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发展的语言经济学思考-以黄河源玛多地区为例论文

民族地区发展的语言经济学思考-以黄河源玛多地区为例论文

民族地区发展的语言经济学思考
——以黄河源玛多地区为例

○孙中强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摘 要】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来看,民族地区的发展,首要的是要提升个人的语言素养,进而要对当地的语言特色进行开发,以提升当地经济的活力。语言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是桥梁,也应是经济提升的助推器。黄河源地区应将双语或多语的局面转换为发展优势,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和个人生活的提升。

【关键词】 黄河源;语言;经济

进入21世纪以来,黄河源地区的生态问题和脱贫问题日益受到政府的关注。黄河源地区因为种种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注重黄河源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并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政策,目的是想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将黄河源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去。在已有的调查研究中,对于黄河源地区的生态问题、移民搬迁、经济发展等问题已多有论述。针对民族地区语言与经济关系问题鲜有涉及,本文想通过对黄河源地区的调查,探究黄河源地区语言经济问题。

一、黄河源地区现状及其再发展的语言经济学思考

黄河源地区处于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是相对独特的。这些地方在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其余的衍生产业大多是在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居民生活大多围绕着畜牧业展开。加之黄河源区的一些牧民进行了生态移民。在国家政府的帮扶下,当地居民生活过得还可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日常开支增大。居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困难较大。非搬迁移民对畜牧业存在严重依赖,天气好还可;天气不好,如遇到天灾,有时就会出现牲畜缺少草料而大量死亡的现象。

2) 2017年8月21日15时,系统中W136号仪表连续出现传感器/变送器通信失败,变送器初始化,驱动超出量程,驱动增益低等4个关键报警信息。经排查为核心处理器故障,成功避免交接双方出现计量纠纷。

第二,开掘杜甫君子人格中的独特个性。 前文已述,杜甫的“君子-圣人”人格在明清之际完全定型,与文人注杜关系密切,而时人在注杜中不但如以往注家以仁义忠爱等传统道德观念表彰杜甫,更衍发出更为生新而全面的观点。 如卢世《读杜私言》云:

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有时会对当地居民造成困扰,尤其是对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一时间很难适应,一些居民有时对自己的定位也有迷惑。这些困难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够慢慢消除。从长期的发展来看,最主要的是解决当地居民的生计问题。

通过计算得出,小传动比钻机绞车减速箱所采用的斜齿轮各个参数为小齿轮齿数31,大齿轮齿数112,螺旋角14.08°,模数7。

短期内,天然气的持续低价、可再生能源对电价的影响以及福岛核事故后若干国家的核政策转变等因素将继续拖累核电的增长前景。此外,受安全要求提高、部署先进技术面临挑战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核电发展在建设周期和造价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对核电的兴趣依然强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并希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亚洲国家。该报告表示,各国2015年在巴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1届会议(COP21)上作出的承诺可能对未来的核能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在乘车中,笔者注意到,当地居民在认汉字书写的目的地或用汉语问路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即便一些家庭,基本是一点汉语都不懂,但他们的孩子在接受教育后,汉语水平就有所提升,一般在出来购物或者就医时,就会充当翻译。当地家庭消遣娱乐中的语言,主要来源是电视、收音机或手机播放出的语言。尤其是普及率极高的智能手机,已经达到可以取代电视、收音机的功能。日常生活中,当地居民可以用他们来看电视、听歌、看快手或者打游戏等。这些媒介载体所传播出的声音大多都是汉语,但也有藏语。尤其是在看快手时,他们喜欢看哪种语言的节目,就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汉语节目的多一些。就媒体语言的喜欢度而言,家庭中孩子与家长口味不太一样,这可能与自身汉语水平有关,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现代国家通用语教学水平的渐续提高,当地孩子的汉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家中选择娱乐节目时,更加喜欢看汉语节目,他们认为翻译成藏语的节目没有味道,本该很搞笑的地方,翻译之后就没有笑点了。

语言与经济的关系,在语言经济学科中,有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讨论与研究,从外语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到汉语走向世界,皆有诸多论述。民族地区应该怎样发展起来,笔者见到的研究与论述较少。Grin先生对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中[1]可知,全球英语及英语教育的价值被进行充分挖掘,各种英语教育所赚取利润也十分可观。其实语言的经济价值值得各方面多思考和开发,这样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在脱贫致富方面的进度甚至可以为地区发展打开一扇门窗。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在黄河源区的国家通用语水平普及状况还是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当地居民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水平绝大多数是初级中学的水平,即基本接受国家制定的法定义务教育。然而,学生们继续上学深造的机会很低,在当地的唯一一所中学中,笔者发现升学率最高的时候约为50%。这样一半学生毕业后就留在当地,不能进行升学深造。同时,当地学生对学习技能技术,也持有排斥的态度。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进入果洛州的技能中专进行学习。初中毕业学生直接留在当地,直接导致他们只能望见的是黄河源地区上方的一片天空,不能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导致他们出不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即便是接受了汉语教育,由于当地的语言生态基本是藏语环境,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男学生,汉语水平还是比较差。如果他们能够出走高原,到更广阔的地方去学习或实践,他们的视野和语言水平都会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既能提升自身创业就业的能力,也能带动家乡经济转型,提升家乡经济的活力。

