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高专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论文_韦成孝

新时期高职高专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论文_韦成孝

韦成孝(贵州省三都民族中等职业学校 贵州 三都 558100)

摘要: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中, 合唱属于必修课程之一, 并且也是各种类型演出中的常见音乐表现形式。合唱属于一门团队艺术, 不但能够提升学生间的凝聚力, 增强团队意识, 而且还能够通过歌唱比赛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现阶段, 在高职高专合唱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需要院校尽快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合唱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高专;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0-021-02

一、高职高专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合唱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够使其指挥技能和合唱组织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而且还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在现场表演时的心理素质。但是,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只是单纯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培养, 轻视其实践能力的提升, 使学生在日后步入工作后由于实践能力较差而影响工作效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大部分学校在合唱表演时都是以单一声部的齐唱为主, 并且加入一些简单手势为辅助, 而使用多声部齐唱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两点因素导致, 一是学生的音乐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声部作品的训练能力不足, 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而导致的。

(二) 合唱教学体系缺失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大部分院校的音乐专业中, 都将合唱指挥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讲授。但是, 各高职高专在合唱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部分学校将合唱课划分为两个学年, 每星期一次课, 每课分两个课时, 保证学生在两个学年共计120个课时;部分学校将该门课程设置为一个学年, 每星期一次课, 每课分两个课时, 这样一学年下来学生只能够上60课时;部分学校将合唱与指挥课程区分开来, 对于上述不同的课程设置, 能够体现出合唱教学在体系方面的缺失, 以及部分学校对合唱指挥方面的教育的轻视。

二、高职高专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一) 合唱人才培养需求

高职高专与普通院校相比, 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其更加侧重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从目前专业院校的开展情况来看, 艺术院校、专业音乐院校所培养的均是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人才, 而师范类院校更加注重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的培养, 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 所从事的也都是校园中的合唱活动。这将对高职高专院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学校应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 充分认识到合唱指挥专业对于人才的重要性, 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专业人才, 在提升就业率的同时, 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

(二) 合唱活动发展需求

近年来, 我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 合唱艺术也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 企业、各大学校、事业单位等都积极开展合唱活动,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合唱热潮。在此背景下, 社会上急需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合唱指挥人才, 使合唱活动能够走上更加标准化、系统化的道路。但事实上, 合唱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 都存在较大的缺口与不足。因此, 需要采用教学改革的方式, 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以此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满足当今社会对此方面的需求, 这对于合唱活动的未来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高职高专合唱教学改革分析

(一) 教学内容改革

合唱指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 涉及的范围较为广阔, 包括合唱表演、声乐演唱、合唱作品赏析、多声部练耳等,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 应坚持横向发展、纵向支撑、多元练习、综合渗透的原则。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职高专对此方面的教育划分了三个学年, 也就是六个学期, 在第六个学期中学生可以自由实习, 教学内容应在前五个学期内完成。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以理论知识、合音训练、作品欣赏为主,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指挥技法。第二学期通过作品练习指挥技法, 对各项技术进行深入学习, 并且加强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观摩各大合唱团的表演机会,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加强对指挥技法的练习比例, 与作品相结合进行指挥技巧的练习, 学习多声部作品总谱读法, 与合唱团相结合进行指挥排练。第二学期, 加强实践指挥力度, 与合唱团相结合进行指挥实践, 对典型的合唱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排练计划, 总结排练经验。实现将指挥理论与排练实践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实践演出,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构建校内外实践场地, 发挥最大力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演出的机会, 使其能够通过实践训练使自身的音乐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第二学期, 主要是学生的自由实习, 可以自行选择实习单位, 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为日后的正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 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属于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具有诊断、激励等作用, 长期以来, 该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正确的看待,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存在评价主体单一、方式简单、内容模糊等问题, 因此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

第一, 在评价内容方面, 由于合唱指挥专业涉及的范围较为广阔, 因此在评价方面为了扩大涵盖范围, 评价内容应包括合唱参与与配合、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大局意识、课堂评价等, 使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做到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第二, 评价主体方面,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作为教学中唯一的评价者而存在, 虽然教师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与学生相比较为丰富, 但由于其面对的学生众多, 学生个体又具备较多的个性, 教师很难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一旦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实际表现之间相差过大, 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损害, 不利于日后的发展。因此,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应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 例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 赋予学生表达评价自己的机会, 说出自己的感受, 为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提供便利。在小组互评中, 能够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间可以进行主动比较, 从其他人优秀的表现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给予的评价来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

第三, 评价方式。量化制是合唱教学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评价方式之一, 通过分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 这种方式难以将学生的真实表现客观具体的展示出来, 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 例如档案袋评价法等。这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认可和青睐, 主要实施方式是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 在每个学期期末, 由教师和学生对学生该年级段的表现进行评价, 这样做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定期总结和反思, 而且还能够为最终的评价提供依据, 使教学评价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高职高专的音乐专业中, 主要的培养目标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师, 合唱指挥属于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与普通学科相比来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师范性。合唱指挥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积累集体歌唱经验, 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的师资力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我国目前高职高专合唱指挥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对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合唱团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促进高校音乐专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斌.浅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教学[J].音乐时空, 2016, 10:145-146.

[2]王菲菲.关于高职音乐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 2015, 05:200.

[3]陈珣.谈高职音乐教育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6, 3 (01) :104-109.

论文作者:韦成孝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新时期高职高专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论文_韦成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