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_税收征管论文

关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_税收征管论文

关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化建设论文,税收征管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历经不到2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单一到复合的艰辛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94年税制改革以来,信息化建设正促使税收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和对纳税人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驶上高速路之时,我们却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一些同志容易走入信息化建设的几个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技术,轻业务。

目前,一些税务干部对信息技术存在过分的依赖性,认为高科技无所不能,花巨资购建的计算机系统,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各种税收业务问题,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按信息技术要求重新组合税收业务流程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把传统手工业搬上计算机平台后,不愿在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影响了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和税收征管的深化。

二是重工程,轻应用。

部分单位和干部把信息化建设简单地定位于工程建设,而不注重计算机技术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手段与目的的本未倒置。现在,一些地税部门已在信息化工程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财力,但应用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其根本原因是大多数税务干部缺乏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动力和能力。应用不到位是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工程投资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就会直接大幅度增加税收成本。

三是重开发,轻培训。

应用软件的开发是基础,因而把它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但由于在软件的应用方面经验不足,又急于试点推,虽在软件使用前培训了使用人员,但应用后出现了问题,则简单地误解为软件本身的问题。虽然有这方面的问题,但其实有些是基层税务干部对现代科技手段还不是很精通。培训实际上是一件投入少、见效快的配套工作,若培训是为了应付考试或由于培训不足带来应用障碍,实在是因小失大。

四是重投资,轻维护。

地税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税收征管业务信息系统已推行一年时间。由于过去是大多数同志大量是手工操作,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缺乏经验。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设备的维护缺乏重视。其实应用软件是与某种业务模式相适应的,随着税收政策、征管方式、报表格式等等的变化,已开发的应用软件随时可能变得滞后,必须适时对软件内容进行更新维护,网络通讯和主机设备搭建后需要进行监控,对零部件进行更换。目前基层税务部门对系统维护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认为维护费用太高,不愿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进行维护。其实维护比投资更重要。

五是重流程,轻数据。

税务征管虽说都使用了计算机,但只是实现了业务操作的机械化,手工模拟的痕迹很重。真正的信息化不是对传统工作流程的简单模仿,更不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而是要将辖区内所有的业务工作变成共享数据,并自动地通过数据提示工作状态和出现的问题。客观地说,目前的税收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在短期内达到高度智能化也不现实,但实现数据化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应该从基础抓起。

六是重建设,轻管理。

伴随着计算机手段的应用,税收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机制、组织架构和职责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手段的更换要求管理方式的配套改革,但我们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很难转变,传统的价值观仍在支配着税务干部的行为,尽管有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但大多还沿用以往的工作套路。由此出现了热衷工作建设,淡漠配套管理的现象,使得许多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税收信息化建设。

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只有尊重科学规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改造税收工作手段,才能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效能。如何提高效能,下面仅从如何为税收质量打造最佳管理平台方面谈点看法:

第一,建立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经。虽然在税务管理中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但要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并力求使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还有一个过程。信息化建设要讲求实效,重在有效适用,不能搞没有实效的“形象工程”。

税务信息化建设是税收管理的一场革命。税收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改造税收工作,实现税收管理机制的现代化,使税收工作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的过程。它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管理观念、工作机制、资源配置、权力结构。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执法随意性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使用过程中失真、衰减等现象将会得到很大改观。因此,必须坚持科技加管理双轮驱动。实践证明,以信息技术取代管理和以管理取代信息技术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既要“机器管人”,充分发挥机器对人的规范、制约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人对机器的管理,最终实现人管机器的目标。科技加管理也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必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将现代技术与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互动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相结合,发挥技术与管理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潜能。

第二,建立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

征管质量考核是以计算机应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基础的。应该结合税收征管模式、税制模式和经济现状,不断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科学设置指标和评估口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考核的自动化,一要开发并运用能自动生成征管质量考核结果的软件,以提高征管质量考核结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二要建立考核机构,明确考核责任人员,制定考核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引入激励机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报表的自动传递与自动检测。

第三、建立运转协调和能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

加快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该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为主体的税源监控体系。一要建立重点税源户的分类管理体系,力求税源资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重复收集信息,并实现纳税人申报方式多元化。二是按照新征管法的要求,加快在出租汽车业、建筑业推行、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使计价(计程)、发票打印、语音提示、计程、控税、存储、限期申报缴税融于一体。三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工商、财政、物价、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统一编码、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许可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追踪失散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实行地税、国税联网,交流相关税种数据电文申报缴纳和其他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

第四、建立学习激励机制。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业经济时代只需要7岁至14岁的人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以后40年工作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6岁至22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二千年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当前缺乏懂信息技术又热爱税收业务的合理人才,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和能力,防止和克服惰性,使时代进步和竞争压力激发人们内在的学习热情;防止和克服部分人认为年纪大了,掌握信息技术是年轻人的观点,使学习成为人们一种终身的意识;防止和克服部分领导干部有关计算机是一般干部操作的片面认识,使他们真正明白,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就是权威,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领导权。要改变有些领导存在的对信息化喊得多,运用少,学习多,操作少的状况,真正实现由群众使用向领导带头使用,由注重开发向开发与应用并举的转变。

在不久的将来,纳税人足不出户点击鼠标就轻松完成纳税过程,依托信息网络纳税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税务人员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摆脱多年的手工劳作,税务人员将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完成自己的工作,涉税数据仅需一次录入就能实现高度共享,工作情况通过统一风格的界面来反映,工作实绩通过计算机应用系统自上而下来进行考核,领导层最大程度地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所提供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与决策……可想而知,税务系统各级领导和人员面临的学习任务将是多么紧迫,肩上的担子将是多么繁重。

标签:;  ;  ;  ;  

关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_税收征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