广播电视台在新的节目创作过程中,不能完全的按照新媒体大发展来要求新节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体在全球的广泛应用,但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不足,所以,电视台在将传统媒体形式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不可以一味地抛弃自我优势,更不可一味地追求新媒体操作模式。

总的来说,语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两层作用:第一是学习强势语言,如汉语、英语,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升,达到个人脱贫致富的目的;第二是民族地区本民族语言经济价值的开发。民族语言的开发亦可以使本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个人语言素养的提升是黄河源区发展之基

黄河源地区,现在的语言教育实际上是三语教育:藏语、汉语、英语的教育。这三种语言教育,从小学已经开始。但是学生由于说话交流的环境有限,非母语的两种语言掌握程度不尽如人意,对于其个人语言的提升,不是很有利。现在学生家长,也逐渐意识到,掌握国家通用语的重要性,因为当地居民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当地较好的政府单位就业,语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当地的教育部门和劳动培训机构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因此,个人语言能力的提升,对于民族地区的民众及其后代来说,既可以提升其思路和素养,也可以提升其就业技能。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十分有利。该地区劳动力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依托民族地区教育扎实推进,靠久久为功的办法,以此来提升个体劳动力包括语言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如果不能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和自救能力,那么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就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农业生产中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防御技能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当气象科技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损失,这不仅有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加快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而且对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舒尔茨曾对贫困问题有过这样的论述:“贫困的关键因素不是土地,而是人本身,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儿童保育、家庭和工作经验,通过上学得到信息和技能,以及投资于健康和上学能够改善人口质量。”[2]人自身的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总的来说,民族地区的学生,在经过国家双语教育后,应该掌握两种甚至是多种语言。这种教育模式,但从语言素养的培养上说,是比单语教育的学生,要多掌握一门语言技能的,如果学业顺利的话,将来掌握多语的学生,在就业上应该比单语就业要宽。从收入上来说,掌握多语的学生,将来要比掌握单语的学生要高。如果再辅以专业教育或技能教育,这些掌握多语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会有着强劲的竞争力。但实际情况可能还是要比预期的要差一些,要弥补这些,只能通过提升当地的教育,以教育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主要以藏语授课为主,语文课用汉语授课,英语课用英语授课,用藏语辅助教学。其中民族中学有小学部也以藏语授课为主。在语文课授课时,本应以汉语授课为主,但有些语文课的教师是懂藏语的。因此在语文课时,用藏语进行解释。其弊端是,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一旦有不明白的时候,教师一般会立马用藏语进行解释,这导致部分学生,到初三了汉语依然不好。该校校长也明确表示,下一步要进行招聘语文老师,将语文课堂,让不懂藏文或者懂藏文少者来讲授课程,以此来保证语文课的效果。

就目前情况来看,以玛多县为例,全县只有一所以汉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小学,其余的中小学主要以藏语为主要授课语言。全县的入学率基本上达到100%,因为政府将一些草原补贴的发放与学生是否入学相挂钩,所以在这种政策的督促与激励下,藏区的家长基本都是按时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

就个体语言使用环境来看,在藏区的家庭中,主要语言交流工具是藏语。但也有时会不说藏语,尤其是家庭内部有重要客人来时,会顺着客人的习惯讲青海汉语方言或者说普通话,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出现这种情况的家庭一般都是有在企事业单位中工作的家人或朋友才会出现。外出时,当地居民用国家通用语的机会较多,如外出购物或就医,有的当地居民外出时也用青海方言进行交流。在玛多的几个乡镇中,花石峡镇、黄河乡操青海汉语方言的居民较多,当地一些男性居民一般会说青海方言。就人数而言,花石峡镇的居民中会说青海汉语方言的人数居多。当地居民中会讲国家通用语者,基本上说的是藏式普通话。普通话的学习得益于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部分牧区民众虽然普通话不是很流利,但是在日常的购物或者就医中交流基本没有问题。

