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栗波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栗波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剂科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1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给予患者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指征,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慢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性上腹饱胀感、嗳气、反酸、恶心、厌食、疼痛等症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临床上多给予促胃动力、单纯抑酸等治疗,但是长期疗效欠佳。因此为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我院对收拾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具体研究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1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21~70例,平均年龄为(43.9±4.1)岁;病程为1~7年,平均为(3.6±1.6)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9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为(41.6±4.5)岁;病程为1~8年,平均为(3.9±1.8)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西药潘立酮治疗,饭前15~30min口服,1片/次,3次/d,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半夏、黄芩各15g,大枣、党参、人参、干姜各10g,黄连5g,炙甘草6g。并根据病情加减药物,患者出现嗳气症状时添加代赭石10g,出现发酸症状时添加海螵蛸10g,出现胃胀痛症状时添加延胡索10g,出现口苦症状时添加延胡索10g,出现纳差症状时,添加山楂10g,六曲10g,炒麦芽10g。水煎服,熬制取汁300ml,1天1剂,早晚饭后两次分服。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是三个等级。其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临床症状积分评价: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烧灼感,早饱感和餐后饱胀不适,食欲减退、嗳气、腹胀、恶心等[2]。0分为无症状积分,3分为症状严重积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8%,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积分,早饱感和餐后饱胀不适积分,食欲减退、嗳气、腹胀、恶心积分,治疗前分别为(2.8±0.2)分、(2.4±0.6)分、(3.1±0.3)分;治疗后分别为(1.3±0.6)分、(0.8±0.2)分、(0.7±0.1)分;对照组患者,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积分,早饱感和餐后饱胀不适积分,食欲减退、嗳气、腹胀、恶心积分治疗前分别为(2.7±0.9)分、(2.5±0.1)分、(3.0±0.5)分;治疗后分别为(1.8±0.4)分、(1.5±0.4)分、(1.6±0.7)分。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变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也逐渐上涨。该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主要是促胃肠动力以及抑制胃酸分泌,长期疗效欠佳,且停药后,病情易复发,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与进步,中医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在中医范畴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胃脘痛”范畴,主要发病原因为情志失调、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差等,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调节脾胃气机。半夏泻心汤主要由半夏、黄芩、大枣、党参、人参、干姜、黄连、炙甘草等方药组成。其中,半夏可降逆、止呕、和胃、散结,干姜、黄芩、黄连可散结、祛邪气、散风寒,大枣、党参可补脾、补气、升血,诸药合用,具有协调升降、补血行气、散寒补脾等功效。并且根据患者症状不同,加减各种药物的应用,适用于各种症状的患者,进一步提升了该药方的治疗效果[3]。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采用西药治疗效果更佳,促进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邵洪亮.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8):153.

[2]张延庆.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养生保健指南,2018,(20):47.

[3]苏鹏涛.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J].心理医生,2018,24(19):150-151.

论文作者:栗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栗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