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集成框架的企业数字信息资源规划_系统集成论文

系统集成框架下的企业数字信息资源规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系统集成论文,框架论文,数字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6年,高复先教授最先在国内提出了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的概念,认为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在进行总体数据规划的过程中进行数据管理标准化的工作,并通过该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总体数据规划,使其成果更能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作用[1]。2002年高复先教授从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信息资源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著述《信息资源规划一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是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以数据规划为起点和中心,有效地整合和管理企业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合理规划的目标,“使其成果更能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作用”[2]。而集成化的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将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针对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的“系统集成”框架,将企业集成、信息集成、业务集成等统一于系统集成,即以物理层、数据层、应用程序层、业务流程/功能层、表现层五个层次来概括的系统集成体系,廓清了数据集成、信息集成、应用集成、企业集成等之间的关系,并将他们逻辑地联系和统一起来[3]。此框架为我们观照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内容及其发展进程与实施途径奠定了基础。

在数字化的时代,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已经是涵盖了信息、知识的泛义概念。企业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是针对分散的信息资源体系,通过有效地集成“数据”信息,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向用户呈现无缝的信息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发端于企业领域的信息资源规划,在数字化的时代被引入政务数字信息资源、学术数字信息资源等各个领域。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理念、方法、模型及过程等在这些领域中相继得到引用、映证并有所发展。

本文在“系统集成”的框架下探讨企业数字信息资源规划的内容、发展进程与实施途径,为分析我国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成就与不足提供了依据。

1 系统集成的框架

1.1 系统集成的框架结构

针对企业信息系统,将企业集成、信息集成统一于系统集成,建立一个系统集成框架[4],见图1。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图1 系统集成框架图

(1)物理层。系统集成中最低级别的企业层是物理或平台层。这个层面上的集成问题是解决物理网络中的硬件、机器、设备和操作系统的异构性。网络层的集成目标是构架系统、应用软件和模块之间的联系。物理层的集成或连通性仅仅能够确保数据从一个系统发送到另一个系统,即数据交换,但并不作数据集成处理。

(2)数据层。数据层是企业系统完成其业务及管理功能的基础。数据集成将不同来源、格式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统一或集中,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

(3)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是用户的应用需求功能在信息系统中的实现,信息系统作为应用程序来为企业提供服务。通过一个企业内或不同企业间相关应用程序的集成,能更有效地提高运作效率。

(4)业务流程/功能层。这一层次代表了企业逻辑及相应的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应用程序支持一个较大的业务流程或功能中的一个或多个商业任务。企业为了完成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各职能部门必须协调一致地工作。业务流程集成要求各部门成为一体,按照特定的企业逻辑和优化的工作流程来运作;功能集成则要求各层级围绕特定的企业功能协同工作。如企业决策功能的实现与优化要求从运作层、管理层到战略层的合作。

(5)表现层。表现层提供用户界面。这个层面是一个面向用户的集成,强调的是要将来自多个信息源的信息以一种可定制的、个性化的界面展现给用户。如企业门户技术,为企业提供一个单一的访问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入口,企业的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等,都可以通过这个门户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

1.2 系统集成框架中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这五个层次不仅描绘出在一个单一企业内部的系统集成,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的不同企业间的集成也可以同一框架来表示。在系统集成框架中:上一层次的集成以下一层次的集成为基础,如应用集成要通过数据集成来实现;功能集成要通过应用集成来实现。而物理集成包括与各个层次集成相关的硬件、软件在构造上的结合。在很多情况下,物理集成在应用层设计之前就存在了。应用程序层与功能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应用程序建立在业务流程的分析基础上,应用程序是业务流程的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细分和集成程度直接决定了应用程序的功能模块的细分和集成程度。系统集成的层次对应和代表了系统集成的类型。

2 系统集成框架下企业数字信息资源规划的发展

我国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是在系统集成的框架下发展的。我国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应用水平可以分为四个层次[5]:

(1)系统集成。这一阶段是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第一步,而且是不可逾越的一步。它包括企业内部网的建设,基本软硬件的配备等,是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基础。

(2)应用集成。应用集成是指一些专用的信息系统的实施和集成,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等,是企业信息资源规划非常关键的一步。

(3)信息集成。信息集成是指将企业中所有的系统集成起来,使得资源的获取和发布更加便利,摆脱无序信息的困扰,形成一个协同的商务平台。

(4)社会集成。社会集成是指将社会的信息集成起来,使得信息可以在整个商务链上自由流动。这涉及众多的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只有在这个层次上,虚拟企业才成为可能,真正的电子商务才能实现。