从近十几年的发展来看,思考这些独特环境中的居民生计,以及当地如何有效地进行发展的问题时,笔者认为不能用传统的老思维来单一、单向地思考。不能用东部地区的发展思维来思考。高海拔地区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模式。由于社会的发展,当地产业模式已经被打破,那就应该思考怎样才能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模式。除去传统优势产业,适度工业发展外,剩下的应该考虑的是从第三产业或者其他的有效发展途径来发展当地的经济。当地的环境是独一无二的,当地的语言文化资源也是独一无二的,本文所思考的就是如何将这些优势展现出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语言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符合旅游资源的可利用、可开发性质,尤其是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稀缺性等特点,能有效地吸引旅游者,使他们得到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无论是作为符号形式、交际工具的语言,还是作为知识和文化的语言,都可以在旅游业中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3]当地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当地的智力人才,对当地特有的民俗物件以及民俗文艺进行开发,并通过语言媒介,积极推介出去,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发展特色。

此外,学生外出情况较少,去得多的地方只有共和、西宁,即便是如此,去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还是偏低。学生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居住,整个语言环境都是藏语环境,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即便是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学校,他们在家中或学校中,绝大多数都是使用藏语交流。这样难免会使得学生出现觉得普通话没用的想法。如果外出,情况就不一样了,购物、治病、旅游、交流学习等,都能感受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尤其是引领学生到内地考察,更能显示国家通用语的重要性。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及对家长的访谈,100%的学生认为学习国家通用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是十分必要的,对孩子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现在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素养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实际的交流环境中国家通用语没有交流的环境。这样导致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很高,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大。从抽调的情况看,只有一位撒拉族的学生,其母语为撒拉语,在学校的实际交流中,用汉语交流。但这样的学生只是占少数,形不成一种普通话的交流环境。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随着母语为非藏语的同学藏语能力的提升,很有可能会出与同学交流时用藏语交流的现象。国家通用语的交流地位提升,在该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个人语言素养的提升,是民族地区教育者和扶贫者,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家的语言教育模式也要深入进行反思,怎么才能有效提升藏区孩童的国家通用语语言素养。但从语言素养掌握较好的学生,走出藏区考入大学,是提升当地居民后代语言素养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客观上来看,国家通用语言的掌握对于当地居民未来的生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综合考虑性价比、可靠性和测速性能,基于传感器的测速方法仍是普通环境下测速应用的首选方法。由于测速传感器的精度与价格成正比,高精度、高性能测速传感器高昂的价格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因此针对常规精度测速传感器,设计一种能保证高、中转速区测速精度,并能有效改善低速区测速精度的宽范围、实时滤波测速算法,对拓宽普通测速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三、深入开发当地的藏语经济是黄河源发展之策

提升当地居民及其后代国家通用语能力的手段,可以有效提升牧区家庭走出贫困外,开发当地的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也是一种将来应该下功夫的方向。黄河源地区的藏语属于安多藏语,就其学术价值而言,价值是非常大的。当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艺术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体裁、样式丰富多样,尤其以格萨尔王传说为主的艺术内容更多。黄河源区的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字活动,可以借助地区优势及政府的帮助,形成一种地区特色的语言经济,为搞活当地经济形成一种突破口。

以该地区的藏语为例,可以依托该地安多藏语的载体,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加工和语言文字艺术的再创作。就藏语语言艺术而言,可以根据当地的格萨尔的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编辑整理藏语版的故事集或者影视剧作品。此外,当地的红色文化故事也可进行编辑与传播,可用藏汉语版本同时进行传播。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除去文化传说外,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以及宗教文化传统的内容皆可以编辑出版。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黄河源地区的人文风貌。

除去上述的语言产业的发展外,藏区还应该注重将语言经济与旅游业相结合,注重借助外力发展当地语言经济产业。当然在发展当地旅游业时,当地民族语言会受一定的影响。比如,在进行旅游服务时,由于游客大都是外地游客,因而当地的旅游接待服务,基本上都是应用国家通用语进行,尤其是在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但从全局来看,多语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国家通用语的保障,游客在当地的游览或者生活都遇到很大的不方便。如果没有当地民族语言的介入,又不能显示出当地特有的语言民俗文化,二者相互依托互为表里,才能够在旅游发展中形成良性的循环。应该看到,在黄河源地区的牧区发展旅游事业,前景是广阔的。尤其是国家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这不仅为黄河源地区的生态发展带来契机,也为黄河源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一次重要的契机。总体上看,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当地的语言经济带来发展机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积极开发一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产品。这样对于当地语言经济的发展以及保护开发当地的民族语言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在学生的国家通用语水平,呈现男女性别的层次差异。就随机测试的情况来看,男学生掌握的普通话普遍不如女同学掌握得好。无论是从发音还是认字数量方面,都有一段差距。这除去语言认知能力外,恐怕社会文化等也要找原因。在实际调研中,笔者发现男性藏语教师普遍对母语授课有着极大的好感,而对于用国家通用语或者英语授课,有时有点儿懈怠。在语言认知上,产生这样一种性别上的差异,很值得反思。

