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解释的语义关系与类比原则与范畴_语义分析论文

类比释义的语义关系及类比的原则与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释义论文,范畴论文,原则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代训诂学家在二千多年的训诂实践中,创造运用了许多训诂方法。除了依据形义关系、音义关系解释词义外,还注重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对比,证其同,较其异,达到探求词义的目的。类比释义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如《春秋·隐公三年》“三月庚戌,天子崩。”公羊传:“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这样的解释,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科学的,它所蕴含的语义学的思想、原理、原则,对我们今天古汉语语义学的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性。

类比释义,过去多数人都认为是古代汉语中同义词或近义词辨析的一种方式,这是不准确的,综合相关的训诂材料,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的释义对象除少部分是表示整体与部分或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词语外,绝大数是类义词,即属于同一语义场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同义或近义,也包括同位义和反义,换句话说,类比释义揭示了古汉语词语间多种语义关系。

(一)同义关系(Synonytny)“同义”,指广义的同义, 包括等义和近义,如:

1.《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2.《诗·小雅·雨无正》:“降丧饥馑”,毛传:“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

3.《方言·卷九》:“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或谓之船或谓之航。”

(二)反义关系(Antonymy)“反义”也指广义的反义,包括现代语义学所谓的“互补”“极性”和“反向”,如:

1.《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毛传:“种之曰稼,敛之曰穑。”

2.《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3.《尔雅·释水》:“逆流而上曰泝洄,顺流而下曰泝游。”

(三)下义关系(Hyponymy)所谓“下义”是指同一义场的类义词相对于他们共同的上位词来说是共同下义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下义关系,而不同于简单的分类,包括所谓的“顺序”,“等级”,“关系”等。如:

1.《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2.《广雅·释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3.《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

4.《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父之地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叔父之弟曰季父。

同义、反义,下位义尽管语义关系不同,却不妨碍使用同一方法。从道理上说,构成任何一类事物的不同个体之间都具有相同点和相异点。因此,表示同类事物(概念)的词语之间也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和不同的语义特征。

同义词之间是语义同类而有差异,反义词之间是语义同类而意义相反,下位词之间是语义同类而有区别,训诂学的类比释义正是将释义对象看成是由“同”和“异”构成的一群相互关联的词语。这一点尽管以往训诂学中缺乏明确的阐述,但其认识却始终贯穿在具体的训诂实践中,如下引诸例,我们可以用表格加以简化来证实这一事实。

1.《谷梁传·桓公四年》:“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

同田猎田苗蒐狩

异季节春夏秋冬

2.(《礼记·礼器》郑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3.(《左传·文公十六年》杜注:“沿,顺流;溯,逆流。”

“同”是比较的基础,“异”是比较的目的。类比释义在释义的过程中已确定了基本的范畴。这些范畴包括“形状、性质、性别、质料、方向、方位、方式、工具、对象、主体、程度、顺序、等级、关系、数量、时间等。类义词正是在这些范畴上表现了或大或小的区别。由于类义词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或类比释义要求的不同,类比释义可分两项对比和多项类比这两种情况。两项类比一般是对具有同一语义关系的类义词,在同一对比的范畴中,多表现为“有无、大小、长短、粗细、牝牡、雌雄、方圆、奇偶、出入、上下、多少、前后、朝夕、天地、内外、东西或南北、曲直、雅陋、厚稀等方面的语义对立,因篇幅关系仅举几例为证:

1.《春秋·庄公八年》:“甲午治兵”公羊传:“祠(治)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

2.《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3.《玉篇》卷下四十二“觡”字注:“麋角有枝曰觡,无枝曰角。”

4.《急就篇》颜注:“圆若曰珠,峭圆者曰玑。”

5.《诗·小雅·鸿雁》毛传:大曰鸿,小曰雁。”

6.《春秋·僖公十一年》:“秋八月大雩。”谷梁传:“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

多项对比是指类比释义中含有两个以上的类比项,有的是有序的一种类比关系,如顺序、等级、程度等,有的是以相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的交叉比较,前者如:

1.《广雅·释天》:“东方昊天,东南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朱天,西方成天,西北幽天,东北蛮天,中央钧天。”

2.《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3.司马光《资治通鉴》注:“平曰墓,封曰冢,高曰坟。”

4.《广雅·释室》:“夏曰夏台,殷曰羡里,周曰囹圄。”

后者如:

1.《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2.《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3.《尚书·梓材》马注:“治木器曰梓,治土器曰陶,治金器曰治。”

4.《周礼·春官·大祝》:“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至手也,所谓拜手也。”

类比释义的原则是由类比释义的对象以及对象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这就是“类聚性”与“对比性”。

(一)类聚性 同其他释义方法不同。类比释义不是孤立地、简单地解释某一词语,而是将一群语义相关的词语聚合成类,在同类词语的相互联系中比较辨析。类聚性的原则更集中地体现在“雅”类训诂著作中。象《尔雅》所分的篇目,就是按照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划分的语义大类,大类之下有时还进一步划分更小的次类,而大类或次类中的每条则是更小的语义类聚,类比释义正是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训释词义的。当然,这些分类,用今天的观点看还比较粗疏也不尽合理,分类的标准和原则也未能一贯,但确实反映一种“系统”的观念。关于语言的“系统”(System),索绪尔当年曾以棋子为喻:“棋子各自价值是由它们在棋盘上的位置决定的。同样,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各项要素的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1〕深深植根于这一思想之中的现代语义学认为:词汇和词义也是一个“系统”,因此在处理语义时不应是孤立地一个个词,而应当在词或词义的系统中,联系中观察和认识词义。正如美国语言学家奈达所说:“意义只有在有系统的一系列对比存在的地方它在存在。”〔2〕类比释义是在系统的对比中释义,由此看来“类聚” 的原则是非常科学的。

(二)对比性“对比性”是类比释义的本质,不类聚无法对比,但只类聚却不一定就是类比释义。对比性原则正是在一群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词语中,分析其不同特征,从而达到解释词义的目的。试比较:

前者,从形式说也是类聚,但其目的并不是求异而是求同。后者才是在类聚基础上的比较释义,从认知角度看,对比的目的是重在异而不是同。“对比性原则”是结构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N ·和奇认为:“在所有语言模式结构中似乎都存在着两条结构原则:对比原则和结构原则,对比特征是音位学中对语音进行分类的基础……同样,语言的理性意义也能够根据对比特征进行研究。〔3〕现代语义学的义素分析法正是这种原则的运用,即通过不同义位的对比找出义素的方法。类比当然不是义素分析法,它的目的也不是将词的义项分析为若干个语义成分。但这种方法体现了对比原则的精神,证明了对语义进行对比性分析是可能的也是科学的。

以上我们概要地介绍了类比释义这种释义方法的情况,我认为有三点对我们今天古汉语的语义学有所启发:

(1)古汉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多样的, 研究或解释的语义关系也是多样的,如上述我们谈到的同义、反义、下义关系,过去那种认为类比释义只是辨析同义词的一种方式,认为训诂学关于词义学的成就主要限于辨析同义词,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2)前代训诂学家在运用类比释义对词义对比分析的过程中, 已确定了一些基本的范畴,如我们前文所涉及到的“方位、方向、程度、等级、顺序、工具、对象、数量”等,这些比较的范畴,对我们今天解释词义同样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同类词语中正是在这些范畴上表现出了差异。

(3)前代训诂学家在进行类比释义的时候, 已经具备了系统的观念,这不仅表现在对词语所进行的语义分类上,也表现在释义的过程中。这与现代语义学的一些思想极其相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汉语的语义学所应继承和借鉴的。同时也说明,传统训诂学研究词义是孤立的、原子主义的、缺乏系统的观念的说法是有失于偏颇的。

注释: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P128,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第1版。

〔2〕参见[美]W.P.莱曼《描写语言学引论》中译本P267—268,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3〕[英]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中译本P13—14,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标签:;  

类比解释的语义关系与类比原则与范畴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