资年均递增31.1%,山西经济的年均递增速度也达到10.9%。这一外延扩张的特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山西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务的艰巨性。

——波动较大是由山西产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大的特点所决定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回升起动慢。在同全国对应的每个经济波动周期中,山西经济从谷底的回升爬高总要比全国慢1年左右。 比如1984年到1988年的经济周期中,全国是1987年开始回升爬高,而山西则是1988年才开始。二是跌落速度快。如上所说的1984年到1988年的经济周期中,全国是1985年开始跌落,但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86年才跌落到最低点。山西也是从1985年开始跌落,但一下就跌落到几乎最低点。三是在各谷底停留的时间长。全国一般为1至2年, 山西一般为3年。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受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山西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经济走的是一条较为特殊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既对山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使山西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并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对实现山西跨世纪战略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三)

按照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纲要”,山西省确定了今后15年分“三步走”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的总体构想。第一步,从现在起到要本世纪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西部先进水平;第二步,下世纪初的头5年,主要经济指数接近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步,从2000年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数,达到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个构想实现后,山西落后面貌将会基本改观。

依据上述战略构想,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施,必须确立新的发展思路。这就是:以“两转三化”为主攻方向,即转换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基地主体化、企业集团化、经济一体化,实现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体制上大跨越,结构上大调整,效益上大提高”的“三大目标”。

第一,转换经济体制。能源、原材料工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难度最大,时间拖的最长,因而山西由此付出的“学费”也最大。作为上游产品和“瓶颈”产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日子是比较好过的。可以说,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发展到今天,主要是“计划扶持”的结果。从1981年到1992年,山西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投资所占的比重高达55.2%,国家对山西的大规模投资是刺激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动因。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正在由“计划扶持”向“市场创新”转变。也就是说,山西基地建设目前正处于第一阶段,即国家资金扶持后的初具规模阶段,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创新阶段的转变时期。因此,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的体制转换,具有双重任务:其一是基地建设责任主体的转换,企业要逐步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责任主体,主动承担起建设和发展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历史责任。其二是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转换,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体制。

第二,转变增长方式。客观的分析,在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初始阶段,出现一定程度的粗放经营是必然的,以外延为主扩大基地规模也无可非议。问题的关键是当能源重化工基地完成了其初创阶段,步入稳定和深化阶段后,必须把转变增长方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从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上加大增长方式的转变力度,做到真抓、实抓、敢抓、会抓。从近年来山西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分析,我省能源原材料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其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育龙头。发展优势企业或集团,造一批山西的“航空母舰”。二是产品创名优。实施名牌战略,打出山西的特色来。三是产业形成链。向深加工要效益,向经济优化要效益。四是管理上档次。根治和杜绝“粗放管理”。五是环保加力度。把山西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解决好。

第三,基地主体化。这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发展至今天,亟待明确并着力实施的一项大政策。其基本含意是:依据企业是市场主体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要逐步由国家和省政府承担基地建设责任主体的格局转变为能源、原材料企业成为基地建设的责任主体,以此把能源重化工基地夯实,形成企业建基地,基地育企业的“众星拱月”的发展格局。

这一战略思路的基本依据有三:其一,基地主体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由“计划扶持”转向“市场创新”后,必然要求企业主动承担起基地建设的重任。基地发展要建立在市场开拓基础上,山西的能源、原材料企业已经成为联接山西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桥梁和纽带,舍此别无选择。其二,山西的能源、原材料企业具备成为基地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山西的优势在能源、原材料。“长项”和“拳头”产品也主要是能源、原材料。近年来山西一大批大中型企业事实上已经承担起基地建设责任主体的职责,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其三,山西省内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与全国对能源、原材料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在呼唤着我们把企业作为基地建设的责任主体,以此吸引更多的省外、国外资金,加快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满足全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这一战略思路的基本要求有二:其一,基地主体化要形成以资金或产权为扭带的经营体制和融资方式,形成“直供直销”格局。其二,到本世纪末,山西的大多数大中型能源、原材料企业都成为基地建设的主体,并依托山西得天独厚的能源、原材料优势,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吸引省外、国外资金,建成联营的、合作的、股份的、补偿贸易的等等基地型企业,以此开创山西高标准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新格局。

第四,企业集团化。与上述基地主体化相适应,山西能源、原材料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必须走集团化的发展路子。通过企业集团化提高山西产业组织结构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关联度。从经济发展的程度看,能源重化工业应当建立在高集中度、低关联度或高集中度、高关联度两种组织模式基础之上,那种年产三五万吨煤的单个企业,只能在市场夹道中生存。目前山西按行业划分的工业企业中平均产值,冶金工业为2000万元,电力工业为2900万元,煤炭及炼焦行业只有900万元, 每个企业的平均产值如此之低,可见山西工业产值组织的分散化程度。据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研究资料表明,山西工业在全国工业优势分布的37个行业中,仅有4个行业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依次为煤炭采掘业、 电力供应业、炼焦煤气业和饮料制造业。仅高于青海和西藏,在全国排位倒数第三。山西产业的低集中度、低关联度是山西优势企业、名牌产品过少的重要原因,也是实施跨世纪战略目标需要着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能源、原材料企业走集团化的发展路子,要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式,把视野放宽,眼光放远:在组建方式上,要摆正行政行为和企业自主的关系,行政行为要发挥好“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而不是“包办”,搞拉郎配不行。在组建的范围上,要积极鼓励企业跳出娘子关,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要与基地主体化的战略思路相配合,创办一批高关联度的企业集团。在组建的联接方式上,要以资金和产权为纽带,做长久夫妻。在组建的政策措施上,应实施重点倾斜发展战略,省内国有企业这一块,重点扶持发展100个有市场前景的优势企业集团; 省内乡镇企业也重点扶持和发展100个有实力、有潜力的优势企业或集团。