总之,黄河源地区可以将当地的民族语言产品进行开发,使这些语言文化产品在旅游中推介出去,此对于外地游客了解牧区、了解藏民族文化、了解高原文化要有一定的作用,即人们看到后可以切身感受到强烈的高原民族文化特色。

(一)当地藏语方言艺术的开发与藏语言体验

语言艺术主要是指利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并由此获得经济利益,如小品、相声、文学创作等,在此过程中,语言是其获利的主要手段和工具。[4]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语言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语言可以在旅游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以提升当地旅游的档次。尤其是当地藏族的歌唱艺术,尤为能够体现出藏民族语言的魅力。藏族群众的歌唱,高亢而有魅力,让人能够感受到高原藏族人的豪迈之情。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法的原理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通过介质放电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高能粒子与有机污染物分子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等离子体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16];该法是一种新型的净化工艺,可以处理甲苯废气等。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法适用于处理VOCs质量分数低(1~1000 μL/L)的有机废气,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处理效率高、反应流程短等优点,但该技术还不成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能耗较高。

藏族书法艺术以及唐卡艺术中,藏语的魅力也被展现出来。在现在青海的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地区此项艺术品上发展较好。在时机允许的时候,黄河源地区发展唐卡及石刻艺术也是一项朝阳产业。这样,有利于当地群众学到一门致富的手艺。这些艺术手段,都需要当地的文化人员进行深入提升和改造,加入当地风情民俗,以提升当地的文创产品的品质。就玛多地区而言,现在创作最多的石刻产品为“牛头碑”。这样的艺术品对于旅游者来说,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是一件不错的文创产品。在制作当地的文创产品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特色或者人文特色,这样才能显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域价值感。

语言体验主要是针对旅游人群,以满足他们对藏区语言认识的满足。在藏区旅游活动中加入体验的活动环节,是非常有意义的,这能够让游客认识和学习藏语,这样可以让游客全方位的体验藏语的特色和藏文化的奥妙。藏语言中的文化语言产品进行深入开发,在旅游经济发展的热潮中大有可为。就基本的祝福语“扎西德勒”而言,由于在众多的公众场合的使用,这句话被传到祖国各方。其余的一些基本简单、易学、易记的藏族单词,也可以在旅游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讲解、学习与宣传。借助现代互联网融媒体技术,进行民族语言媒体的建设,让藏语的学习超越地域和空间,只要网上点击,随时都可以进行学习。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的互译工作,尤其藏汉词典以及一些简单的翻译APP,都是值得进一步加入藏语体验中去的。

现在在手机APP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藏语小视频,点播量不低,对于丰富藏区民众的文化生活大有裨益。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它们的平台,能够让民众自由上传自己录制的视频,黄河源区的居民有的将自己生活的藏语的视频上传,他们也从这个平台上获取了一定的利润。这些小视频平台的出现使得语言艺术有了一些将语言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手段。

(二)藏语语言展示

李现乐认为:“语言展示,主要是语言博物馆功能的体现。具体来说,旅游经济中的语言展示,是通过静态博物馆的方式,向游客形象地展示该民族语言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使用领域,即展示民族语言的不同时空下的状态,使游客简洁地了解该语言的历史与现实,进而了解与此相关的语言文化,以此达到文化旅游的目的。这种语言展示,也需要一定的媒介,如不同时期的书面文字材料、民族语言所依赖的文学、音乐作品等。经济在旅游业中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经济,是发展语言经济、提升旅游产业的‘双赢’活动。”[5]静态博物馆式的展示,对于黄河源地区的旅游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不过这为旅游中开发语言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思路。这也为高校中的语言及文献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服务地方的要求,那就是帮扶地方建立语言博物馆,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一定的发展动力。除去这种静态的展示,动态的展示也是要开展的,例如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歌曲、话剧以及其他的语言艺术形式等,都可以展现出来。这能够为地方的旅游形态增加一些新颖而且有活力的展示窗口。

总之,黄河源地区所具有的高海拔自然风貌,以及所出现的藏语方言的风貌,在世界上说是独一无二的,结合自然景观,在开发旅游业中加入人文因素的民族语言,并形成一定的市场,当地要进行持久的努力,黄河源地区的语言经济的形成注定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面对黄河源生态保护进行移民搬迁的民众,如何帮他们留得下;能致富,是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从现有的成果可以看出,教育手段是解决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只有真正掌握藏汉双语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其潮.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8).

[2]王宏昌.诺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演讲集(中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陈丽君.胡范铸.语言资源: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J].旅游科学,2010(6).

[4]李现乐.语言资源与语言经济研究[J],经济问题,2010(9).

[5]李现乐,刘芳.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经济价值的意义与途径——以民族地区旅游业为例[J].江汉学术,2013(5).

【基金项目】 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孙中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学。

标签:;  ;  ;  ;  

民族地区发展的语言经济学思考-以黄河源玛多地区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