不难看出,其中的“系统集成”即物理集成;而“信息集成”即企业内的全面的功能/业务集成。到2003年,我国企业经过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后,基本上已经安装了需要的硬件、软件和应用系统,大部分企业正处在第二层次阶段——应用集成阶段。

值得注意和提出的是,在当时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中,“数据集成”被忽视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作为应用集成和功能集成的基础和条件的“数据集成”的缺失,阻碍了我国信息资源规划的发展。

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我国信息化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重点的总结,也印证了我国企业信息资源规划仍处在提高应用集成,同时重视和发展数据(资源)集成的阶段[6]:

(1)应用集成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应用集成。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不具备建成集中共享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信息化投入需要进一步得到保障,投入需要更加理性化,与企业战略、企业业务紧密结合,注重投资效益。不少企业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落后,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还不够高,集成共享,统一协同程度普遍较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较窄,还不能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全过程。

(2)数据资源集成方面:需进一步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水平。信息资源在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深度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对企业决策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企业信息化门户和知识管理系统方面有待加强,目前还有18.6%的企业没有建设门户,仅有49%的企业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

理想化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应该符合系统集成框架的顺序过程。而我国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在经过第一阶段,建立起了一系列的软硬件系统的发展后,在没有经历“数据集成”,或“数据规划”的情况下而直接进入了应用集成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信息资源规划时,信息资源在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深度开发利用相对滞后。

另外,缺乏高层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也导致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基础设施薄弱,不具备建成集中共享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这些都致使企业信息资源规划仍然停留在应用集成阶段而难以继续发展。

3 系统集成框架下企业数字信息资源规划的内容

按照高复先教授的观点,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建立三种模型和一套标准”[7]。“三种模型”是指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用户需求的综合反映和规范化表达,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概要模型;“一套标准”是指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即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五个标准。这是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这些准则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概要模型之中。

3.1 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

系统功能模型的建立。将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和可由人——机交互完成的业务过程,借助于形式化描述方法,按子系统功能模块组织起来,就可以形成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需要说明的是,功能模型拟定的子系统是面向规划的逻辑系统,是对企业信息系统功能宏观上的把握,对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必需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应用开发中再按照面向对象技术的开发方法,以存取主题数据库为基本机制,加强可重用模块的开发和类库建设,按用户需求来组装具体的物理系统。

系统数据模型的建立。信息系统必需处理好信息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模型就是将功能模型所需的数据按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起来,即从系统和过程的角度,将所有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按逻辑关联性归纳成一个个的数据类。然后借助于分析人员的经验,辅以一些分析方法将这些数据类归并为若干个主题数据库。最后,将这些主题数据库以形式化描述方式表达出来,就是系统的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难点在于数据分析,可以采用如E-R分析法、BSP中的U/C矩阵分析法,也可采用基于用户视图的数据分析方法。数据模型的建立不等于物理数据库的设计,但它可以规范和指导物理数据库设计,在总体规划和决定物理数据库设计的正确性;数据模型是对全部数据管理数据的内容和关系抽象。数据模型建立的过程主要是进行分析、综合与抽象化的过程。

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在信息工程方法论中,信息系统体系结构(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是指系统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关联结构,采用C-U矩阵来表示。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是决定共享数据库的创建和使用责任、进行数据分布分析和制定系统开发计划的科学依据。系统体系结构建模的基本工作是:识别定义子系统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关联结构,自动生成子系统和全域C-U矩阵。

3.2 企业数字信息资源规划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是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决定信息系统质量、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的依据。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是开发信息系统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标准。这些标准要贯穿从逻辑建模到物理实现整个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它是搞好企业数据环境的基础性工作。由高复先教授提出的五大标准可进一步归纳为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和信息交换接口标准[8]。

(1)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是对一些常用的、重要的数据元素进行分类和代码化。信息的分类与取值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与效率。信息代码是否规范对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等性能起决定性影响。因此,信息分类必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和综合性等基本原则,从信息工程的角度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考虑,达到全局优化效果。遵循国际标准一国家标准一行业标准一企业标准的原则,建立适合于企业管理需要的信息编码体系。

(2)信息系统开发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主要指在系统开发中应遵循的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开发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系统设计规范是对诸如字段和数据库命名规则、程序和文档的编制方法、界面风格等系统设计问题作出规定;程序开发规范是对诸如应用程序模块划分、标准程序编写、对象命名、数据校验以及出错处理等程序开发问题作出规定;项目管理规范则是对项目组中各类开发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开发过程中各类问题(如设计问题、程序问题)的处理、文档编写和维护等项目管理问题作出规定。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规范,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

