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方法应用于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罗灿

罗灿

株洲市二医院骨科 412005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创伤骨科修复过程中采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一期外固定支架治疗后待伤情稳定行二期切开复位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和外周血乳酸持续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PA/PATT恢复用时等术后恢复指标等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5%和66.7%,随访期间,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各占4.4%和15.5%,丧失劳动能力的患者各占0和24.4%,也有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的特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SD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显著,且创面愈合快,术后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创伤骨科修复;临床效果

随着我国的交通事业、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事故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因此而造成的创伤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几率逐年升高。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14例,患者的年龄在18岁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4±3.4)岁;损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21例,高处坠落或跌伤18例,外物打击6例。损伤的位置包括:踝关节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22例、盆骨骨折10例。损伤的类型包括:开放性骨折36例,闭合性骨折9例。其中,合并盆腔脏器损伤、腹部脏器损伤、颅脑损伤等的患者分别有12例、10例和13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患者的年龄在17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6±3.1)岁;损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23例,高处坠落或跌伤17例,外物打击5例。损伤的位置包括:踝关节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22例、盆骨骨折11例。损伤的类型包括:开放性骨折35例,闭合性骨折10例。其中,合并盆腔脏器损伤、腹部脏器损伤、颅脑损伤等的患者分别有11例、11例和1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位置、损伤类型、合并伤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其进行侧位、轴位扫描,确定患者的损伤位置、损伤类型等。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期切开复位联合内固定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先给予外固定支架辅助下的损伤控制性治疗,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评估患者的伤情,对其进行初步手术修复,控制患处出血情况,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使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积极监测,必要时给予病人复苏处理、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的情况,调节凝血功能,做好重症监护。然后在患者的伤情基本稳定之后,实施二期切开复位治疗。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对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可以在骨折创面清理之后做常规创口缝合,并做外固定支架固定处理(如患者为陈旧性骨折,则可在将原固定物取出之后,经植骨再做外固定处理),对闭合性骨折的患者,可以选择在C型臂透视仪的辅助下对患者实施复位闭合插针外固定。当患者的复位效果不满意时,可择期再次进行修复手术。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总时长进行进行记录,同时对“致死三联征”:外周血乳酸持续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PA/PATT恢复用时等预后指标进行比较。观察其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给予半年到1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内了解其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的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和外周血乳酸持续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PA/PATT恢复用时等术后恢复指标等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5%和66.7%,随访期间,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各占4.4%和15.5%,丧失劳动能力的患者各占0和24.4%,也有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的特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2、3。

3讨论

在创伤骨科患者的损伤控制治疗中,骨折外固定支架因其良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载荷承受力等,可以为患者骨折患处的修复提供有利的条件[1]。同时,为避免骨折患者出现体温降低、代谢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而致创伤的修复能力下降甚至危及生命,要求尽量选择操作简单快速的方法,避免对其造成二度伤害[2]。

虽然临床大多数治疗过程中均以及时对创伤进行治疗为主要原则,但是对于骨科创伤的患者,特别似创伤十分严重或者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对其进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未必可以获得最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损伤控制理论就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遭受严重创伤致大量失血失液的患者的一套治疗理论,其认为,治疗中应该以患者的基本情况、生理耐受程度等作为依据,对其进行分阶段治疗[3]。第一阶段的治疗目标在于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并经相应措施的实施开展临床复苏、重症监护工作,在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趋于平稳后可以开展实施确定性手术,以促进患者等的各项机体功能。

本文比较了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经外固定架行损伤控制治疗后再做切开复位治疗骨科创伤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后者不论是术中、术后的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等都显著优于直接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通过接受损伤控制外科治疗大大降低了因医院性操作带来的生理功能不良影响,有利于预后的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加上本身外固定支架的力学稳定性好,操作快速、功能齐全,可以直接应用生物力学原理促进骨折端的复位与固定[4],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勇.外固定支架在创伤骨科严重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和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533-1534.

[2]蒋苏漳.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01-502.

[3]李顺东,许超,童培建.外固定支架结合损伤控制理念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5,28(2):130-132.

[4]李高舜,叶招明,陈永志,等.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治疗复合伤中的胫骨上段粉碎骨折[J].中国骨伤,2011,24(7):600-602.

论文作者:罗灿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  ;  ;  ;  ;  ;  ;  ;  

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方法应用于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罗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