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国近代史的新特征_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国近代史的新特征_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现代史论文,教学大纲论文,中国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诞生于20世纪末,面向21世纪,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振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其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三个新特点。

一、贯彻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一旦并入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曾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①]马克思生活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那时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远没有今天这样强烈。但是,马克思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作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的精辟论断。

历史跨进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速发展,带动世界经济腾飞。60年代到80年代是世界经济腾飞的20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带动了我国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技术、喷气技术、核技术等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大大缩短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严重地摧残了我国的科技事业,又拉大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不断地提醒全党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告诉全党同志:“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要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②]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及时地把握时代的脉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腾飞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明确地指出了加速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互相作用、彼此渗透,两者结合得越来越密切。自然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不断地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而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管理等理论成果也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之花常常在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汇处开放。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是生产力发展的两翼。

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民族、全社会对它的认识。因此,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面向21世纪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责无旁贷的任务。

旧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一部中国近代史归纳、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各种救国道路的探索史。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则明确指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这种屈辱地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的历史。经过反复的斗争、失败、再斗争,终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时,中国近代史还是近代工业、近代科学技术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项基本内容写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的“基础知识”中,这还是第一次。新大纲还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清朝后期和民国政府统治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指出:“清朝后期,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中西撞击、新旧并存的局面。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历史、教育、文学艺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爱国科学家的努力,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一定成就。这一时期,尽管国民党对进步文化实行高压政策,但是,国统区的进步文艺、教育事业,仍然取得很大的成绩。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教育事业成就斐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史学也有很大的发展。”这对于新课本的编写者和使用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编进去,这也是第一次。它跟中国近代史一样,贯彻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新大纲“中国现代史基础知识总论”中指出:“建国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它从哲学高度上解决了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我国1985年开始实施的“星火计划”,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大规模地普及、推广到农村,八九年时间,累计安排“星火”项目2.5万多项,总投资180亿元,已完成1.8万多项,累计新增产值459亿多元。同时,“星火计划”的实施,吸收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商品经济观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实例。新大纲“中国现代史基础知识分论”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前进道路上出现曲折,但科学文化事业仍有很大成绩。科学技术成就显著,科研成果层出不断;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事业,也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提高显著,社会生活现代化程度进步较快。”新大纲的这些论述,为我们编写新课本时正确总结、叙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明了方向;也对广大历史教师正确地理解课本、把握其精神,有重要启示。

二、加强了对高中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更加迅猛腾飞的时代。在就要到来的21世纪里,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我们肩负着极其繁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21世纪客观形势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必然反映到教育内容上,需要我们通过教育对劳动者进行培养和塑造,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然而无庸置疑,德育,即政治思想不能不占首位。培养21世纪人才的德育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道德观和献身精神。根据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和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出发,从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新大纲在制定指导思想、教学目的,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方面,都有新的思路。

新大纲将历史课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形式。必修课在高中一年级开课,每周三课时,讲授中国近现代史。限定选修课在高二和高三年级开设,每周两课时,分别讲授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任意选修课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分别讲授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这样安排课程和课时,反映出新大纲把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对学生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最为重要。新大纲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中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认识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造就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接班人,会起重要作用。新大纲“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中专门有“思想教育”一节,它规定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着重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五项具体内容:第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教育;第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第四,树立辩证发展观点的思想教育;第五,继承前辈优秀品德和革命传统的思想教育。在每项思想教育的具体内容下面,新大纲还指出了它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如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教育,新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压迫、求解放的奋斗经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辉成就,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明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树立从国情出发,面向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信念。”对思想教育的规定,新大纲比以往任何一个大纲都明确、具体、系统。它既为课本的编写者选材立意确定了原则,又为广大历史教师理解课本,讲授课本指明了方向。落实这五项思想教育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一定大有益处。

三、提出了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

当今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中,实际上是智能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培养智能型的人才。为了培养智能型人才,新大纲提出了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提供的养料。所以,新大纲把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分别列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世界近现代史教学目标”、“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的“基础知识”之后。这是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新大纲规定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五条:

第一条,“再认和复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这一条要求教师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的仓库,并能够使学生按照指令及时、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它侧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力,在测量上的要求是完整、迅速、准确。牢固的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第二条,“对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认识相关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这一条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和归纳、对照和比较等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概念,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网络化,从而把教学内容转移到学科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上来。形成历史概念,是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开端。对历史概念测量上的要求是准确、完整、简洁。

第三条,“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这一条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初步运用科学理论来阐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评价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它主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它的测量要求是基本上能够做到史论结合,材料与观点统一,比较客观、公允、全面。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在这方面,教师应花大力量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第四条,“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能够读懂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并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解释。”这一条能力要求稍微突破了课本的框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运用知识的途径,深化所学的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第五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正确思考。”这条能力要求进一步突破了课本的框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和理论,正确地思考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育的主题,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智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开发智力的教学才是最完善的教学。

新大纲规定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五条能力要求,相互关联,逐步提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层次。前三条能力要求,属于较低的层次,因为它们都有课本内容作依据,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大纲吸取了传统教育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精华。后两条能力要求,属于较高的层次,因为它们只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实际上已破突了课本的框框,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学生圆满地解决了问题,时常能获得带有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大纲渗透着现代教育动态的、开放的、多样的、超前的意识。

近日,有两位读过新大纲的高中历史教师问我:“新大纲能力培养的第五条是否脱离高中生的实际,提得过高了呢?”我建议他们读一读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这本书的第八章第四节专门讲高 中生智力的发展,其中谈到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他们“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高中生“思维的可塑性已大大减少,与成人期的思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甚至在某些方面的思维能力还高于成人”。我认为,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新大纲制订的能力培养要求奠定了理论基础。

传统和变革,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教育现代化自然也不例外。新大纲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锐意改革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是,新大纲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认真学习、理解、掌握,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为进一步完善新大纲做出贡献。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1版,第23卷,第424页。

② 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53页。

标签:;  ;  ;  ;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国近代史的新特征_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