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价值研究论文_彭平

常宁市中医医院 湖南常宁 421500

摘要:目的:探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64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患,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2例。研究组患者选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医治,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穿刺损伤、骨水泥渗漏、肺栓塞),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改善值均大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显著且安全性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保守治疗

骨质疏松是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或骨微结构改变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及老年男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渐严峻,致使骨质疏松症病患随之增多,老年民众因身体组织退化及骨质疏松病症,常在受到轻微创伤或于日常活动中发生骨折,多集中于前臂、脊柱、髋部[1]。临床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患多伴有腰背疼痛问题,但在就诊时常未能引起医生注意,导致病情加重或诱发并发症,因病患年龄过大,为降低治疗风险,过去医者多推荐病患行保守治疗,随着医疗卫生技术日渐完善,当前医者推崇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手术将骨组织或骨水泥注入椎体内,从力学上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疼痛,进而恢复椎体高度。本文旨在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本研究经院领导及骨科医护人员共同审核通过,所有参选者均签署《病人知情同意书》。研究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62-79岁,平均(69.1±1.1)岁;腰椎骨折15例、胸椎骨折13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61-81岁,平均(69.3±1.0)岁;腰椎骨折14例、胸椎骨折15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WHO制定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BMD或BMV低于正常成人均值2.5SD);②结合外伤病史、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柱骨折;③中途未退出研究。

排除标准:①椎体广泛性骨质破坏、后缘不完整;②患有成骨性转移瘤;③凝血功能障碍;④椎体骨髓炎;⑤精神交流障碍及遵医性差者。

1.2 研究方法

1.2.1经皮椎体成形术

①术前镇痛止痛,预防性给予抗生素,确定穿刺套管规格、骨水泥及球囊。②手法复位后,消毒术区,患者取俯卧位,行气管插管全麻,于双相透视下实施手术,借助C型臀透视机确定受损脊柱,在X线引导下于椎弓根影2或10点进针,将工作套管置于椎体后缘3mm处,拔出枕芯后,钻椎体,将球囊置于凹陷处,且两点外露,扩张时压力不得超过12mmHg,球囊不得大于2ml,边扩边透,液压复位,调和骨水泥(适宜粉:液:碘比例为3:2:1),注入时间为2-3min,注射剂量:颈椎2.5ml,胸椎5.5ml,腰椎7.0ml,在侧位透视下缓慢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若有明显渗漏立即停止注射,待骨水泥发热凝固时旋转枕芯,拧断骨水泥,拔出工作套管,透视下确认骨水泥注射情况,无误后消毒贴敷,转运至病房,转运途中忌震动或过度移动,术后可佩带腰围下地活动。

1.2.2保守治疗

患者卧床静养(硬板床),脊柱损伤复位后予以外支架固定,同时给予理疗(按摩、电疗)和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时组织开展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研究组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穿刺损伤、骨水泥渗漏、肺栓塞);

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改善值;

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月时疼痛评分和腰腿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基于患者疼痛程度使用0~10分表示,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量表(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会活动、旅行),总分为45分,分值越高证明功能障碍越严重[2-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信息,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研究组患者术后未见穿刺损伤、骨水泥渗漏及肺栓塞等并发症。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改善值

治疗前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和体前缘高度改善值分别为(12.3±2.6)°、(23.6±3.4)mm与对照组(10.1±3.2)°、(18.6±3.7)mm相比差异显著(t=3.018,P=0.002;t=5.629,P=0.000)。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腰腿功能评分(,分)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腰腿功能评分

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下表。

3 讨论

脊柱骨折作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5-6%,其中以胸腰段上脊柱骨折较为多见,可并发末尾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多发于外伤后脊柱出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及压痛等症状,严重者有致残及病死风险。研究发现,因我国老年民众较多,多数民众受制于骨质疏松症,增加骨折发生风险,脊柱骨折作为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多无明显外伤史或外伤较轻,入院后易被误诊为腰肌劳损,影响后续治疗。常规保守治疗虽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且无创伤及手术并发症,治疗费用低,住院时间短,但无法根除疾病,疗程长,长期固定易加重医患负担,给其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有时也会因护理不当损伤机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新兴微创脊椎外科技术,是借助骨穿刺针在透视监视下行椎体穿刺后,将骨水泥注入病人受损椎体内进而加强椎体强度,减轻塌陷椎体压力,固定骨折的医疗措施,随着医疗技术日渐完善,经皮椎体成形术被广泛应用于椎体转移瘤、骨质疏松症、椎体血管瘤、椎体骨髓瘤临床治疗中,医者实施该手术不仅能矫正患肢,同时可改善骨质疏松问题,可获取标本兼治的功效,改善预后。顾军[4]实践证实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感,值得借鉴。王荣新[5]等学者对比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发现,保守治疗因需患者长期卧床,易滋生肺部及尿道感染,诱发心脑肺等血管栓塞及压疮,增加护理难度,经皮椎体成形术简便易操作、创伤小、并发症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椎体高度,同时可缩短疗程,利于减轻医患负担,当前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经典医疗方案。笔者选取64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患,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未见并发症,治疗前后研究组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改善值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患者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推广前景。刘平[6]也于研究中证实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患的优势,医者可根据患者病情结合其意愿设计个性化医疗方案,准确把握手术适应症、禁忌症及要点,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提高治疗安全性,以便患者放心就诊,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医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无忌,刘晓岚. 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J]. 中医正骨,2016,28(7):20-24.

[2]王玉召,曹鎏,王铀,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9):41-41.

[3]李栋,纳贝·加依吐尕尼.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3):115-116.

[4]顾军.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0):99-100.

[5]王荣新,晏怡果,王文军.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3):2040-2042.

[6]刘平.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J]. 世界复合医学,2017,3(1):46-48.

论文作者:彭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价值研究论文_彭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