(3)信息交换接口标准。信息交换接口标准是对信息系统内部和信息系统之间各种数据的转换、输入/输出的格式等制定规范和标准。对企业来说,重点是单据的标准化、报表格式和统计口径标准化、数据传送标准化等的制定工作。信息系统的质量与接口标准化密切相关。接口标准化是信息标准化的重要一环。

4 系统集成框架下企业数字信息资源规划的实施

4.1 企业数字信息资源集成

所谓信息资源集成是对于分散的信息资源体系,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实现无缝集成,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它是将异构分散的非结构化数据(文件、图纸、图片、录像等)、异构的结构化数据(数据库等)管理利用,集成不同应用系统(SCM、CRM等),为所有者提供更高的资源管理、挖掘、展现手段的过程和方法。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是消灭信息孤岛,它提供内容管理、内容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流程整合等功能。

在系统集成的框架下,企业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逻辑框架[9]可重新表述为:

(1)数据整合和内容管理平台。数据整合就是对分散异构的多数据源实现统一的访问,实时地、智能地将有价值的数据传递给分析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数据整合平台从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数据结构提取数据源,并完成在线转换和分析;同时,它能够实现对分散异构数据源的访问并形成统一的虚拟数据库。该平台整合企业收集的各种外部信息数据库和内部应用系统数据库,可综合利用企业的数据资源,提供灵活的数据展现方式;通过与用户紧密集成,从而实现全面、统一的权限管理和灵活的报表调用。内容管理平台提供对非结构化信息和部分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功能。企业的文件、图片、多媒体等办公信息;搜索软件搜索整理的信息;翻译系统翻译的信息等非结构化信息都可以进入内容管理系统。同时平台定期发布报表等结构化信息进入内容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编、审、校等,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控制信息的发布与访问权限。

(2)应用集成平台。应用集成平台为不同的应用系统互通提供了基于工作流引擎的统一可靠的实时消息通信平台,突破了横贯于异构不兼容应用或数据库之间的障碍。通过消息和智能路由机制实现异构应用之间的松散耦合,以及应用系统在统一工作流下的协同工作。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通信模式如发布/订阅、请求/应答等等,实现同步/异步的消息传送。

(3)业务功能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提供员工间信息传送和个人网络办公的工具,包括公文流转、电子邮件、任务派发、会议管理、网络短信、事务提醒、日程管理、计划管理等。

(4)企业门户平台。企业门户平台是指在Internet的环境下,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源统一集成到通用门户之下,根据每个用户使用特点和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门户平台为特定的用户通过高度个性化的方式,交互访问相关信息、应用软件以及商业流程的软件平台。信息资源整合平台通过企业门户组织、展现各种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的信息内容和应用系统页面,为最终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

4.2 企业应用系统的集成

企业对信息系统进行应用集成前,应充分分析企业现有的应用;掌握可供使用的资源;衡量企业能够承受的压力;制定集成的框架结构与采用的标准;制定实施步骤;根据框架结构与标准选择合适的产品及实施商。企业应用集成的实施,可供选择的有自底向上的集成策略与自顶向下的集成策略[10]:

第一,自底向上的集成策略。自底向上的集成策略注重先解决局部范围内的集成问题,再逐步扩展集成范围,直至实现全局范围内的集成问题。这种策略通常采用点到点式(P2P)集成方法。点到点式的集成方法突出了系统间的直接连接或调用,主要通过数据的直接访问或接口的直接调用来实现,这在企业级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的初期是常采用的方法。

第二,自顶向下的集成策略。自顶向下的集成策略注重整体架构与标准,然后考虑局部性的问题。它把集成作为一种全局活动,它确定一个开放式的、广泛的策略,能对所有和集成相关的问题有所预见,分析存在的关联性,提供指导,定义优先权。它首先确定整个集成系统统一性町扩展的结构,然后才关注现有应用。这种统一的结构允许增加新的应用系统,并允许用新的应用系统替换或重构现有系统,具有较好的伸缩性。自顶向下集成从框架上看,结构简单,但实现起来需提供满足各类标准的基础性中间件。

收稿日期:2009-02-16

标签:;  ;  ;  ;  ;  ;  ;  ;  ;  ;  ;  ;  ;  

基于系统集成框架的企业数字信息资源规划_系统集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