第五,经济一体化。要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山西经济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与全国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山西不搞诸候经济,不搞自我封闭,热忱欢迎全国各级各类企业与山西企业的融通和合作。

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是重新认识山西在全国的位置,发挥好山西的市场优势和长处。在今后5年到15年内,山西至少具备两大市场优势:一是中西部地区的地域优势。山西地处东部与中西部的接连地带,可以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投资环境上,尽管不及东部,但在中西部则处于优势地位。二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先期开发优势。80年代山西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90年代这一格局也不会改变,即使到下世纪初的前10年,山西也要力争成为晋、陕、豫能源经济区的先导区域。依据上述两大优势,山西与全国经济一体化的主攻方向是:其一,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先导,带动全省其他支柱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山西特点的市场辐射体系。其二,以山西企业与兄弟省市企业的一体化为核心,敝开省门,开放开发。在开放开发中促进一体化,在一体化中促进山西经济的整体振兴。其三,培育新的支住产业,增加一体化的优势含量,使煤、电、铁、铝、机械、建材、化工等都能够成为招商引资的基础产业。其四,注重一体化中的科技和效益含量,在一体化中形成山西能源、原材料工业的产品链,实现结构优化。

“两转三化”的战略思路是个有机整体,是山西今后5年到15 年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战略举措。

(四)

依据上述战略思路,在今后5年到15年内,为促进山西能源、 原材料工业的发展,要着重强化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第一,深化企业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能源、原材料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按照基地主体化的目标,使大多数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内联外引主体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主体。企业改组的重点放在盘活资产存量上,多兼并,少破产。要处理好基本建设技术与改造的关系,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固定资产投资优先保证技术改造性投入的需要。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突出“严”字,抓好人本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与此同时,一定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企关系,重构经济调控体系。今后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并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系统、宏观经济研究咨询系统、宏观经济监督系统等一整套功能完善的省级经济调控体系。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这是山西今后5年到15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其中,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是唱好这一重头戏的支柱和主体。要实施“大经贸、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实行外经、外贸、外事相结合,外贸与内贸相结合,国家与民办相结合,既对国外开放,又对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开放,对兄弟内陆省区开放。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外贸出口,要克服以往长期存在的点多、面广、量小的弊端,强化规模经营,追求规模效益。在继续保持煤炭、焦炭出口优势和发展势头的同时,积极发展冶金、机电、化工、建材等其他能源和原材料产品的出口,要把体现出山西优势和工业特色的拳头产品和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打出去。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提高质量档次,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由出口粗加工产品为主向深精加工产品、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稳定现有出口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和改造一批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装备精良,企业管理先进,有竞争能力的出口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形成山西省门类齐全、重点突出,有地方特色和优势,有竞争能力的出口商品基地。力争到本世纪末,基本形成山西独立、完整、有序的外贸出口体系。

要按照“积极、合理、有效”的方针,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利用国外资金和省外资金的步伐。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重点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出口创汇、高新技术以及山西经济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要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以及与兄弟省市的合作、合资企业,扩大利用外资的渠道和方式,要重视关系国计民生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项目,增加山西质量好、有销路、有后劲产品的生产。对一些条件适合的项目,鼓励外商以“BOT”方式进行建设, 探索利用外资的新路子。

第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是件难度大但必须在今后5到15 年内着力加强的工作。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资源的深加工,育龙头,抓拳头,创名牌,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载能、高市场占有率的产业和产品,发展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要把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相结合,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相结合,以技术改造和存量调整为主,用高新技术改造能源、原材料产业。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转移和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这方面,过去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这就是把调整产业结构简单地归结为调整一、二、三产业或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样做,不符合山西省情,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山西产业的重型结构,是山西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符合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的市场法则。调整优化山西的产业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挥优势、提高效益为准则,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获得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第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是形成和培育山西经济新的生长点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效益所在。在山西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中,要两手抓,一手抓大中型国有企业,一手抓县域经济。从山西改革开放17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奠定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规模基础;今天县域经济的能源、重化工产值、产量已堪称“半壁江山”,并涌现出象闻喜县海鑫钢铁集团那样的“千亩工厂,万人企业,10亿元产值,近亿元利税”的国家级乡镇企业。可以预料,今后5到15年, 山西的县域经济在实现能源、原材料工业跨世纪战略目标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发展县域经济要实施“龙头企业特色县”的发展战略。各地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储量条件,经济前期准备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要集中力量,发展拳头产品,调整结构,发展规模经济;立足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灵活多样,实行多元体制。重点要在改造“小”、“差”、“乱”上下功夫。对那些小煤矿、小炼铁、小轧钢进行联营改造,有计划、有领导地解决好效益差、浪费大、污染重的企业的问题。使每个县都能够集中力量有计划地发展一些龙头企业,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打出名牌,创出新路。

第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继续加大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在交通运输方面,要以增加铁路运力和提高公路干线等级为重点,初步建成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布局合理、干支协调、点线配套、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主体综合运输网络,使交通设施落后和运输紧张的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在邮电通信方面,要结合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通信干线、城乡电话、国内国际直拨电话的建设步伐,实现乡镇电话的自动化和行政村通电话。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山西的经济、投资、发展环境,让山西成为国外、省外投资的热点,建设的热点,发展的热点,让山西在21世纪能够成为我国比较先进的省区之一。

标签:;  ;  ;  ;  ;  ;  ;  ;  ;  ;  

山西能源原料产业跨世纪战略思考_山西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